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舊城區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更新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舊城區增量空間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人們開始關注其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更新改造。文章以成都市舊城區中三個典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等方法,從基本建筑現狀、居民使用情況和文化服務內容三個方面進行調研,分析總結出其存在的普遍問題,最后從建筑改造和文化服務更新兩個方面提出更新策略。
【關鍵詞】社區更新;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基層文化服務
1引言
在國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趨勢下,成都市自2007年大力推進基層文化設施的建設,到2012年建成了能覆蓋市、縣、鄉、村四級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大量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在這段時間被建成落地。這些建筑在使用了一定年限之后,其建筑老化、功能陳舊,已經不能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但是對其完好的建筑結構直接進行拆除將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本文選取成都市舊城區中的七道堰社區、西安路社區和玉林東路社區的文化活動中心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等方法對其基本建筑現狀、居民使用情況和文化服務內容三個方面進行調研,總結出存在的普遍問題,再結合當代居民的需求,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更新探討其可行之路。
2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基本建筑現狀
2.1交通便利、可達性高
本次調研的三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都緊鄰社區布置,基本滿足成都市中心城區十五分鐘公共服務圈規劃,為居民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基層文化服務。
2.2建筑老化、功能荒廢
成都市舊城區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多為老舊建筑,其建筑結構、室內設施和室外配套均有老化破損和廢棄現象。如七道堰社區的文化活動中心建筑外立面破損老舊,室內活動用房面積狹小,且處于時常封鎖的狀態。玉林東路社區活動中心建筑結構呈現出破損狀態、空間被雜物堆砌占用、文化服務功能一定程度喪失(見圖1)。
2.3設計語言缺失、文化作用邊緣化
成都市自2007年起全面推進基層文化設施的建設,政府的推動形成了一批大量建造、成批復制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浪潮,其建成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普遍存在形態千篇一律、文化作用邊緣化的特征[1]。如西安路社區的文化活動中心與社區黨建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一處設置,結合形成一個面積約2300㎡的綜合建筑,該建筑在外形上呈現出嚴肅刻板的辦公建筑形象(見圖2)。其中文化功能用房被設置在二樓,并結合屋頂平臺作為室外文化活動場所,但經筆者調研發現,其文化活動用房常年關閉,只有服務中心正常運轉,建筑文化作用邊緣化。
2.4內部空間集約、缺乏交往空間
當前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在建設中常常對其服務功能進行強調而忽視其空間組合的關系,其內部空間過于集約,除了滿足面積規定的功能用房之外,僅剩下承擔交通功能的走道,建筑內部并無開放的交流空間。如七道堰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平面布局采用政務辦公建筑模式進行布局,即用走道串聯各功能用房。在功能用房的布置中,文化活動用房與行政服務空間及政府工作人員辦公室混合設置,建筑功能混亂,并未很好地區分對內辦公和對外的活動區域。
3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使用情況研究
對成都市舊城區中的三個調研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每個社區發放50份問卷,共發問卷150份,收回問卷124份,回收率為82.7%。問卷調查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針對社區全部居民,主要調查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使用者比例。第二個層面是針對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使用者,主要調查其年齡比例和使用滿意度(見圖3)。
3.1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服務不充分
在針對社區全部居民的問卷調研中,筆者將每周去文化活動中心1次及以上的居民定義為高頻率使用者,其占總人數的24.2%。將每月去文化活動中心1次及以上,并排除高頻率使用者的居民定義為低頻率使用者,占總人數的47.3%。其中28.5%的居民從未去過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數據表明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服務人群比例較低。經調查,七道堰社區的居民社區文化活動更多地選擇在文化休閑廣場進行,其原因為社區室內文化活動用房面積狹小,不便于開展較大規模的活動。西安路社區居民也表示,該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提供的活動較少,且宣傳力度不夠,居民參與的積極度普遍偏低。作為政府提供的基層文化服務設施,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對居民提供文化服務的“充足性”是其重要標準[2],而較低的使用人群比例顯示了該建筑的文化服務效率不足或質量低下。
3.2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服務不均衡
在針對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使用者的問卷調研中,大于60周歲的老年人所占比例為52.4%,在35周歲~59周歲之間的中年人所占比例為37.3%,在19周歲~35周歲之間的青年人所占比例為8.2%,而小于19周歲少年兒童僅占1.1%,其數據表明社區活動中心的使用者以中老年人為主。2021年頒布文件《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中提到,社區中老年人、青少年、殘疾人、婦女兒童和外來建設者群體都是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主要服務對象[3],但在使用者年齡分布圖中顯示,其他年齡結構的人數明顯低于中老年人,其中青少年的參與度最低,由此可見,現有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提供文化服務的對象在年齡階段的分布上并不均衡。
4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文化服務內容
根據對于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使用者滿意度的問卷調研得知,有57.8%的居民表示不滿意,原因多為其文化活動中提供的文化活動少或內容單一、文化團隊之間缺乏交流和溝通。根據走訪調查,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所提供的是“自上而下”的文化服務,由文化部下達文件規定其規定時間需要提供的文化活動頻次和內容,其形式是政府直接管理、政策要求、文化活動中心實施和開展活動。在這種服務模式下,社區居民與其說是文化活動的參與者,不如說是文化活動的觀眾,而那些大量來自基層、自發的社區文化活動則寥寥無幾。
5改造策略
5.1現有建筑基礎提升
1)要合理布局新舊住宅擴建的新建筑一般選擇在原有建筑南側或更靠近城市干道一側以減少對現有民居的日照影響和噪聲干擾。在布局中盡量增強其標志性,道路規劃方便易達。2)平面設計中現有社區活動用房多為磚混結構體系的小開間平面。在改擴建時,擴建的平面一般用來布置像多功能廳、報告廳等需要大空間的功能,而辦公室、設備房等小空間的功能宜放置在原有建筑平面中。其垂直交通體系宜布置在新、舊兩棟建筑之間,以最大化其利用率,并注意無障礙坡道和電梯的增設。3)立面設計中從經濟效益考慮,其建筑形象的提升多采用建筑表皮更新的手法,因其原有建筑結構承載力較弱,為減少對于原有建筑結構的負擔,建筑表皮宜與建筑主體保持一定距離并選用輕質材料進行建造。在設計時,盡量將擴建部分建筑展示在城市景觀面上,以滿足觀賞需求。
5.2文化服務內容提升
轉換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服務主體,引入社會化參與。現在的社區文化活動多為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精品文化,明顯陷入因缺乏人力資源和專業服務從而導致政府大量投入,但群眾滿意度低的困境。在新的形勢下,應打破其單一的政府供給模式,向多元的社會供給轉型,發揮社會的服務力量。近年來,上海多個社區先后將公共文化服務托管給了社會非營利機構,進行了服務主體的轉變,將傳統自上而下的文化輸送模式變成了專業機構服務的新模式[4]。在這種模式中,政府提供活動場所和資金、社區居民提供文化活動主體和內容、專業機構從居民的需求出發,對整個活動進行統籌和規劃,由此建立起多元層次、多樣需求的文化輸送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居民不僅是社區文化活動的“觀眾”,更是其參與者甚至是帶頭人,其后現代社區自治的治理模式能夠極大地提升社區居民的積極性,從而吸引不同年齡階段的居民參與到社區文化建設中。建立社會化監督制度。現有針對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評價體系是以政府文化部門為監督機構、以建筑建設情況、軟硬件設施標準、活動組織方式和組織管理方式為指標進行評估定級,對于使用者滿意度的關注較少。宜將社區群眾的意見納入評估體系,從社區居民中選取一部分成員形成社區文化活動工作評議小組,通過問卷調查、意見反饋和定期走訪等形式,對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監督和意見反饋,再由工作人員將意見落實到社區后續文化活動之中,形成良性循環,才能極大地提升社區文化服務的質量。
6結語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舊城區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無論在建筑質量上還是文化服務內容上都不能滿足當代城市發展趨勢下人們的新需求,而對其進行更新和改造可以對舊建筑自身進行再利用,對其進行服務模式的轉變和文化服務內容的提升更能夠促進居民的交往活動,使其成為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及居民進行基本文化活動的社區客廳。
參考文獻
[1]胡燕穎.城市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改、擴建初探——兼論上海四平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設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9):306.
[2]桑勁.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規劃實施績效及其實施政策的相關思考:一個案例的透視[J].上海城市規劃,2015(4):50-55.
[3]陳世香,王余生.基層治理現代化: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研究——基于三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比較分析[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5(4):11-17.
[4]黃瓴,陳欣,牟燕川.社區空間文化結構城市社區更新規劃的新理念[J].時代建筑,2021(4):42-49.
作者:馮鈺 王琳 沈巧蕊 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