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醫學導論課程思政教學的多維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從多方面分析醫學導論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方法對新疆某高校2019級臨床醫學專業大一本科生醫學導論實施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運用問卷調查、成績分析和資料分析等多種方式,從學生的成績、學習感悟、教學滿意度,以及教學前后專業認同、人生意義、人文精神、醫學價值觀影響等方面進行醫學生學習效果的多維分析。結果結課后學生成績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課外思政實踐活動是實現專業課思政育人目標的重要環節,學生對醫學導論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的滿意度較高。結論醫學導論課程思政可提高醫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和職業素養,引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醫學價值觀,教學效果顯著,值得推廣與實施。
關鍵詞:醫學導論;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
立德樹人是高校開展教學工作的立身之本。課程思政是指學校利用所有非思政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一個體系[1]。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加強思政教育,既是對現實的正視,也是“踐行課程思政的強基務本之舉”[2]。本研究在醫學導論課程開展思政混合式教學實踐,以課程教學目標結合思政育人目標為導向,設計了課程思政教學方案,包括課程教學內容+相關思政主題內容的教學設計,設計和組織開展思政實踐活動,利用QQ群、雨課堂進行課程思政主題的線上學習和討論,采用形成性教學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參與課程教學。從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課程綜合成績、思政實踐作業感悟分析,以及教學前后學生專業認同、人生意義、醫學價值觀認知變化等方面,分析課程教學育人目標的達成情況;并為進一步完善醫學導論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方案提供實證,為其他醫學專業課課程思政提供案例與經驗。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新疆某高校2019級臨床醫學專業11個班共364名大一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均參與醫學導論課程融合思政主題的混合式教學。
1.2研究方法
1.2.1醫學導論課程思政教學實施
(1)線上教學:教學目標主要是對基本知識點的識記,教學內容側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學習。學生以個體或小組為單位依據“學習任務單”進行線上教學資源的學習,包括教學課件、思政主題課件、視頻、練習題;通過線上學習記錄(30%)、討論發言(20%)、單元測試(50%)等記錄平時成績,占綜合成績的20%。(2)線下教學: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教學目標主要是對基本知識的理解、領悟和應用。教學內容側重于教學的重點、難點內容,并結合“醫學使命與責任擔當”“中醫國粹與家國情懷”等思政教學主題,引入“2030健康中國”“時代人物故事”等,引導醫學生不忘醫學生誓言,牢記初心使命,自覺向醫學前輩和榜樣學習,珍惜時光,練就過硬本領,努力成長為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通過閉卷考試記錄期末成績,占綜合成績的50%。(3)課外教學活動:組織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活動,如以個人、小組、班級3個層次“學習任務單”為指導開展白大衣的故事會、天使風采攝影展、醫生日記微電影、醫學生宣誓團日活動;按年級層面“學習任務單”組織開展“唱響新時代”主題歌詠比賽。通過各層次任務作業評價平時成績,占綜合成績的30%。
1.2.2問卷調查法
(1)通過問卷星平臺,分別于課程教學前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開課前調查內容包括學生的一般資料、專業認同、生命意義、人文精神、醫學生價值觀等,結課后增加了課程滿意度調查。(2)研究工具包括秦攀博編制的大學生專業認同問卷[3]、中文人生意義問卷(C-MLQ)[4]、耿文秀編制的醫學人文精神量表[5]、閔建穎編制的醫學生價值觀現狀調查量表[6]以及自編的醫學導論課程結合思政主題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正式調查前選取110名學生進行滿意度問卷預調查,對問卷存在的問題及問卷語言表達進行修改,最終確定正式調查問卷。
1.2.3資料分析法
運用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方法,將學生作業中的體會與感悟逐一仔細閱讀并統計,總結歸納并提煉出相應的主題思想,從學生主觀角度分析醫學導論課程思政教學在學生專業思想和價值觀引導方面的效果。
1.2.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中服從正態分布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進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進行兩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為P<0.05。
2結果
2.1學生成績分析
學生綜合成績為(84.17±3.07)分,優秀率為2.2%,良好率為90.6%;平時成績為(90.53±2.88)分,優秀率為68.2%,且無不及格者。具體見表1。
2.2 學生體會與感悟
對學生作業(包括2份年級作業、11份班級作業、59份小組作業)中的體會與感悟進行總結提煉,得出3個主題14個亞主題,見表2。
2.3教學前后學生專業認同、人生意義、人文精神、醫學價值觀比較
教學前共發放問卷364份,回收有效問卷354份,有效回收率為97.3%;教學后共發放問卷364份,回收有效問卷356份,有效回收率為97.8%。
2.3.1專業認同
授課后,學生專業認同問卷總得分高于授課前,認知性、情感性、行為性和適切性專業認同維度得分均高于教學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3.2人生意義
融入思政教學后,學生的人生意義問卷得分由(48.05±7.25)分提升到(50.72±8.79)分,不同維度得分均高于教學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2.3.3人文精神
教學后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量表得分為(100.01±12.33)分,顯著高于教學前,且3個維度的得分均高于教學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5。
2.3.4醫學價值觀
調查發現學生醫學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更多的學生認為醫生需要不斷學習,培養科研能力,教學前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6。
2.4滿意度調查結果
本研究共發放滿意度問卷362份,回收有效問卷360份,有效回收率為99.4%。結果表明,93%以上的學生表示對教學滿意/非常滿意,不到1%的學生對教學表示不滿意/非常不滿意,具體見表7。
3討論
3.1學生成績達到良好及以上水平
醫學導論課程期末考核內容包含專業知識和思政知識兩部分,思政知識考核包括“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愛崗敬業的具體要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內容。學生的平時成績均在80分以上(良好或優秀),綜合成績為(84.17±3.07)分,且約3/4的學生處于良好以上,顯示學生對醫學導論課程的專業知識及相關的課程思政內容掌握良好。課程思政提升了學生的政治覺悟、思想道德素養,從而增強了醫學生的學習責任感和使命感[7]。李松巖等[8]關于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思政的教學實驗表明,實驗組學生的課程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積極影響。
3.2課外思政實踐活動是實現專業課思政育人目標的重要環節
醫學院校對于醫護人員的醫療技能以及思想道德培養意義重要。將思政內容融入醫德教育中,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醫療人才[9]。醫學導論課外思政實踐活動是課程思政的延伸,通過白大衣的故事會、天使風采攝影展、醫生日記微電影、醫學生宣誓、“唱響新時代”主題歌詠比賽等活動,引導學生走進真實的臨床環境,與醫生直接交流,真聽、真看、真感受,直觀地了解醫生職業及醫療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學生對專業價值及醫德醫風等專業素養的認知與體會。引導學生思悟醫學生誓言中的使命與擔當,用歌聲唱響新時代的自豪。分析實踐作業中的體會與感悟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醫德修養非常重要,醫生需要具備專業、溝通、法律等多方面知識和能力,增強了對醫學使命和醫生職責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醫學夢想,增強了班級凝聚力。這顯示具有時代感和吸引力的課程思政實踐活動有助于醫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深對醫學宗旨和醫生使命的領悟。
3.3醫學生的專業認同、人生意義、人文精神、醫學價值觀等認知有積極轉變
學生的內化認同是檢驗課程思政成效的主要標準[10]。調查結果顯示,教學后學生的專業認同、人生意義問卷以及醫學人文精神量表得分均高于教學前,對醫學職業道德素養的理解也有明顯改變。與龐書勤[11]、黃鈺敏[12]等學者的研究[13-16]結果一致。一定程度說明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意義,也表明醫學導論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及方法設計的有效性。(1)課程內容與思政主題的有機融合,如醫學發展史中融入醫學使命與責任擔當、中醫國粹與家國情懷內容,醫學教育與學習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仁心仁術的人文精神等內容,可引導學生在認識醫學發展與教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增強自己的專業認同度與醫學人文素養。(2)發揮醫德榜樣對受教育者的示范和激勵作用[17],將屠呦呦、裘法祖、鐘南山以及梅蓮醫生、中醫教授袁今奇等人物故事引入課堂,使醫學人文精神和醫者形象具體化,優秀人物的榜樣作用也激勵著學生追求有意義的人生。(3)設計參與式實踐教學,如天使風采攝影、醫生日記微電影、白大衣的故事會等,可使學生接觸臨床,感受真實的醫者形象與醫療環境,豐富課堂思政教學內容,更能達到思政入腦入心的效果。
3.4學生對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的滿意度較高
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1)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思政主題教學內容的滿意度最高,說明實施課程思政,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是關鍵[18],專業課教師應依據專業課的授課內容,精心挑選合適的“思政點”,避免思政與專業課的脫節。(2)學生對授課形式與考核方式非常滿意,說明實施課程思政需不斷優化教學管理和評價體系[19-20]。醫學導論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課堂思政和實踐思政相結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促進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自主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并在實踐中鍛煉團隊協作、溝通交流等能力。課程考核遵循過程性和多元化的評價原則,考核結果更全面、公正。(3)學生對自身學習效果的滿意度偏低,可能與學生由高中生向大學生的角色轉變過程中對新的學習環境、教育模式、學習方法等不適應有關。當然也表明醫學生對自己的專業學習有更高的目標和要求。提示今后的教學改進可以增加大學生實踐活動,幫助醫學生及早適應醫學專業學習,做好學習規劃,提升學習效果。總之,本研究探索性實踐了醫學導論課程“課程思政”和“實踐思政”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對醫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多維度分析顯示,學習效果總體良好,表現為學習成績良好、專業內化認同度(專業認同、人生意義、人文精神、職業價值觀)提升,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展示了自主性、合作性和創造性的學習能力。學生對醫學導論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總體滿意,提示以“學習任務書”為指引的線上教學和課外思政實踐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也是課堂思政教學的有效補充,有利于課程育人育才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譚澤媛.課程思政的內涵探析與機制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0(22):89-94.
[2]唐湘寧.大學學科專業課程的“思政育人”:內涵本質與實現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33):62-64.
[3]秦攀博.大學生專業認同的特點及其相關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4]郭宇潔.高中生父母、同伴依戀與抑郁、生命意義感的關系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20.
[5]耿文秀.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認知研究[D].沈陽:遼寧中醫藥大學,2015.
[6]閔建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域下的醫學生核心價值觀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7]趙臣,侯毅鞠,袁忠海,等.醫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效果研究:以吉林醫藥學院臨床輸血學檢驗課程為例[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9(8):82-83.
[8]李松巖,田洪艷,徐冶.基于“課程思政”視閾下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實施效果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0(4):114-115.
[9]張驚宇,張力娜,趙琳琳,等.結合德育教育探索醫學生的醫德教育路徑[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11):85-86.
[10]陳敏生,夏歐東,朱漢祎,等.高等院校推進課程思政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2020(8):77-80.
[11]龐書勤,姚立群,李明,等.綜合干預方法對護理本科生自我效能感和專業認同的效果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4,11(11):834-836.
[12]黃鈺敏,楊洋.人生紀錄片課程對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干預效果[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9):1-8.
[13]楊珂娟,張亞軍.中國傳統醫德思想融入醫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踐:以陜西中醫藥大學“概論”課教學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20,6(7):38-39.
[14]劉小鳳,鄭小梅,王婷,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醫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路徑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8):222-223.
[15]靳軼敏,吳艦宇.疫情下醫學生的仁愛思政教育實踐[J].繼續教育研究,2020(6):105-108.
[16]丁翠路,劉安諾,朱桂月,等.自我價值感在本科護生領悟社會支持與生命意義感間的中介效應[J].護理學報,2021,28(6):38-42.
[17]詹古麗.醫德榜樣與醫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現代交際,2020(3):7-8.
[18]李黎,孫洋洋.“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初步檢驗[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19,39(1):16-20.
[19]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20]卜美玲,劉蘅哲,趙文星.醫學院校臨床醫學課程思政專業建設評價體系構建[J].科教導刊,2020(16):89-90.
作者:李秀鳳 李萍 王毯 高雅萱 李新輝 何英 滕婉蓉 單位:石河子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