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學術論文參考文獻評價作用的發展現狀,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參考文獻是學術論文的必要組成部分。參考文獻的標引不僅體現了對同行學者的尊重和學術誠信,也是對學術研究傳承和創新的體現。近年來,參考文獻的標引對學術期刊的影響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關注。文章在考察了國內外學者對參考文獻作用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學術論文中參考文獻質量評價的意義、方法和技術,期望對于學術期刊編輯出版人員、科技情報研究人員和科技成果管理人員在學術期刊出版和管理工作中提供新的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參考文獻;科學計量學;研究進展;期刊評價
學術論文參考文獻是研究人員在論文撰寫中引用和參考的已有研究成果,是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式可以是觀點、數據、圖表和實物等學術成果。在學術論文的寫作和編輯出版中,參考文獻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人員對相關領域研究的了解和掌握情況。同時,參考文獻的質量也能反映學術論文的質量高低。參考文獻在學術論文中的重要性體現在它不僅反映出科學研究的學術繼承和對前輩科學家的尊重,也體現出科學研究的獨特性、創新性和新穎性。所以,自上世紀中期以來,學術界逐步開展了對參考文獻作用的研究,包括對參考文獻作用和功能的研究,關于參考文獻的計量學研究,關于參考文獻的引用質量研究,關于參考文獻的引文分析研究等。本文試圖圍繞這幾個方面對學術界對參考文獻的研究做一個初步的梳理,并對以后的研究趨勢提出自己的觀點。
1學術論文參考文獻研究的發展
學術論文參考文獻研究的最早標志性成果是布拉德福定律(Bradford'sLaw),也稱為文獻分散規律。它是英國化學家和文獻學家布拉德福(BradfordS.C.)于1948年提出的定量描述文獻序性結構的經驗定律。20世紀60年代,美國文獻計量學家加菲爾德(GarfieldE)從引文的角度發現被多次引用的論文集中在少數的期刊上,期刊的分布存在明顯的集中分布特點[1],據此,加菲爾德論證了核心期刊的存在。此后,加菲爾德又提出了影響因子的概念。該指標將期刊的被引次數與期刊刊載文獻篇數相結合,用來揭示期刊在學術交流中影響的大小。加菲爾德提出的影響因子“為核心期刊遴選提供了重要的量化測度指標”[2]。正是基于布拉德福文獻分散規律和加菲爾德的核心期刊、影響因子的理念,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于1948年創立了科學引文索引(SCI),成為國際公認的科學評價和檢索的最有影響力的工具。1971年,普萊斯(PriceD.J.S.)對出版年限不超過5年的被引文獻數量和被引文獻總量二者進行了研究,得出了用來衡量學科領域里文獻老化快慢的“普賴斯指數”[3],普賴斯指數越大,說明期刊文獻老化的速度越快。這種計量學方法試圖通過參考文獻的數量揭示期刊甚至學科發展的速度。因為期刊文獻的老化某種程度上也表征了相應學科的發展快慢。隨著對期刊評價的不斷深入,與被引次數不同的是,有學者對參考文獻本身的一些特征也進行了研究。Small[4]從參考文獻的重要性出發,通過參考文獻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文章的思想脈絡,從而更好地梳理學術共同體內部的思想淵源。而Lovaglia[5]則從參考文獻數量的角度闡述學術論文參考文獻的數量會影響到論文被引次數。文章指出參考文獻數量代表相關文獻參考的充分性,因而也是讀者對于文章質量的判斷的一個表征。我國學者潘一輔[6]對中國大陸3種主要情報學雜志進行了統計分析,從期刊被引用次數與期刊對中外文期刊的引用次數和參考文獻的學科分類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描述。此外,玉崇德闡述了學術期刊參考文獻的指標特征,包括引用數、被引數、論文平均引文數等8項指標。[7]隨著各類評價指標的應用,1989年,中國科學院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引文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的評價指標包括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等指標。[8]同年,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建立了《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并出版了《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評價指標有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年載文量、即年指標、被引半衰期、所載文獻的地區數、基金論文數7項文獻計量學指標。[9]到2001年,指標體系更加完善,評價指標發展為3類17項[10]2021版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評價指標發展為24項,包括:總被引頻次、核心影響因子、核心即年指標、核心他引率、核心引用刊數、核心開放因子、核心擴散因子、學科擴散指標、學科影響指標、核心權威因子、核心被引半衰期、來源文獻量、文獻選出率、AR論文量、平均引文數、平均作者數、地區分布數、機構分布數、海外論文比、基金論文比、引用半衰期、影響因子的離均差率、紅點指標、綜合評價總分。隨著科學計量學和社會發展的變化,傳統的科技期刊評價指標難以適應學科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11-12],學者們試圖尋找新的研究手段來完善參考文獻的研究,以期更全面地展示參考文獻對于期刊質量的影響。例如,有學者區分了參考文獻的引用在論證作者觀點中的不同作用,有學者對參考文獻的數量、類型、語種比例等對學術論文的影響進行了更加深入的信息計量學的研究??傮w來說,國外對于參考文獻的研究相對早于國內,但隨著我國評價體系越來越完善,對參考文獻的研究就更加多樣和完整。
2關于參考文獻作用的研究
2.1參考文獻對于學術期刊水平的影響
學術質量是學術期刊的生命和根本,內容為王,因而也是學術期刊編輯的追求。[13]為此,編輯出版領域的學者努力探討參考文獻與期刊質量水平的關系。趙芙蓉提出期刊平均引文數量以及參考文獻的類型和語種等指標與期刊學術水平的關系,并且通過調查總結了不同期刊論文參考文獻引文數量的特征。[14]我國普通的科技期刊的平均引文數為4篇,學科內中國重要期刊的引文數為8.9篇,國際學術界重要的科技期刊的引文數為15篇。在參考文獻的類型方面,作者指出重要學術論文的參考文獻應該以專業期刊論文為主,其次是圖書文獻。在參考文獻語種方面,作者指出越是重要的學術期刊,參考文獻中的外文文獻數量就越多。
2.2參考文獻的指示作用
參考文獻還可以反映某行業當前的研究現狀和技術現狀,可以作為文章的重要論據,增強學科內部知識的縱向聯系,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15]王剛慶等在《科技期刊參考文獻的作用及引用中存在的問題》中提到在學術論文的引言部分應引用文獻,以介紹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和需要解決的問題。讀者通過閱讀和了解參考文獻,可以判斷該課題研究的科學性和創新性。在綜述性論文中,對不同時間段論文的引用,可以體現出不同時間跨度對于同一主題研究的繼承和發展過程,體現了其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知識的連續性。從不同學科參考文獻之間的相互引用,可以分析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進而探討科學社會中知識的演化趨勢。
2.3參考文獻引用的批評作用
朱大明在《研究型論文中參考文獻引證作用統計分析》中提出引文具有批評的作用。[16]批評作用是指將作者不同意或者否定的觀點作為參考文獻引用,此時參考文獻所起到的就是被質疑、批評的對象。文章中作者對批評性引用的占比做了統計,其占比比較小,僅為2.52%,側面反映出學術批評與討論的意識在我國學術界尚未發展成熟。作者在文中談到對參考文獻的質疑、批評或討論是對作者同時也是對被引文獻學術內容和價值的學術態度。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一系列新指標和體系等的形成,有學者會對前人的研究結果質疑和批評,而這些也恰恰體現了這些學者對于前人觀點的思考,對于自己文章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究。
2.4參考文獻對于論文質量的評價作用
參考文獻的評價功能主要是指通過參考文獻的標引來評判學術論文的質量。陳丹、劉應竹在《基于引文的參考文獻評價功能的實現及其正確途徑》中從參考文獻標引形式、數量、質量等方面來測度學術論文的質量。[17]期刊論文在標引參考文獻方面具有一定的格式規范,格式規范是學術論文進行交流的前提和基礎,可以參照目前我國學術期刊執行的標準《信息與文獻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7714-2015)來規范著錄。質量高的學術論文,其參考文獻標引格式應該規范,內容應該齊全。在數量方面,作者提出要適當引用,要依據正文內容與參考文獻之間的關聯性確定參考文獻引用是否恰當合適,去除過寬過窄的引用,以及漏引和過度引用。在重要性方面,作者要選擇在該領域內最有影響力的文獻,盡量選擇重要期刊上的文獻,盡量選擇知名學者的文獻,這樣更有利于提高自己文章的說服力。
3關于參考文獻的計量學研究
學術界對參考文獻在學術論文中作用的研究,包括參考文獻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而定量研究也就是指參考文獻的科學計量學研究。參考文獻的數量可以反映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起點和深度,也可以看出作者對于相關領域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18]葛趙青[19]通過對篇均引文數與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關系的統計來分析參考文獻數量與其他指標之間的相關性。根據《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2000-2013年的統計數據,擬合了相關曲線并且得出公式,可以直觀地看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并且根據擬合曲線進行了趨勢預測。趙芙蓉等通過參考文獻的引用位置、引用數量、文獻類型與語種等方面闡述了我國科技論文的特點。[14]任勝利等通過統計分析,提出中文期刊的平均引文率偏低,這是我國科技期刊的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普遍較低的根本原因。[20]除此之外,任勝利等還對參考文獻語種比例進行了統計。通過對不同學科論文外文引文率的計算,結果表明外文文獻在我國的科研活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參考文獻作為學術論文評審的重點內容和考量指標,在學術論文編輯出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文獻計量學對參考文獻進行引文分析和評價,可以為編輯出版工作中選題和策劃稿件提供參考。對不同類型的論文,其參考文獻的數量要求也不同。例如,郭國慶[21]90對科技文獻利用率進行了研究。在文章中,作者得出中文科技文獻的引文均數約為9篇,并且建議引文中期刊、圖書和特種文獻的比例為5∶2∶2較好。另外,參考文獻中重要學術期刊的數量也體現了論文的高學術水平和創新性。論文引用的該領域高水平學術期刊的數量越多,該論文越容易被期刊編輯審查通過;此外,期刊引用近期(2~5年)文獻越多,可以反映出論文對于科技的發展趨勢更加了解,且具有更好的創新性。同時,郭國慶[22]也對科技論文的參考文獻中重要核心期刊文獻進行了分析和量化評價。在數量方面,他提出大部分學科引文量呈正態分布,從數量上提出參考文獻過多或過少可能出現的問題。在參考文獻的類型方面,他提出期刊論文的利用率最高。在參考文獻的半衰期方面,為了了解各學科文獻的半衰期和被引用峰值的年限,他研究了各學科若干年內被引半衰期的均值,指出引文中應有一半以上的近期文獻。此外,他還對參考文獻的語種進行研究,審查了參考文獻中是否有一定數量的較新的外文文獻。高被引論文是科學計量研究中最受關注的文獻。由于高被引文章的內容、結論或者方法被更多文獻所引用,高被引論文參考文獻的特征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Virgo[23]通過研究表明,有影響力的論文比無影響力的論文被引頻次更高。國內學者張磊[24]研究了高被引論文的參考文獻特征,對高被引論文參考文獻數量與被引頻次做了散點圖,并對二者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二者相關性不顯著。所以,并不是論文引用的參考文獻數量越多,論文的被引頻次就越高。但是,高被引論文更傾向于引用學科內影響力較高的期刊論文。姜春林等[25]的文章用文獻計量學的相關方法研究了高被引論文的參考文獻的被引特征,收集數據繪制相應折線圖,從折線圖中得出高被引論文傾向于引用高被引文獻的結論。
4關于參考文獻引用質量的研究
前面討論的參考文獻的計量學研究是關于參考文獻數量與學術論文質量的關系,是關于參考文獻的定量研究。此外,參考文獻的質量也是影響學術論文的重要因素,參考文獻的質量包括參考文獻著錄形式規范和參考文獻的內容質量。朱大明[26]在《參考文獻引用質量鑒審的3個基本要素》中對參考文獻的引用質量進行了探討。引用質量是對學術論文中引文形式規范性、正確性和引用內容適當性、真實性,以及引證作用的合理性、實效性等屬性的總體評價和認定。引用格式考查作為參考文獻引用質量考查的前提和基礎。作者和編輯應該依據目前我國學術期刊執行的標準合理規范地引用。除此之外,作者提到還應該合理規范地將源于參考文獻的內容在正文中進行合理標注。想要更好地發揮參考文獻的引證作用,更重要的則是引文內容和引證作用。引文內容是參考文獻引用質量的基礎,在對引文內容的考察方面,主要是對參考文獻的新穎性和準確性、參考文獻外部特征和內在內容、參考文獻的內容與正文內容的相關性以及參考文獻的重要性等方面進行評價。比如,文章對近幾年文獻的引用較多時更能體現文獻的價值,而描述發展歷史時則需要引證較多的早期文獻。引證作用是參考文獻引用質量的實質,在引證作用方面,主要是評價所引用的參考文獻是否能夠很好地反映論文的科學性、創新性和論文自身的價值。朱大明還指出,對引用的參考文獻要有合理的表述,以防出現曲解參考文獻原意和斷章取義的問題。最后,編輯要對引用內容的真實性進行考察。
5參考文獻的引文分析研究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情報學技術經歷了從引文著錄分析到引文內容的分析,引文分析的邏輯算法技術發展到了新階段。引文內容分析的主要手段是全文本引文分析。全文本引文分析是從微觀視角下基于全文數據的引文分析,以施引文獻的全文數據為研究對象,利用文本挖掘、自然語言處理、情感分析和可視化分析等方法技術,對引文的引用情況及引用動機等進行挖掘、分析和展示。趙蓉英等[27]對全文本引文分析的研究數據、方法和內容進行了探討,認為研究數據應以全文為數據源,主要包含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兩大類。其方法主要有文本挖掘、自然語言處理、情感分析等,對參考文獻的引用頻次、引用位置、引文內容等幾方面進行分析。劉盛博等[28]從引用內容的概念出發,探討了引用內容分析與引文分析的關系,并從引文描述性統計和引文網絡視角出發來說明內容分析的優勢。引文情感色彩的評價也是全文本引文分析的一個角度。劉盛博等[29]的文章提到引文內容的性質分別為正面、負面和中性引用3大類。他們認為可以根據文中一些詞語的感情色彩對引文內容進行評價劃定,來實現對引用內容的獲取、存儲與檢索,并構建一個基于引文內容的引文評價平臺,來彌補傳統的單純基于引文頻次的論文評價方法的不足,使得引文評價更加精確。廖君華等[30]則提出了通過對引文內容的分析來進行情感識別,利用正則表達式抽取全文信息,然后利用情感分析技術識別情感,最后用可視化工具將其展現出來,利用引文網絡就可清楚地觀察到論文引用的情感情況。以上對于引文情感色彩的評價都是基于對情感詞的抽取來實現的。
6問題與展望
參考文獻的標引是學術期刊編輯出版的重要方面,是學術期刊質量的重要表征。[31]國內外學者從參考文獻角度對學術期刊的評價進行了大量定量和定性的研究,這些研究對于促進圖書情報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對于參考文獻的特征和屬性還需要進行理論上的思考,對于參考文獻的知識傳播作用和評價指標還缺乏統一的和共同的認知。具體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以下兩方面的內容。第一,在參考文獻的內容分析方面。我們可以從施引文獻的全文出發,利用全文本分析技術和文本挖掘技術對施引文獻全文與引用片段的主題進行分析;也可以將施引文獻與參考文獻全文主題進行相關性分析,從而更好地揭示施引文獻和被引文獻的關系,這樣可以更好地判斷引用參考文獻的合理性及真實性,以說明在論文寫作中,知識的傳播和發展。第二,在參考文獻的來源期刊方面。探究參考文獻來源期刊的計量學指標與施引文獻期刊指標的相關關系,有助于學術界對學科發展和學術領域研究的理解。在信息科學時代,科學技術呈現出綜合化、多樣化的特點,我們通過期刊之間施引和被引的分析,或許有助于科學學和科學計量學的發展找到理論和實證上的突破。
參考文獻
[1]張朋.學術期刊評價方法綜合比較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8.
[2]齊東峰.國外學術期刊評價的歷史演進與發展趨勢分析[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1(8):5-10+34.
[3]陳立新,劉則淵.引文半衰期與普賴斯指數之間的數量關系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07(1):25-28.
[4]SmallH.Thesignificanceofbibliographicreferences[J].Scientometrics,1987,12:339-341.
[5]LovagliaJM.Predictingcitationstojournalarticles:theIdealnumberofreferences[J].AmSociol,1991,22:49-64.
[6]潘一輔,豐成君,羅文杰,等.從引文分析看我國情報學理論的發展[J].情報學刊,1986(4):4-13.
[7]玉崇德.期刊引文分析評價中的幾個指標[J].情報學刊,1985(4):18-21.
[8]伯靈,張凱,吳興偉.國內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比較研究[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2):247-251.
[9]賀天偉.從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看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方向[J].科技導報,1999(6):17-19.
[10]吳治蓉.《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在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淺議[J].現代情報,2003(1):125-126.
[11]劉勇.論用期刊影響因子評價論文作者的邏輯前提與局限性[J].編輯學報,2006(6):464-465.
[12]葉宗勤,穆惠蘭,劉聲隆.被引率評價期刊的局限性分析[J].瀘州醫學院學報,1993(4):310-312.
[13]李軍紀.語境論視角下的SCI引文分析方法合理性辯護[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5):109-112.
[14]趙芙蓉.參考文獻在科技論文中的作用與引用[J].焦作大學學報,2008(4):115-116.
[15]王剛慶,謝守平,劉峰,等.科技期刊參考文獻的作用及引用中存在的問題[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6,36(6):118-120.
[16]朱大明.研究型論文中參考文獻引證作用統計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20(5):866-867.
[17]陳丹,劉應竹.基于引文的參考文獻評價功能的實現及其正確途徑[J].編輯學報,2014,26(2):107-109.
[18]毛大勝,周菁菁.參考文獻數量與論文質量的關系[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3,14(1):34-36.
[19]葛趙青,苗凌,趙大良,等.科技期刊參考文獻數量與部分引證指標的定量關系初探[J].編輯學報,2015,27(5):423-425.
[20]任勝利,李家林,金碧輝,張玉華.我國部分科技期刊參考文獻和被引用情況統計分析[J].編輯學報,2001(5):261-263.
[21]郭國慶.參考文獻的文獻計量學編輯評價[C].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2006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北京:2006.
[22]郭國慶.編輯審稿時如何利用參考文獻進行量化評價[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189-1191.
[23]VirgoAJAStatisticalprocedureforevaluatingtheim-portanceofscientificpapers[J].TheLibraryQuarter-ly:Information,Community,Policy,1977,47:415-430.
[24]張壘.論文高被引的參考文獻特征及其對影響因子貢獻研究[J].情報科學,2016,34(8):94-98.
[25]姜春林,劉學,張立偉.中文高被引期刊論文的參考文獻也傾向于高被引嗎?:以圖書情報學為例[J].情報雜志,2015,34(1):105-109.
[26]朱大明.參考文獻引用質量鑒審的3個基本要素[J].編輯學報,2015,27(4):334-336.
[27]趙蓉英,曾憲琴,陳必坤.全文本引文分析:引文分析的新發展[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9):129-135.
A
[28]劉盛博,丁堃,張春博.引文分析的新階段:從引文著錄分析到引用內容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15(3):25-34.
[29]劉盛博,丁堃,張春博.基于引用內容性質的引文評價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38(3):77-81.
[30]廖君華,劉自強,白如江,陳軍營.基于引文內容分析的引用情感識別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8,62(15):112-121.
[31]李軍紀,姚密紅.提高科技期刊編輯審稿質量的實踐和體會[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4(5):95-100.
作者:解瑤 李軍紀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管理學院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