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實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水土流失問題日益嚴重,影響了國家經濟建設,水土流失不僅會直接影響到生態環境,同時也會導致土地板結、沙化、鹽堿化等現象,威脅到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問題,加大對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提高我國的農業生產水平。文章針對目前我國水土保持建設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新型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理念,并結合新型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實踐案例,探索出一條適宜我國的新型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新思路。
關鍵詞: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1我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
1.1水土保持工程建設范圍小,規模效益不明顯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是一項重大的工程項目,而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由于經濟落后、政府資金有限等原因,造成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普遍規模小、投資少、效益不明顯。項目一般都是以縣為單位進行統一規劃,整體連片治理,然后再進行分年度實施,使得水土保持工程的規劃和建設與實際情況脫節。如:黑龍江省黑河市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大力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對全市的治理面積和治理程度進行了規劃,確定了以治理小流域、梯田為主的目標。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些水土保持工程大多是按照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的要求進行建設。但是,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主要是為了治理水土流失而進行的,其目的是為了建設一定規模的梯田和水保林,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利用率,但是在實際過程中,由于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的規模小,經濟投入相對較少,成效難以顯現出來。
1.2治理投資標準低,資金缺口大
從投資規模看,水土保持工程建設資金需求量大,由于投資標準低,而經濟效益偏低,造成國家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上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且在一些地區的投入不足現象更為突出。首先,在國家和地方政府重視程度上,不能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由于對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財政投入嚴重不足,資金配套難以落實,致使一些地區水土流失治理與資源開發利用相脫節,工程建設投資比例嚴重失調;有些地方對國家政策理解不深、不透,對生態建設規劃不科學、不合理、缺乏長遠規劃和近期規劃。其次,治理投入標準低,工程建設缺乏保障,造成部分地區水土流失治理投入不足。現行的《水土保持法》規定:“國家建立水土保持設施的投資體制,鼓勵單位和個人依法投資進行水土保持設施建設”。但從實際情況看,在有些地區,由于認識不到位,宣傳力度不夠,加之缺乏有效的機制和政策保障,造成部分單位和個人“等靠要”思想嚴重,積極性不高。如有些地方認為要想治理好水土流失必須在“靠山吃山”上做文章;有些地區則認為生態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不能急于求成;有些地區認為生態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不能保證正常投入。再次,部分地方把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當成了一般的市政工程,重建設、輕管理,工程建成后投入嚴重不足,維護費用不能保證。有的地方重視經濟建設而輕視水土保持工作,治理任務不落實;有的地方雖有水土保持工作部門,但沒有專門機構,工作缺乏足夠的人員;有的地方雖然設立了水土保持監督執法機構和人員編制,但沒有足夠的經費保障,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最后,水土保持建設的投入機制尚不健全。水土保持設施建設資金渠道尚未完全暢通,有些地區缺少穩定的財政預算資金來源;有些地區對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投資標準過低;還有一些地區存在著工程建設投資渠道單一的問題。
1.3科技含量低,制約了水土保持的快速發展
首先,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近年來,盡管國家組織實施了“八五”“十五”科技攻關項目,但總體上看,還沒有形成一支穩定的水土保持科技推廣隊伍和比較完善的推廣網絡體系。全國的水土保持科技服務網絡還未形成。其次,科研工作相對滯后,成果少,質量低。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我國的水土保持科研機構、技術隊伍大都隸屬于有關部門管理,科研人員沒有編制,多為兼職,科研工作的重點是生產建設項目中的新技術、新設備和開發利用上來,而對水土保持這一涉及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則關注較少。再次,研究內容和目標定位不夠明確。當前,我國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重點是在原有的農業、林業科技基礎上,擴大其應用范圍,提高其服務水平,如在北方風沙區增加植被恢復;在南方坡耕地增加生態修復;在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進行生態修復;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增加林草植被;加強監測技術、方法的研究和試驗示范工作等。這些工作雖然對提高水土保持效益、保護生態環境起了一定作用,但卻忽視了水土流失產生的根源。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尤其是人為水土流失,以及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水土保持對當地經濟社會的促進作用等深層次問題。
1.4水土保持責任機制不健全
我國目前的水土保持責任機制是以行政管理和行政監督為主的,尚未形成以法律責任為核心的水土保持法規體系。首先,我國對水土保持工作在宏觀決策、宏觀調控方面沒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法規體系。其次,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受市場經濟調節不夠充分等因素的影響,對水土保持工作重視程度不夠,法律意識淡薄,對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方式、方法、手段和力度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再次,由于水土流失地區大多位于邊遠、偏僻、交通不便或人煙稀少地區,地方政府在處理經濟發展和水土流失關系上不能統籌兼顧。經濟落后的地區,為了爭取國家項目和資金,片面地追求經濟發展,對水土流失治理的投入較少,甚至忽視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最后,我國現階段政府職能不清,政出多門,存在著多頭管理、政策不配套、行政措施不協調的現象。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中對水土保持工作僅有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盡管該法是一部具有綜合性的法律,但對水土保持工作的具體實施缺乏明確而具體的規定。此外,在土地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較為齊全,而在水土保持方面則較為缺乏。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關于土地管理與水土保持方面的法律法規,現有法規主要是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進行管理。
2新型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理念
2.1統籌發展
從新型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實踐來看,其首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作為新型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根本目標。只有統籌規劃,才能使區域經濟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我們在進行新型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實踐時,首先要通過調研分析了解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等,從而制定出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規劃,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實施。在進行新型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實踐時,首先要對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等進行充分調查分析,從而制定出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規劃。從宏觀角度來看,在進行新型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時,我們應該將農業作為優先發展領域。其次,在進行新型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實踐時,應與當地的自然資源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來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與此同時,還可以利用科學技術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在進行生態循環農業實踐時,應積極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來實現。最后,我們還應將當地的產業發展作為新型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不斷調整當地的產業結構,使當地的產業結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并積極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來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2.2生態優先
從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角度來看,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不能僅關注單純的水土流失防治,還要著眼于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在保障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農業資源環境。例如,在國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要求在土地利用上“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水則水”;在農業生產中“增施有機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農業生態系統中,通過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等生物的作用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優化種植結構和產業結構,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下,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應堅持生態優先。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最終目標是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將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的思想貫穿于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全過程,將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融入到鄉村振興戰略中。
2.3生態重建
在傳統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重視地表徑流治理、植被建設以及改善小農耕作環境的理念,雖然可以使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活動得到有效改善,但其對區域生態系統的整體調節效果較弱,在生態修復中效果較差。新型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理念中強調的是“生態重建”,即通過對區域土壤、植被等要素的改造,實現對區域內生態系統的修復。在具體工作中,需重視植被恢復。由于土壤、植被等要素具有較強的地域性特點,在實際修復工作中存在較大差異。為了促進區域內農業生產活動的有序開展,相關工作人員需通過對區域內土壤、植被等要素進行分析、評價,進而制定合理可行的恢復方案[1]。
2.4綜合開發
綜合開發的理念就是在開發過程中,將水土保持工作與其他工作相結合,以水土保持作為主導工作,有效的實施綜合治理工作,是新型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理念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農業生產活動中,人們要充分考慮到土地資源的特點,在有效合理的前提下利用好土地資源,對土地資源進行規劃、設計和優化。同時要以開發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為主要內容,將其作為主導工作。通過綜合開發能夠提高土地的利用價值,使得水土流失的危害得到有效的降低。通過合理有序的綜合開發能夠有效促進農業生產活動的開展,為農業生產提供有力保證。
3如何改善當前我國的農業水土問題
3.1優化土地資源
農業水土保持工程在實際的工作中,不僅需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基礎,更需要有合理的施工方法。而對于土地資源來說,合理利用是改善當前農業水土問題最主要的措施[2]。對于我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來說,農民往往只注重土地的肥力問題,而不注重土地利用率問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農民往往只重視耕地面積的數量而忽視了對土地質量的要求。另外由于農民通常缺乏專業的技術知識以及生產經驗,在種植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各種問題,如土壤板結、土地肥力下降等問題都會對農作物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必須加強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3.2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產業結構的調整是提高我國農業水土資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以糧食為主,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占了農業用地面積的八成以上,因此,改變這一狀況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加大對“糧改飼”力度。通過“糧改飼”不僅可以解決種植業用地緊張、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單位土地產量、增加農民收入等問題,同時也可以大大緩解農業用水緊張狀況。其次,要提高農作物的單產水平。作物生產不僅需要大量的水和肥料等資源投入,還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增加生產成本。因此,應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采用高產高效品種來提高作物的單產水平[3]。
3.3實施生態治理工程
在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過程中,生態治理工程是最為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在進行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對當地的環境進行分析,充分結合當地的環境狀況,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對當地的農業水土流失問題進行解決,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土壤類型等情況,針對這些因素來確定具體的治理措施。首先是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要對農業水土流失的區域進行整體規劃,結合當地的環境情況和土壤條件等方面來制定科學合理的措施和方案。其次是對農業水土流失地區進行綜合治理。在對農業水土流失地區進行綜合治理時,要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綜合治理”等原則。
3.4大力推廣先進農業技術
我國傳統的農業技術已經無法滿足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的要求,所以要在現有的農業生產基礎之上進行新的技術引進與推廣,以保證能夠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應用到農村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首先,可以開展農作制度改革。通過對現有的農作制度進行改革,在保障原有土壤肥力不變的前提下,實行輪耕制與免耕制等先進技術,從而大幅度減少水土流失,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農作物產量;其次,可以積極采用新型農業栽培技術。將農作物科學地種植在土地上,并使用現代化設備對其進行科學管理,從而達到提高農作物產量與質量的目的;最后,要積極開展清潔生產技術。
4結束語
生態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新型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要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適地適樹,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進行技術研發和創新,特別要加強與林業、果業、水利等部門的合作,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著力培育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產業,推廣新型栽培模式和技術手段,積極培育特色林果產業,不斷提高林業生態建設效益,促進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楊健,王炳華,蘇建銘.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分析[J].南方農業,2019,13(5):178-179.
[2]李雪蛟.試論農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智能城市,2018,4(5):154.
[3]王英敏,謝楠,邵子玉.淺析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對鐵嶺市農業防災減災的作用[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2(3):45-47.
作者:吳小萍 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水土保持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