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論宏觀經濟的形勢分析與展望,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2022年中國經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2010年后,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降,2010—2019年,GDP增速從10.3%降低到6.1%;之后,又疊加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三年的沖擊。2020—2021年,年均經濟增速為5.1%;2022年為3%??傮w看,2022年是中國經濟受多重因素沖擊持續下降的谷底。經濟增速下降,從微觀看就是企業營業收入增速下降,這也是企業資金周轉困難和財務收支困難的根源。歷經十幾年的經濟增速下降,企業特別是眾多小微企業,其累積的困難已經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疫情沖擊之下,企業生產經營面對的困難更加錯綜復雜。因此,從企業、從1.6億多個市場主體角度看,2022年我國經濟面對的困難是非常嚴重的。2022年工業增加值較上年增長3.6%,增速較上年回落6個百分點;其中12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僅為1.3%,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7%,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2022年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其中12月份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下降0.8%。2022年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6%。從這些數據看,工業和服務業的廣大企業,生產經營形勢比較嚴峻,面對困難較嚴重。在看到空前嚴重困難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們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積極成效。在擴大內需、保供穩價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一季度國民經濟同比增長4.8%,增速較上年四季度提高0.8個百分點,實現了平穩開局。在擴大內需方面,2022年突出了政府投資的帶動作用。2022年4月26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強調要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2022年5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圍繞穩增長提出了六方面33條措施。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加強對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支持。2022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長9.4%,增速較上年提高9個百分點,對穩定投資增長發揮了重要和關鍵的作用。在保供穩價、應對供給沖擊方面,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注意統籌安排好減碳和確保能源、原材料供給安全的工作。堅持從國情實際出發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切實發揮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確保國家能源電力安全保供。國家發改委牽頭協調大宗原材料供給保障,大力增加大宗原材料市場有效供給,以原材料為主的生產資料價格漲幅持續回落。2022年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1月份同比上漲9.1%,12月份同比下降0.7%。以上政策效果,給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積極支持,包括基礎設施投資加強帶來的訂單增長、電力供給穩定和原材料供給穩定、價格回落等。這些政策效果加上助企紓困政策的幫扶,對企業頂住困難、渡過難關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盡管多重困難疊加,特別是經受了疫情等超預期沖擊,中國經濟依然實現了3%的增長,特別是支持城鎮新增就業1200多萬人,生活和生產資料價格保持穩定,持續運行在較低水平。
二、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的戰略部署,努力開好局、起好步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報告指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安排,當前最重要的是著力應對三重壓力,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要深刻認識到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的嚴重程度,深刻認識其對企業生產經營和宏觀經濟順暢循環、強勁增長的突出制約。企業生產經營需要訂單、能源、原材料等多方面條件的保障。需求收縮使企業訂單持續減少,從行業內情況看,訂單吃得飽的企業數量很少,大多數企業訂單不足、開工率不足、產能過剩。這會導致營業收入無法保證,進而使財務收支困難嚴重,資金周轉不暢。而能源電力供給保障不好,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運轉;原材料供給緊張,則會制約企業的生產活動,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凡此種種,都會嚴重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使企業陷入困境。這也會使企業的預期顯著轉弱,對未來的信心嚴重不足。企業的困難從宏觀層面看,就是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劇,產能過剩問題突出,企業與銀行之間資金運轉不暢,信用風險加大。這些問題還會導致減薪裁員增加,就業壓力加大,居民收入增長放緩,消費能力減弱。企業的困難還會直接弱化其投資能力,同時也會促使政府財稅收入放緩,政府投資能力減弱。綜合看,表現為經濟增速下降———企業、居民、政府收入下降———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減弱———經濟增速下降的反復循環,使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重要積極調整,我國已經能夠克服疫情對經濟活動的嚴重制約,在此基礎上,要著力推動擴大內需戰略取得顯著成效,切實防范出現新的供給沖擊,促進國內大循環全面暢通,盡快形成需求拉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使大多數企業生產經營條件全面好轉,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節能減排的能力普遍而顯著提高。這些必將為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創造必要和良好的條件。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對2023年的經濟發展,既要堅定信心,也要充分估計面對的困難和挑戰。要認識到,需求收縮的矛盾已積累了很長時間,既是內外因素疊加的結果,也是自身循環加速作用的結果。特別是市場調節會不斷強化需求收縮的狀態。例如企業面對需求收縮會減少生產和投資以規避風險;居民面對需求收縮導致的就業困難、收入增加困難,會謹慎安排消費支出等。因此必須大力發揮政府宏觀經濟政策逆周期調節的作用,大力加強政府投資,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全社會投資增長,克服需求自發收斂的趨勢。這方面工作雖然已有成效,但還明顯不夠,需要繼續大力增強。另外,需求的全面恢復,將對能源原材料等重要產品供給,形成顯著拉動。如何處理好能源原材料產能進一步釋放與節能減排之間的關系,也需要面對新的考驗。此外,疫情的潛在影響仍需我們進一步觀察和有效應對;世界經濟衰退的風險和外部環境的復雜變化仍潛伏很多不確定因素。凡此種種,都表明做好2023年的經濟工作,實現各項預期目標,仍面對很多困難和挑戰,仍然可能經歷風高浪急的各種考驗。所以,2023年的經濟工作必須堅持穩字當頭,首先要確保好穩定的大局。在此基礎上,也要更積極地求進。要清醒意識到2023年是黨的二十大后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起點。要基于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一系列有利條件,顯著提升擴大內需的效果,充分釋放強大的供給能力,全面完整準確貫徹好新發展理念,力爭取得更大更好的發展成績。
發揮好宏觀經濟政策逆周期調節作用,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應對三重壓力的強大合力。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要使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效果更好結合起來,有力支持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需求;有力支持房地產脫困回暖的資金需求;有力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的資金需求。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萍颊咭劢棺粤⒆詮姟S辛y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當前全國上下正在全面學習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各項戰略部署,抓緊學習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團結一心、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統籌疫情防控和穩增長工作正在開辟全新局面,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將掀起新高潮,擴大內需將取得更顯著成效。先進煤炭產能和重化工原材料生產能力會加快釋放,能源供給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將得到更好保障。在市場需求回暖和能源原材料保障能力提高,交通物流全面暢通等因素支持下,1.6億多個市場主體的生產經營條件會不斷好轉,經濟回升向上的基礎將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中國經濟充沛的增長潛力將加快釋放。國內大循環全面暢通,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的前景日益明朗。中國經濟將進入市場需求全面恢復帶動下的持續回升軌道,實現持續回暖、回升的運行態勢。由此,中國經濟將進入持續回升向好的增長新周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一定會實現良好開局!
作者:張立群 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2022年中國經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2010年后,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降,2010—2019年,GDP增速從10.3%降低到6.1%;之后,又疊加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三年的沖擊。2020—2021年,年均經濟增速為5.1%;2022年為3%??傮w看,2022年是中國經濟受多重因素沖擊持續下降的谷底。經濟增速下降,從微觀看就是企業營業收入增速下降,這也是企業資金周轉困難和財務收支困難的根源。歷經十幾年的經濟增速下降,企業特別是眾多小微企業,其累積的困難已經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疫情沖擊之下,企業生產經營面對的困難更加錯綜復雜。因此,從企業、從1.6億多個市場主體角度看,2022年我國經濟面對的困難是非常嚴重的。2022年工業增加值較上年增長3.6%,增速較上年回落6個百分點;其中12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僅為1.3%,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7%,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2022年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其中12月份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下降0.8%。2022年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6%。從這些數據看,工業和服務業的廣大企業,生產經營形勢比較嚴峻,面對困難較嚴重。在看到空前嚴重困難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們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積極成效。在擴大內需、保供穩價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一季度國民經濟同比增長4.8%,增速較上年四季度提高0.8個百分點,實現了平穩開局。在擴大內需方面,2022年突出了政府投資的帶動作用。2022年4月26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強調要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2022年5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圍繞穩增長提出了六方面33條措施。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加強對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支持。2022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長9.4%,增速較上年提高9個百分點,對穩定投資增長發揮了重要和關鍵的作用。在保供穩價、應對供給沖擊方面,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注意統籌安排好減碳和確保能源、原材料供給安全的工作。堅持從國情實際出發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切實發揮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確保國家能源電力安全保供。國家發改委牽頭協調大宗原材料供給保障,大力增加大宗原材料市場有效供給,以原材料為主的生產資料價格漲幅持續回落。2022年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1月份同比上漲9.1%,12月份同比下降0.7%。以上政策效果,給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積極支持,包括基礎設施投資加強帶來的訂單增長、電力供給穩定和原材料供給穩定、價格回落等。這些政策效果加上助企紓困政策的幫扶,對企業頂住困難、渡過難關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盡管多重困難疊加,特別是經受了疫情等超預期沖擊,中國經濟依然實現了3%的增長,特別是支持城鎮新增就業1200多萬人,生活和生產資料價格保持穩定,持續運行在較低水平。
二、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的戰略部署,努力開好局、起好步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報告指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安排,當前最重要的是著力應對三重壓力,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要深刻認識到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的嚴重程度,深刻認識其對企業生產經營和宏觀經濟順暢循環、強勁增長的突出制約。企業生產經營需要訂單、能源、原材料等多方面條件的保障。需求收縮使企業訂單持續減少,從行業內情況看,訂單吃得飽的企業數量很少,大多數企業訂單不足、開工率不足、產能過剩。這會導致營業收入無法保證,進而使財務收支困難嚴重,資金周轉不暢。而能源電力供給保障不好,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運轉;原材料供給緊張,則會制約企業的生產活動,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凡此種種,都會嚴重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使企業陷入困境。這也會使企業的預期顯著轉弱,對未來的信心嚴重不足。企業的困難從宏觀層面看,就是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劇,產能過剩問題突出,企業與銀行之間資金運轉不暢,信用風險加大。這些問題還會導致減薪裁員增加,就業壓力加大,居民收入增長放緩,消費能力減弱。企業的困難還會直接弱化其投資能力,同時也會促使政府財稅收入放緩,政府投資能力減弱。綜合看,表現為經濟增速下降———企業、居民、政府收入下降———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減弱———經濟增速下降的反復循環,使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重要積極調整,我國已經能夠克服疫情對經濟活動的嚴重制約,在此基礎上,要著力推動擴大內需戰略取得顯著成效,切實防范出現新的供給沖擊,促進國內大循環全面暢通,盡快形成需求拉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使大多數企業生產經營條件全面好轉,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節能減排的能力普遍而顯著提高。這些必將為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創造必要和良好的條件。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對2023年的經濟發展,既要堅定信心,也要充分估計面對的困難和挑戰。要認識到,需求收縮的矛盾已積累了很長時間,既是內外因素疊加的結果,也是自身循環加速作用的結果。特別是市場調節會不斷強化需求收縮的狀態。例如企業面對需求收縮會減少生產和投資以規避風險;居民面對需求收縮導致的就業困難、收入增加困難,會謹慎安排消費支出等。因此必須大力發揮政府宏觀經濟政策逆周期調節的作用,大力加強政府投資,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全社會投資增長,克服需求自發收斂的趨勢。這方面工作雖然已有成效,但還明顯不夠,需要繼續大力增強。另外,需求的全面恢復,將對能源原材料等重要產品供給,形成顯著拉動。如何處理好能源原材料產能進一步釋放與節能減排之間的關系,也需要面對新的考驗。此外,疫情的潛在影響仍需我們進一步觀察和有效應對;世界經濟衰退的風險和外部環境的復雜變化仍潛伏很多不確定因素。凡此種種,都表明做好2023年的經濟工作,實現各項預期目標,仍面對很多困難和挑戰,仍然可能經歷風高浪急的各種考驗。所以,2023年的經濟工作必須堅持穩字當頭,首先要確保好穩定的大局。在此基礎上,也要更積極地求進。要清醒意識到2023年是黨的二十大后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起點。要基于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一系列有利條件,顯著提升擴大內需的效果,充分釋放強大的供給能力,全面完整準確貫徹好新發展理念,力爭取得更大更好的發展成績。
發揮好宏觀經濟政策逆周期調節作用,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應對三重壓力的強大合力。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要使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效果更好結合起來,有力支持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需求;有力支持房地產脫困回暖的資金需求;有力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的資金需求。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有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當前全國上下正在全面學習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各項戰略部署,抓緊學習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團結一心、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統籌疫情防控和穩增長工作正在開辟全新局面,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將掀起新高潮,擴大內需將取得更顯著成效。先進煤炭產能和重化工原材料生產能力會加快釋放,能源供給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將得到更好保障。在市場需求回暖和能源原材料保障能力提高,交通物流全面暢通等因素支持下,1.6億多個市場主體的生產經營條件會不斷好轉,經濟回升向上的基礎將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中國經濟充沛的增長潛力將加快釋放。國內大循環全面暢通,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的前景日益明朗。中國經濟將進入市場需求全面恢復帶動下的持續回升軌道,實現持續回暖、回升的運行態勢。由此,中國經濟將進入持續回升向好的增長新周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一定會實現良好開局!
作者:張立群 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