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學生文學鑒賞能力提升途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內容摘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語文的教學進行了深刻的變革,也促使教師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變化,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下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的教育,而目前,先進的教育觀念強調教師應把學生的素質教育擺在首位,改革后的初中語文教學,督促教師既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又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這對教師的教學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積極探索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策略,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水平。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學鑒賞能力;意義;途徑
讀書的最高境界就是欣賞,一個擁有欣賞能力的初中生,可以從閱讀中獲得一種藝術享受,從而增長見識,提高自己的品味,讓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斷地升華。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學生鑒賞文學的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師需要不斷進行探索的重要內容。由此,本文將從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意義和途徑展開分析和探究。
一.分析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意義
從中學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文學欣賞是一種技術訓練,并具有重大意義,中學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鑒賞文學作品。其意義大致總結如下:其一,不斷拓展學生的眼界,增加他們的知識儲備。初中學生的社會經驗尚淺,欣賞文學是獲得社會生活體驗的一種間接方式。通過對文學的閱讀,可以讓學生對作品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豐富自己的閱歷,獲得更多的知識。其二,提高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培養初中生的欣賞能力,可以使其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感受到讀書的美好和快樂,從而促進他們熱愛閱讀,不斷地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其三,加強對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的品德修養、審美趣味等方面的提高。在培養了一定的審美意識之后,學生能夠通過閱讀來掌握其情緒的變化,同時認識到自己對人生的態度,從而健全學生的人格,促進其長遠的發展。其四,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學生的口語、書面表達能力是影響語言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在欣賞作品時,要對人物性格的體現、場景的描寫、藝術形象的表達等進行深入的剖析。通過這種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文字描述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閱讀欣賞的本質就是對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的培養。其五,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語文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的時候,采用了三段式固定結構,這雖然可以讓學生遵循固定的模式進行寫作,避免失分,但同時很難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而且學生的閱讀和學習也會變得索然無味。由此,培養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文學鑒賞的過程中可以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探究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途徑
1.提高閱讀能力
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閱讀,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欣賞水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在引導學生欣賞和品讀文學作品時,要從創作風格、語言、材料和表達方式等幾個方面入手。比如,在欣賞一部作品的時候,老師要引導學生去感受作品的形象、新奇、凝練的特征,還要對作品的形象、思想、意境、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理解,從而準確地把握作品的主題、感情基調、目的等。在對作品的主題進行分析的時候,老師要引導學生從作者的角度去理解作品的主題,還要結合作者的歷史背景、思想情感、人生經歷來正確地解讀,然后根據主題來引導學生對全文內容加以準確把握。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欣賞能力時,應注重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使其能夠多次反復閱讀,并強化朗讀部分的訓練。通過閱讀,學生可以加深對文學的認識,從中獲得許多寫作技能,提高自己的語言感知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水平。通過閱讀,學生能夠充分地感受到文章的辭藻的華麗或淡雅;同時,通過思考,學生把自己的情感帶入到閱讀中,感受到作品所蘊含的情感,深入鑒賞其意蘊,從而在128養成閱讀習慣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
2.教師詳細講解文章,幫助學生理解內涵
在中學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將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優秀作品。文學欣賞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活動,閱讀時要先感受到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而后才能欣賞。中學語文教師既要充分運用教材中的文學素材,又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欣賞、領會,使同學們能在活動中相互探討、交換意見。在鑒賞文學作品時,同學們可以在閱讀后,將自己感悟進行交流。在欣賞文章的過程中,學生們能夠開闊自己的眼界,體會到作者所傳達的感情。在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方面,中學語文老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感,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字詞和句子。中學語文課本中包含了大量的漢語,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文章會遇到很多困難。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集中精力去理解困難的句子,把它們詳細地講解,透徹地分析,使他們有更深刻的印象。在閱讀完后,還要進行閱讀練習,使學生在閱讀時能將作品立體化、形象化,體會到作品中所含有的意蘊,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此外,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文學鑒賞能力,閱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朗讀中,學生要有正確的、清楚的發音,讀出感情,感受作者的思想。
3.增加課外閱讀量
要從各個角度來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不能僅僅依靠課本上的內容,還應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拓寬視野,積累豐富的知識和經驗。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為他們提供適當的文學作品。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可以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和經驗,與自己的學習生活相結合,從而激發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在課外閱讀之前,老師要向學生解釋有關的文學作品的創作背景,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相應的知識補充,以促進學生課外閱讀的順利進行。要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需要豐富學生的知識閱歷。新課程標準為初中生指定了必讀的書籍,并在考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了一定的保證。除了必須閱讀的書籍,教師還應該允許學生們讀一些不在規定范圍內的書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向中學生推薦一些適合于中學生的文學作品,從而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教師要積極地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文學題材,使他們認識到不同的主題,并逐漸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只有當所需的各類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學生才能將文章體裁、作者信息、文章背景等信息整合起來。
4.加強閱讀訓練,提高學生對語言的認知水平
閱讀是中學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初中生在閱讀課文時,能夠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方法,適當的時機,加強閱讀訓練。一是,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課文的朗讀。二是,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課堂進度和中學生的實際理解力,對課文進行組織和分段。第三,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閑暇的時候朗讀文學作品,從而增強他們的語言認知和欣賞能力。欣賞文學作品的首要步驟是要對文學語言有敏銳的感知能力。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由文字、句子和段落構成的,能夠讀懂其中的文字、詞語和句子是欣賞一部文學作品的最基本條件。教材里有大量的文言文和白話文,所以學生們很難理解。所以,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教師對某些難以理解的詞語進行詳細的解釋與分析。教師在講授時要把字句剖析透徹,找出其中的規則,或是添加些有趣的教法,使學生對其有更深的印象。學生要掌握文章中的字、詞、句的意思,才能更好的鑒賞文學作品。在閱讀課文的同時,閱讀練習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讀一篇文章不能馬虎,在朗讀時,不但要發音準確,語句清晰,而且要有感情。學生只有在閱讀中體會到了文章的情緒,才能更好地了解這篇文章。因為,在閱讀一篇文章的感情時,一定要把它的字句琢磨出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會越來越深。
5.制定適合初中學生的讀書方案
不同年齡層的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也不相同,因此,為了制定適合初中生的能力水平的教學計劃,應逐步制定相應的閱讀方案,其由學生自行制定或由老師指導制定。讀書方案要全面具體,適應學生的閱讀水平,并加以嚴格的執行,才能起到增加學生閱讀數量和提高學生閱讀質量的效果,從而提升學生的品味與欣賞能力。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正確指導學生,引導時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層次和思維方式,根據他們的結構特征和年齡特征,制定有針對性的閱讀方案。比如,在初中語文中,八年級以科學、說明、經典散文為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建構具有一定實用價值的文章結構和閱讀、書寫的知識體系,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運用所積累的知識進行寫作,從而增強學生對信息的處理和輸出能力;九年級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對文化的認知,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化的深刻內涵,豐富他們的生活感悟,增強他們的閱讀經驗,教師可以讓學生有計劃、有目的的閱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多元文化的文學作品。
6.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交往
良好的課堂互動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堂活動,讓學生在充實的課堂上了解文章的內容和本質,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交流互動方式,從而豐富交流形式,豐富課堂內容,增加課堂趣味,促進師生間的思想觀點的碰撞,促進觀點的探討與辯論,從而對文章進行深刻的理解與細致的鑒賞,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交往,并逐漸增強學生鑒賞和自我學習的能力。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應充分挖掘出優秀的文本,從而使學生在欣賞中不斷地提升學生的審美體驗、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例如,在學《木蘭詩》時,老師可以提出一個互動性的問題:“木蘭為父親當兵時,哪個句子表達了她的內心情緒?”通過對作品的欣賞,學生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文章所表現出的情緒,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水平。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提問水平與文學素養,將教學技巧與知識內容應用到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教學環節中去。
7.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鼓勵思想交流
文學欣賞是一種主觀的經驗,每個人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思想感情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人們對一件作品的評價也會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人對文學作品的欣賞程度不同,也會出現一些偏差,或者說失當。要達到更完善的欣賞體驗,就要從整體上提升欣賞水平,學生應主動與老師、同學、家長交流。有些同學在讀一篇文章時,會覺得枯燥乏味,平淡無奇,而在讀完別人的評語之后,更容易從中感受到其中的奧妙與精彩。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在業余時間大量地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并積極地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經驗,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當然,在欣賞他人的作品或與他人溝通時,也不能一味地模仿他人的觀點,要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從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同時,教師要格外注意學生形成觀點是否正確,如若偏離正確的觀點,教師要加以引導,再給學生充分自由的空間的同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體會文章中作者的思想與情感,從而更好地進行鑒賞。比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對互助,形成討論小組,鼓勵學生之間進行文學作品的研討,促進思想感受的交流,教師還可以建立讀書獎勵機制,促進學生之間的比拼,激發學生品讀文學作品的動力,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競爭。教師還可以就一篇文章中的正反觀點展開活動,讓學生自愿選擇支持的觀點,雙方進行辯論,由此,可以促進學生對文章觀點的認同或者質疑,促進思想觀點的融合與碰撞,從而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8.豐富文學知識,感受作者情感
中學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必須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同時,學生的文化素質也應以豐富的文學知識作為基礎。因此,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豐富他們的文學知識也是至關重要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散文、詩歌、小說、戲曲、傳記等各種文體的特點,才能更好地欣賞文學。對作家的了解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學知識的積累,因為在研究文學的時候,對作家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這樣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同時,在欣賞一篇作品之前,不僅要對其基本的認識,而且要對其所處的環境有一定的認識,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和作家思想情感的表現。因而,不同時期的文學創作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同一時代不同作家的創作,其思想和情感也各不相同;同樣的作家,也會因時代、社會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情感。因此,在欣賞一部文學作品前,先要知道作家的創作背景。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課本所蘊含的文學素材,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感受、體會作者的情感。在欣賞過程中,要將意境與讀者的心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互動、融合的過程,這樣,學生就可以很好地體會到景物所渲染的氛圍,達到欣賞的目的。
總之,文學欣賞能力對于理解作者思想、把握其價值追求具有積極意義。文學的最終目的在于激發人們的心靈,引導人們的心靈。中學語文課堂要以語文教育的實際為基礎,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達到陶冶學生情操、塑造人格、傳承文學文化、體悟人生哲學等多重目的。在中學語文的學習中,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提高,是今后學生學習漢語的一個重要依據。在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的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從而促進他們的語言學習。中學語文課程是鞏固學生基本功的重要陣地,教師應嚴格要求自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促進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錢曉強.關于中學語文鑒賞閱讀教學的思考[J].語文知識,2014(08):24-26.
[2]王正太.淺析中學文學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文學界(理論版),2011(12):183-184.
[3]卞正東.“文學鑒賞評點伴讀課”的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學周刊,2017(14):145-146.
[4]蘇志華.初中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J].科技創新導報,2014(8).
作者:張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