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古詩詞鑒賞范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從近幾年高考詩詞鑒賞題所占分值有所增加的趨勢看,詩詞鑒賞在高考中越發顯得重要。而高三新生對詩詞題型卻普遍感到困惑,不知如何鑒賞,做何解答。面對這種現狀,教師該如何指導復習備考呢?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擬談幾點做法,以期拋磚引玉。
一、 了解考核要求,熟悉往年考題,弄清有關概念
《考試說明》明確提出要求: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內容、語言、表達技巧。對往年的試題稍做分析,不難看出:內容應是指詩詞主旨、形象、風格、意境等;語言則包括字、詞、句的解釋,煉字煉意的理解;表達技巧當指修辭和表達(描寫、抒情、議論等)。了解這些,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復習也就有了針對性。而集中訓練講評該部分的高考題,則讓學生增加了感性認識,消除了畏懼心理。基礎薄弱的學生,還需弄清有關概念,排除一些存在于題干理解方面的不必要的干擾,如:
意象:“意”屬于人的主觀意識(物象),“象”則指客觀事物(景象)。“意象”就是詩人借以寄托感情的物象。
意境:是作者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
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作特色,如陶淵明的清簡平淡、王維的詩中有畫、李白的清新俊逸、杜甫的沉郁頓挫。
流派:指學術思想或文藝創作方面的派別,如宋詞有豪放(特點:不拘泥于傳統離愁別緒,意境開闊,音韻靈活)和婉約(特點:委婉含蓄、艷情多、嚴格遵守音律)兩大流派。
二、 積累相關知識,明辨手法
鑒賞詩詞,須辨清手法。就詩章內容而言,有寫景抒情的,一般是先寫景而后抒情,而情景間的表達關系,則可分為即景述懷、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此外,詩詞的形象性和抒情性還借助于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如:比、興、夸張、擬人、對偶、襯托、反復、重章疊唱、以動寫靜、以小見大、虛實結合、托物言志、映襯烘托等,這些手法及其作用,必須在訓練中加以分辨理解。
雙關: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夸張: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倒裝: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襯托: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三、 反復咀嚼,消除文字障礙
詩詞語言的特點是形象、凝練、極富表現力。古人歷來追求“一字傳神”。賈島的“推敲”家喻戶曉,而“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則使畫面生動、具體、有動感,古人譽為“境界全出”。此外還有“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等膾炙人口的佳句妙詞。讀者越是反復咀嚼,越是能理解作者煉字煉意的技巧。
鑒賞詩詞,還常見到這種現象,不少名篇佳句,有的字詞如按現代漢語的常用義去理解,是無法領略原詩句的妙處的。鑒賞時要擺脫思維定勢,力避以第一印象去解釋。因此,掃清文字障礙除了反復咀嚼品味外,還要做到:
(1) 對上下文有關語句的含義理解清楚;
(2) 把握語句的相關性,對上下句的有關內容形成整體認識。如王昌齡《從軍行》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詩中的“穿”只有理解為“磨穿”、“磨破”才能更好地表現戍邊將士在艱苦環境中的豪情壯志。
又如:①夢啼妝淚紅闌干。②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嗚。③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④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⑤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⑥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⑦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①闌干:縱橫錯亂的樣子。②班馬:離群之馬。③個:這樣。④恨:遺憾。⑤坐:因為。⑥何當:什么時候,并非“用什么東西當做”。句意是企盼把良馬當良馬對待。⑦可憐:可愛,表達詩人對月出后明凈江天的喜愛之情。并非“可惜”,“憐憫”的意思)
四、 善于聯想想象,深入體味詩詞意境
詩詞的概括性決定了讀者在閱讀時必須進行主觀再創造,它是以個人的生活經驗、審美體驗通過想象去補充擴大作品的生活畫面,從而獲得完整而豐富的形象美感。借助于聯想想象,鑒賞者就能深入體味詩詞的意境。
如寫盡旅人孤寂情懷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我們看到的是一幅落寞單調的秋景和作者凄涼斷腸的情懷。試想一想,枯藤、老樹、昏鴉,是什么樣的景物?毫無生機,多讓人感傷,眼前“小橋流水人家”卻又透露出一股清新、淡雅、幽靜的生機。兩組景物對比,越發勾起思鄉之情,而古道是如此荒涼,西風是何等蕭瑟,瘦馬呢,又是那么的疲憊,偏偏太陽又西墜了,此時此景,豈不令人斷腸!如果沒有抓住意象,不借助聯想想象,又怎能領略到作者表現出來的深切的孤寂和思鄉的哀愁呢!
再看柳宗元的托景言志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在人跡罕見茫茫冰雪之中,一位身披蓑衣頭戴笠帽的漁翁獨自一人在寒江的雪中垂釣,一位無所畏懼、敢于頂風抗雪的斗士形象不就活生生站在你面前嗎?孤舟獨釣恰恰折射出漁翁的落落不群、孤獨寂寞,而漁翁的孤傲不正是詩人清高傲世不甘寂寞又無法擺脫的孤獨情懷的寄托!從中不難看出讀者的聯想、想象在鑒賞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體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詩詞的畫面和氣氛,去理解、感受“此時”、“此景”中的“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五、 適應考核趨勢,強化書面表達
高考越來越加大對語言表達能力的考核,反映在詩詞鑒賞方面,其題型除了常見的選擇題外,還有簡答題。因此千萬不要忽視書面表達在詩詞鑒賞中的重要作用。
經過一定的鑒賞訓練之后,考生對于一首詩詞,往往會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感悟。但是,一旦形諸語言,思維卻往往大打折扣,寫出的鑒賞文字就可能缺乏邏輯性、條理性,甚至有悖自己的思想。因此,在進行復習時,應注意加強詩詞鑒賞方面的書面表達訓練。雖然這種訓練可能會招來“程式化”、“套路化”、“應試教育”等譏諷,但是,從閱卷效果來看,閱卷教師往往更喜歡那些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的答卷。
六、 掌握應試技巧,加強考前指導
首先要認真感知,讀完詩詞后,繼續閱讀選擇項,借助選擇項,回頭對詩詞進行二次理解。同時要聯系詩人的背景、經歷,注意詩詞的題目、詩詞下面的注釋說明。
其次為比較質疑,目前設計的題干都是選出錯誤的一項,共2題8個選項,考生可以結合其中6個正確選項推導判斷出所需答案。當然,兩道選擇題有時會出現相互矛盾的說法,考生就得注意以全詩內容為依據,辨明哪是對的哪是錯的。還得單項核對,也就是把選擇項與詩句逐一核對,理解其特定語境中的內涵、指代對象,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尋找其破綻之所在,去掉那些無中生有的、似是而非的、張冠李戴的選項。解題時要防止出現脫離具體作品這一特定語境的“替代”、“偷換”、“錯位”、“硬套”、“兼用”的錯誤。如李清照是婉約詞派的代表,可并非她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漁家傲》就該歸入豪放一類。不能以其總體風格替代具體篇章的分析,否則就是犯“替代”的毛病。總之,詩詞鑒賞要從熟悉考試說明、加強文化積累、抓好針對性訓練幾方面下工夫,如能扎實做到以上幾點,我想復習備考也就不會茫無頭緒,提高考生古代詩詞鑒賞水平指日可待。
作者:王紅蘭
古詩詞鑒賞篇2
關于古詩詞的鑒賞,《考試說明》把它定位在“初步”鑒賞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上,但在實際的考查中,詩歌鑒賞題的得分率一向偏底,很多同學都把它視為難以逾越的高峰,望而卻步,以至做題時迷迷糊糊的跟著感覺走,很遺憾地丟掉了應該得到的分數,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訓練:
一、注重平時積累
1.平時多讀一些名作或自己感興趣的詩詞,多研讀一些關于古詩詞賞析的文章,增強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評價能力。2.弄清與詩歌鑒賞有關的名詞術語
二、把握古代詩詞類別:
①寫景抒情詩:在高考中大多寫景詩是一些精巧的山水田園詩。鑒賞山水詩,要學會從下列幾個角度去掌握方法:第一、要體味詩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第二、要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第三、要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寫景的方法很多,簡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觀察和描寫的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要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動靜結合,明暗對比等等。)
②詠物言志詩:古人很喜歡詠物,一首好的詠物詩具有的特點為:要寫出所詠之物的形態、色澤等特征,追求貼切逼真,要攝出事物的神韻、品格,不但要形似還要神似;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著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有深有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再次要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一般來說,詠物詩從整體構思上看,或用擬人,或用比喻,手法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詠之物與詩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淺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顯的客觀詠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不融合到描寫的對象中,此外,從具體描寫方法看,對于所詠之物,除了正面描寫之外,還常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
③邊塞征戰詩:在高考中,我們不僅僅要關注唐代的邊塞詩還要關注宋代的邊塞詩。賞析邊塞詩,可以從多個角度切入,體味每首詩的整體風格,領會作者熔鑄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反映的時代風貌。
在唐代,初唐時期寫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寫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寫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到了中晚唐,國勢開始衰微,雖然詩人們也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了多少悲壯、多少惋傷。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斗爭一直處于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在邊塞征戰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的體現為報國無門的憤懣,更多地體現為歸家無望的哀痛,盡管仍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和盛唐時代的邊塞詩相比,不免更多了一些凄厲,更多了一些惆悵。
鑒賞這類詩,在邊塞征戰的大題材下,每首詩歌還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點,詩歌的內容更顯得的異彩紛呈,有對建工立業的渴望,有報效國家的激情,有的詩歌也不僅寫出了出征將士的鄉愁和妻子的離恨,有的也表現了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的反映了對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恨,有的也陳述了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的驚異于塞外絕域那種迥異于中原的風光……我們在讀這些詩歌時,也要體會涌動于邊塞征戰詩中的種種矛盾: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在藝術風格上,有的豪放曠達,有的委婉清麗,有的雄壯悲慨……
④懷古詠史詩:這類詩歌是以歷史故事、古人事跡為題材的,我們初接觸到一首懷古詠史,會碰到不少要解決的問題;詩人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詩人為什么要寫這個古人、這段往事,他在詩中表現出什么態度,這種態度又是運用什么方法來表達的。在鑒賞時我們首先要弄清史實,其次要體會其意圖,再次要領悟詩人在這首詩歌中的情感(詩人懷古詠史大致上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對歷史做冷靜的理性的思考,詩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另一種情況就是把史實與現實扭結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抨擊社會現實,還有一種情感是只抓住歷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題發揮。)最后要分析寫法,古代的懷古詠史詩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的,有以景襯情的,有議論引發的,在章法上或作正面對比,或作側面烘托,不一而足。還有的詩歌要運用許多的典故,在分析時我們要有所了解。
作者:程松
古詩詞鑒賞篇3
古代詩詞閱讀鑒賞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古詩詞閃耀著華夏文明的光芒,洋溢著民族的激情。因而,語文教學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古詩詞閱讀、理解和鑒賞能力的培養。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體會,認為“六讀法”是一把很好地讀懂古代詩詞的鑰匙。
一、讀標題
吳齊賢的《論杜》說:“唐人作詩,于題目不輕下一字”。如杜甫五律《倦夜》,此詩題目,就頗令人感覺蹺蹊。按說,疲倦只有在緊張的勞作之后才會產生,夜間人們休息安眠,怎么會“倦”?這是一個怎樣的夜?詩人為什么會倦?這些問題都與詩歌內容緊密相連,讀者若能帶著這些問題來讀詩歌,則必事半功倍。
例如: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征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1)為什么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
答:詩句中有金河、玉關、青冢、黃河、黑山等邊塞意象,寫了征人的戍邊生活。
(2)詩題為“征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
答:首句“歲歲金河復玉關”,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次句“朝朝馬策與刀環”,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第三句“三春白雪歸青冢”,怨氣候酷寒;第四句“萬里黃河繞黑山”,怨景色單調。
賞析:這是一首傳誦極廣的邊塞詩。詩中寫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唐時屬單于都護府。由此可以推斷,這首詩寫的是一個隸屬于單于都護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詩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連屬,實際上卻統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圍繞著一個“怨”字鋪開。
二、讀作者
即借助平時所積累的有關作者的思想、時代、風格流派等背景材料理解詩歌。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李白與杜甫的詩歌,前者感情熱烈、想象豐富、語言清新,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后者格律嚴謹、情感內斂、沉郁頓挫,充滿現實主義風格,兩位詩人的詩在思想內容和風格上的區別是比較明顯的。像大家比較熟悉和常見的作者。白居易:關心百姓疾苦揭露、批評政治弊端;辛棄疾: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陶淵明:對官場與世俗社會極度厭倦,潔身自好,不愿屈意逢迎,但也宣揚“人生無常”“樂安天命”。李清照:前期的詞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現了自然風光和別思離愁。后期的詩詞凄涼悲痛,抒發了傷時念舊、懷鄉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強烈的亡國之思。
三、讀序言
有些詩歌在詩題下面附有一段序言,它往往點明詩歌創作的背景,詩歌的寫作目的等,在一定程度上露了詩歌的內容。讀這樣的序言可加深我們對詩歌的理解。如蘇軾的《南鄉子》詞,下面有一小序:“梅花詞和楊元素”。從小序中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首和詞,而且內容是寫梅花的,這對我們讀懂詩歌內容就很有幫助。
四、讀注釋
在高考詩歌鑒賞題中,為幫助考生充分理解詩歌,往往在詩歌后面附有幾則注釋。對于這些注釋,我們應仔細閱讀,從中揣摩詩歌的隱含意義,為進一步深入分析詩歌做準備。
例如: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間作四首(其三)
潘大臨
西山通虎穴,赤壁隱龍宮。形勝三分圖,波流萬世功。
沙明拳宿鷺,天闊退飛鴻。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臨(約1057-1106)〕字老,黃州(今湖北黃岡)人,善詩文。曾隨蘇軾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鷺〕指白鷺睡眠時一腿蜷縮的樣子。
(1)第三聯兩句中各有一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2)從全詩看,作者向往一種什么樣的生活?請簡要分析。
答:(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現出鷺鳥在沙灘上棲息時的神態。用“退”字別致、生動地表現出鴻鳥在天空中飛行的狀態。這樣寫構成了作者江邊所見的一幅靜動結合的畫面。(2)向往一種隱逸的生活。①詩的前兩聯,作者從眼前之景,轉入懷古,遙想當年赤壁之戰時的人事,而今安在?從而發出了“波流萬世功”的感嘆。②詩的后兩聯,作者贊嘆宿鷺、飛鴻的閑適,接著又仿佛看到了漁翁的扁舟,聯系到“波流萬世功”的感嘆,于是提出“最羨漁竿客”,想駕一葉小舟在煙雨朦朧中歸去!
五、讀類別
古代詩詞,數量之多,題材之廣,令人贊嘆。但就內容而言,大體可分為邊塞詩、山水田園詩、送別詩、思鄉詩、詠物言志詩、閨怨詩等。所以只要了解詩歌的類別,并懂得這一類詩歌的特點,解題就方便了。
例如: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
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行旅詩和閨怨詩: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征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托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六、讀典故
用典,是古代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所以,讀者必須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初步的理解,透過典故的本意,理解用典表達的新意。
例如:冰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月亮: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蟬:以蟬品行高潔;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總之,在古代詩詞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教會學生一些方法,使他們更容易把握住詩詞的內涵。
作者:劉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