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衛生統計學教學效果調查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角度評估在衛生統計學教學中實施翻轉課堂聯合文獻學習模式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利用自研調查問卷,對預防醫學專業116名本科生進行調查,分析學生對翻轉課堂、文獻學習教學以及自我創新、批判能力的評價情況并比較其考試成績。結果學生認為翻轉課堂有利于提升統計學習的深度和廣度81人、占69.8%,認為有利于培養剖析疑點難點的能力76人、占65.5%;認為文獻學習有利于掌握教學內容79人、占68.1%,認為有利于培養剖析疑點難點的能力78人、占67.2%;2018級1班期末平均成績為73.98分,及格率為85.5%,優秀率為25.8%,與2018級2班相比均略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學生對衛生統計學課程實施翻轉課堂與文獻學習的教學模式體驗良好,可適當開展該模式,加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提升其創新能力及教學效果。
關鍵詞:翻轉課堂;文獻學習;衛生統計學;教學效果
衛生統計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和綜合性極強的學科,不僅是預防醫學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更是醫學科研工作者的必備應用工具[1]。該課程著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以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更好地適應和應對大數據時代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2]。然而,該課程的理論深奧、概念抽象、公式繁多、內容枯燥,一直以來被學生反映難學[3],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學效果較差,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為了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公共衛生人才培養質量,本著科學性、導向性、多元化、激勵性、可行性等原則,在衛生統計學課程中實施翻轉課堂聯合文獻學習的教學模式,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反饋評價對于改善學習效果、提升教學質量,推進教學改革尤為關鍵[4]。本文通過對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評價衛生統計學課程的實施翻轉課堂與文獻評價模式的效果,為優化現階段衛生統計學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提供參考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本校2021—2022年第一學期采用翻轉課堂聯合文獻學習教學模式進行衛生統計學課程的預防醫學專業2018級本科生。2018級共2個班,其授課方式、授課教師、教材及考核方式等均無差異。
1.2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是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思想,彰顯混合式學習的優勢,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教學模式[5]。其推進并實踐了個性化學習,讓學生在課堂外完成對教學知識點的自主學習,在教學課堂中,通過互動實現解答疑惑、合作討論等教學。目的是更好地調動學生積極性、自主性、主動性,發展學生的思維、問題解決等高階能力,進而促進教學績效最大化。文獻學習是指結合相關專業文獻的閱讀、自講、自評的新型教學模式[6],可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該模式可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文獻,評價文獻并采取PPT形式進行課堂匯報,在知識點的學習上亦是一個有效補充。
1.3教學效果及評價
1.3.1考試成績
2018級2個班考試均在授課結束后,采用傳統閉卷考試,由教研室統一命題,每名學生的試題內容、題目順序,考試時間均相同。
1.3.2評價問卷
學生對翻轉課堂聯合文獻學習在衛生統計學教學中的實施效果問卷包括四個部分:①基本信息,②翻轉課堂的實施評價,③文獻學習(文獻評判與PPT匯報)的實施評價,④創新、批判能力的自我評價,每個部分包括10個問題。課程結束后,采用自填式問卷對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由教學老師向學生們解釋調查的目的,獲得學生的理解,以提高學員填寫信息的準確性。采用匿名填寫方式以保證調查對象的信息隱私、問卷填寫的依從性和獲取信息的真實性;問卷經檢查以保證資料填寫完整。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EXCEL2007對數據進行收集、雙錄入核對和整理,采用SPSS21.0進行統計分析,可靠性分析檢驗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描述,滿足正態分布,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不滿足正態分布則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描述,采用卡方檢驗比較構成比差異,雙側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基本情況
共發放116份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0%。答卷者均為2018級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其中男性42人、占36.2%,女性74人、占63.8%;第一志愿為預防醫學專業36人、占31.0%。認為衛生統計學重要112人、占96.5%,學習該課程的動機是能力追求66人、占56.9%。見表1。
2.2學生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評價
能接受翻轉課堂教學模式61人、占52.6%,認為有利于掌握教學內容69人、占59.5%,認為有利于提高自主學習積極性72人、占62.1%,認為有利于培養剖析疑點難點的能力76人、占65.5%,認為有利于提升統計學習的深度和廣度81人、占69.8%,認為自主學習能力有提高64人、占55.2%。見表2。
2.3學生對文獻學習教學模式的評價
能接受文獻學習教學模式占61.2%,希望繼續開展文獻學習教學模式占52.6%,認為有利于掌握教學內容占68.1%,認為有利于提高自主學習積極性占54.3%,認為有利于培養剖析疑點難點的能力占67.2%,認為有利于提升統計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占62.9%,文獻學習教學實施后認為統計應用能力有提高占53.4%,認為自主學習能力有提高占47.4%,認為創新思維能力有提高占61.2%,認為團結合作能力有提高占57.8%。見表3。
2.4創新、批判能力的自我評價
針對“我認為我是一個很有創造性和創新力的人”、“我總是關注,究其根源,提出新見解”、“我有勇氣和信心主動承擔多數人認為很難的任務”、“我善于提出問題”、“我常常主動發現問題和問題有關的各種聯系”和“認為堅信創新不是憑空想象的,是有方法可尋得”等問題,自我評價為“基本符合“的學生占比較高;其中“我認為堅信創新不是憑空想象的,是有方法可尋得”的學生最多為63人、占54.3%;針對“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往往沒有勇氣去戰勝”、“當解答與別人不一致時,我總是懷疑自己”、“我總怕出錯,不敢嘗試新事物、落實新想法“等問題,自我評價為“基本不符”的學生較多;其中“我總怕出錯,不敢嘗試新事物、落實新想法”的學生最多人55人、占47.4%。
2.5考試成績
2018級1班期末平均成績為73.98分,及格率為85.5%,優秀率為25.8%,與2018級2班相比均略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翻轉課堂聯合文獻學習教學在衛生統計學上的嘗試,從學生角度出發,大部分學生對衛生統計學運用該教學模式效果評價較高,能接受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學生占52.6%、能接受文獻學習教學模式的學生占61.2%,從以下幾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1提高了學習效率
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能利用線上教學資源,課前做好預習,課中解決學習的難點和重點,課后鞏固知識要點[7]。基于文獻閱讀的教學是對教科書的課本學習的一個補充。在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因為時間等方面的限制,無法對于每個知識點都做非常詳細地介紹。而學生在翻轉課堂與文獻學習的聯合模式下,會對所涉及的知識點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實現了課堂教師教學和學生自學的結合,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掌握[6]。
3.2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
相對于文獻學習模式,62.1%的學生認為翻轉課堂有利于提高自主學習積極性。針對衛生統計學這門實踐性強的課程,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獨立學習、交流和討論的能力,培養和鍛煉學生將知識和內容歸納總結,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的問題。這種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先教后學,將學生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增強了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感,并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8]。
3.3培養了創新思維能力
本文顯示,54.3%的學生堅信創新不是憑空想象的,是有方法可尋得的,并且通過文獻學習,61.2%的學生認為創新思維能力有所提高,文獻學習的方法可能更利于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通過文獻學習方法查找閱讀文獻,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評價文獻,以小組為團隊制作PPT進行匯報等多種形式,能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去探索世界。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實現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和關聯,應用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高階思維能力去實現知識的遷移,并解決復雜的問題[9]。在匯報形式中還能鍛煉語言達能力,并有利于團隊合作能力[10]。綜上所述,衛生統計學課程較適合采用翻轉課堂聯合文獻學習的教學模式。在以后該課程的教授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建議合理選擇學習平臺配置資源;注重有效的能力培養;關注學生差異;明確考核任務布置;積極促進小組學習等[11]。此外,應著重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程認知度、通過課程改革提高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提高衛生統計學的教學質量。
作者:加依娜·拉茲別克 張燕 曹明芹 單位:新疆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