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環境治理知識圖譜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農村環境治理是農村宜居環境整治提升的突出短板。為系統把握國內農村環境治理,也為提高農村環境治理能力提供理論支撐,使用CiteSpace計量軟件,利用通過文獻計量法和可視化分析法對CNKI中國知網數據庫收錄有關農村環境治理主題CSSCI論文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的文獻數量呈現上升趨勢。研究機構和作者以高等院校為主,形成一定的合作網絡,總體呈現“大體集中、少量分散”的狀態。發現我國農村環境治理研究熱點方面主要集中在鄉村振興、農村環境保護、面源污染、農村水環境污染、協同治理等5個方面,其中最受關注度“鄉村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
農村環境主要是指以農村社會為空間區域范圍,以農村居民為中體,影響農民日常生產生活實踐的水環境資源、土地環境資源、生物環境資源以及氣候環境資源的總稱。農村環境治理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的重要環節,推進和完善農村環境治理體制機制是破解治理難題的關鍵。不同時期不同學者從不同學科領域針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進行研究,形成諸多富有創見的學術成果。學界對環境治理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治理政策文本、治理主體和治理制度等方面,但對農村環境治理環境的專題研究相較少。據此,本文采用基于citespace軟件對我國農村環境治理的相關文獻進行了知識圖譜分析,對相關研究方向和趨勢進行了展望。
1數據來源和分析工具
本文采用主題詞檢索的方式對知網全庫進行檢索,檢索時間是2022年9月24日,將檢索條件設定為:(主題詞=農村環境治理)OR(主題詞=鄉村環境治理),并設置檢索條件為CSSCI,通過檢索共得到686篇論文,對結果進行人工篩選,共得到602篇論文作為研究對象。
2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研究現狀
2.1核心研究作者
本分對發文核心作者的知識圖譜分析,對農村環境治理研究的發文篇數和被引用次數較多的作者進行分析。在農村環境治理領域發文量最多的是杜焱強9篇,張誠8篇,李寧8篇、楊林章7篇,薛利紅7篇,宋祥莆5篇,何壽奎5篇。從年度中心性較高的作者是楊林章(11)、薛利紅(11)、宋祥莆(10)杜焱強(7)、劉福興(9)、施衛明(7)、薛利紅(4)、王波(5)。從運行得出的圖譜的節點大小和連線疏密度可知,該農村環境治理研究作者之間的合作并不多。除了杜焱強團隊、薛利紅團隊合作次數相對較多之外,其他團隊連線較少甚至沒有,說明目前很多學者處于偏好于獨立研究農村環境治理研究。
2.2機構分布
時間跨度勾選為,將2002-2022年分為10個區間進行分析,數據抽取對象默認為top50,運行citespace軟件,得到農村生態環境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共現圖譜。圖譜顯示網絡節點數量顯示為212,連線數量顯示為63,網絡密度顯示為0.0028。而從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研究圖中的連線代表各個節點之間的合作情況,機構之間連線的粗細表示與二者的合作頻次。對農村環境治理研究的主要機構有:南京農業大學、廈門理工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等。
2.3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研究熱點分析
通過CiteSpace軟件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研究熱點分析,共得到13個主要聚類,包括農村(#0)、農村環境治理(#1)、人工濕地(#2)、農村生態環境(#3)、農村人居環境(#4)、農村環境(#5)、農村面源污染(#6)、農村垃圾治理(#7)、農村水環境(#8)、鄉村振興(#9)、農村生活污水(#10)、協同治理(#11)、制度困境(#12)。通過對聚類進行分析與比較,農村環境治理是貫穿的主題,各聚類研究存在相互交叉現象,因此可以將農村環境治理主要分為三類研究,第一類是農村環境治理對象研究,第二類是農村環境治理政策制度研究,第三類是農村環境治理路徑研究,第四類是農村環境治理價值研究。第一類是農村環境治理對象研究,主要包括人工濕地(#2)、農村生態環境(#3)、農村人居環境(#4)、農村環境(#5)農村面源污染(#6)、農村垃圾治理(#7)、農村水環境(#8)、農村生活污水(#10)。關鍵詞主要有可持續發展、農村經濟、村規民約、內源性污染、綠色購買、環保設施、排放標準等。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第二類是農村環境治理政策制度研究。農村環境治理政策理論聚類主要有農村(#0)、農村環境治理(#1)、制度困境(#12)這三類。主要關鍵詞有PPP模式、政一社合作、服務型政府、優化路徑、生態宜居、生態文明建設、村民自治、社會資本、治理體系等。近些年中央及地方環境治理相關部門出臺相關的政策文件和設計全方位的政策推進體系,將我國生態環境治理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全面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第三類是農村環境治理路徑研究。協同治理的主要關鍵詞包括土地管理、基層治理、美麗鄉村、鄉村精英、能動社會、多元主體、對策、協商治理、治理模式、生態補償、農村生態化、演化博弈、權力重構資本合作等。主要研究有農村環境協同治理的困境及成因分析、農村環境協同治理主體之間關系研究、農村環境協同治理行為模式研究、農村環境協同治理資源配置研究、農村環境協同治理行動研究。第四類是農村環境治理價值研究。農村環境治理價值研究主要聚類詞有鄉村振興,包括農村環境、鄉村主體,多元共治、三社聯動、分散型污水處理、鄉村綠色發展、公共受托責任。
3研究的前沿與發展趨勢
3.1關鍵詞頻次研究
關鍵詞的頻率數量多少和中介中心性的大小能夠反映這個時間段內的研究熱點。通過表1結果分析得到,“環境治理”(72)、“農村環境治理”(66)、“鄉村振興”(52)、“農村環境”(46)、“農村生態環境”(34)、“農村人居環境”(25)等是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這些高頻關鍵詞出現的數量多少在研究熱點上體現出指向性,從這些高頻關鍵詞發現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研究是積極響應黨和國家出臺的大政方針和地方政策的。如“雙碳目標”和“鄉村振興”的總目標,中心度(degree)較高的是“農村環境治理、社會資本、生態環境”的是對應的是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和發展戰略。其次關于這些農村環境治理高頻關鍵詞也表明我國目前農村生態環境的研究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框架體系和多視角理論研究。
3.2關鍵詞時空圖分析
第一階段從2002年到2004年,屬于我國農村環境治理研究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發文數量相對比較少,只有9篇,年平均2篇。研究主要經濟發展存在的污染問題相關,通過對這一時期發表文獻的分析可以發現,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主題多是圍繞農村環境經濟發展存在的相關污染問題和解決對策展開的,所以在起步階段中,我國農村環境研究總體呈現出視角單一、參與主體單一,理論分析單一的特點。第二階段從2005年到2018年,屬于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研究的發展階段。從這階段研究主題中可以看出,我國新農村建設提出美麗鄉村的建設,生態文明的提出成為生態環境熱點主題之一,還有其他熱點主題,如農村污染、治理模式、生態農業、多元主體參與、水環境污染治理、綠色發展等。對比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研究的關注點開始由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轉向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農村我國農村環境治理對象向環境治理方式擴展。第三階段從2018年至現在,是農村環境治理研究的激增階段。特別是鄉村振興的提出,此階段涌現出的熱點主題增長迅速。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此階段的主題由環境治理方式向環境治理價值擴展,出現了鄉村振興、多元共治、綠色發展和跨界協同治理等熱點問題;由此可見,國家對生態環境和宜居環境的重視,這個階段研究呈現多層次化發展和及國家政策環境具體實踐問題精準治理相結合的特點。農村環境治理經過上述三個階段的發展可以看出,我國農村環境治理已經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關注。隨著不同階段國家公布對農村環境建設的不同政策,環境治理主體、環境治理方式、環境治理路徑政策出現多層次、多維度、多方法的系統化深層次研究。
4結論
從總的發展態勢來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研究大致經歷了起步階段(2002-2004年)、發展階段(2005-2018年)、迅猛增長階段(2018至今)3個階段。農村環境治理領域研究力量方面,形成了以杜焱強、張誠、李寧、楊林章、薛利紅、宋祥埔等為代表的研究群體,同時農村環境治理學者群中形成了多個團隊,但合作交流較不多,從農村環境治理研究機構來看總體呈現“大體集中、少量分散”的狀態,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機構,但這些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有待加強。農村環境治理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面源污染、鄉村振興、協同治理等多個方面。日后學者應當更加注重實證研究,提出能夠有效實現我們農村環境治理的具體路徑和農村環境治理成效的評價體系。
作者:祁潤晶 趙一偉 單位:云南財經大學商學院 云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