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美術教學優化對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各級教育部門也將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放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上。相關部門也要求教師在傳授學生主體學科知識的同時,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思維方式等,從而引導學生更全面的發展。美術教學雖然在基礎教育體系當中不屬于主流學科,但其作為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學科素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因此對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優化策略進行研究顯得十分重要。
一、現階段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傳統的教育體系中,美術一直被稱為副科,許多教師、家長甚至是學生自身也認為美術教育無足輕重。美術教育長期以來一直不受重視,在學校教學過程中’美術課經常會被其他科目老師占用’讓本來就排課不多的美術課教學時間進一步受到擠壓,嚴重影響美術教學的持續發展。其次,美術教育師資、教學設施、教學設備等資源配備不足。在學校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一個美術教師要教授多個班級,甚至一個學校中只有幾個美術教師,在美術師資上嚴重匱乏,這會導致美術教師沒有充足的時間備課,影響美術教學質量。同時,美術教師因是副科教師,存在部分美術教師美術專業知識和理論素養不足的問題,因沒有規范的教學考核要求,導致自我要求不高,這不僅影響了美術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而且還降低了美術教學的整體質量。
二、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優化策略
1、巧妙編排教學內容
“科學的教學不是強加硬給,而是引導誘發學生的興趣。”在新時期,此教育理念也適用于小學美術教學。美術教師在將美術課本中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時,也應進一步思考,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如何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如何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美術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也應創造性地對教學內容進行編排,在確保完成教學內容的同時也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從而使美術課堂更生動、更豐富,在推進美術教學的過程中,讓美術教學向更深層次探索。
例如,在教學江蘇鳳凰版小學美術教材五年級下冊《理想的居住環境》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對多樣性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可以從其他學科知識入手,比如語文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也可以對學生熟悉的兒歌、歌曲進行搜集,比如《手拉手地球村》《給未來一片綠》等等,讓學生在閱讀或聆聽的過程中想象理想居住環境的樣貌,以此豐富學生的創作靈感。在此基礎上,教師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創造空間,讓學生將自己想象的內容描繪出來,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繪畫質量,而且還能促進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顯著提升,這對強化學生的美術素養是十分重要的。
2、合理運用教學手段
新階段的素質教育與傳統教育在美術教學模式上有很大的區別,當前素質教育更加突出學生主觀能動性,對教師教學的要求也更高,要求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內容豐富化,從而激發學生對本學科學習的熱情。作為美術教師要根據所在班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強化學生學習美術的體驗感,拉近學生與美術的距離,強化學生視覺感受,不斷優化美術課堂教學成效。
例如,傳統教學局限于課本教學內容,而新時期美術教學要求不僅要傳授課本知識,同時要帶領學生體驗更豐富的美術世界。在初春時節,美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春天為主題“畫故事”,教師可以將課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課堂傳授繪畫要求和技巧,另一部分可以帶學生去操場、公園采風,讓學生置身于春天的風景中,去感受春天、繪畫春天的故事。在學生完成故事繪畫后,教師可以認真S別,選出具有代表性的畫作,組織學生根據繪畫作品開展情景表演活動。在表演前,組織學生一起動手制作表演中需要用到的道具、布置表演場景等,在共同制作過程中也給學生傳授美術美學知識。借助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參與感、體驗感。向學生展示美術的多元化、個性化,讓學生在切身體驗中感受美術的魅力。
3、注重審美興趣的培養
通常美術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更注重傳授課本知識、美術繪畫實踐,往往會忽視培養學生美學欣賞能力,殊不知美學欣賞能力對于學生學習、生活也十分有益。美術教師可引導學生把美術與生活關聯起來,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鑒賞美。因此,作為小學美術教師有必要在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增加美術欣賞教學,引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體驗美術氛圍,開拓學生美術知識視野,增強美術美學體驗感和創作靈感。
例如,在教學江蘇鳳凰版小學美術教材三年級下冊《色彩的明度漸變》時,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冷暖色調對比作品,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呈現,讓學生直觀感受美術作品,體會色彩明度的變化情況,并引導學生踴躍談談自身對畫作的感受。此外,教師也可以將素描畫、傳統水墨畫、民間年畫、西洋油畫等一同呈現,讓學生感受不同美術作品運用色彩的方式方法。也可以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入手,在多媒體教學設備上呈現生活中、學校中的色彩對比畫面,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生活中的美、校園中的美。另外,教師需要給學生布置繪畫作業,讓學生利用色彩明度知識去發現和展示自己家中的美,從而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引導學生先從感觀認識升華到抽象認識,促使學生能夠在色彩的明度漸變中體會色彩情感,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繪畫技巧,而且還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情感認知能力的顯著提升。
4、重視個性化教學評價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這樣寫道“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睂τ诿缹W的認知能力、欣賞能力不同的學生,會因為生長環境和受教育方式不同而存在差異。作為美術教師應當因材施教,針對學生存在的不同差異,給予學生個性化的指導和評價,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讓不同的學生通過美術學習,美術知識和美學鑒賞能力都有所提升。因此,美術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差異化教學評價,這樣才能發掘學生美學潛能。
例如,筆者遇到過一位女同學很喜歡上美術課,她喜歡在美術作品創作中加人自己對美術作品的認識,這代表她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這點值得鼓勵。但是她呈現出的美術作品明顯區別于其他同班同學的作品,因此,周圍同學總說她畫的不好,久而久之她自己也開始質疑自己,覺得自己畫的作品不好,對美術開始產生抵觸情緒。發現這一現象后,筆者特意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強調創新性和想象力的重要性,教導大家美術作品的優劣的衡量不是以像不像為標準的,并且挑出這名女同學的美術作品,著重向同學們講解她的美術作品中的閃光點,幫助其重拾對美術的興趣和信心。
在新時期的大環境下,當前教育對小學美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僅要在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同時也應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和教學研究水平。美術教師在美術教育過程中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激發小學生對美術美學的欣賞能力和學習能力,能更好的引導小學生學習美術、感受美學、理解美術、創造美學。
作者:許紅康
小學美術教學優化篇2
“雙減”政策強調了小學美術要減負增效,教師要認真設定教學目標、考慮課前的教學環節、課堂上的教學氛圍、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只有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率,才能減少課后的壓力,促進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學習的同時參與到更多的藝術實踐中去。
一、“雙減”下小學美術教學改革的意義
小學美術作為一門具有“美育”教育作用的初級學科,許多父母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不惜花費巨資報課外班,從而增加孩子的學習任務和壓力。其實,小學美術作為一門“副科”,該門知識的教學任務是可以通過美術課堂教學來完成的,只要課堂教學質量有了可靠的保障,學生的藝術天賦和興趣愛好就會得到有效地開發和培養,“美育”相關能力素質便會得到有效地提升。因此,教師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認真貫徹落實“雙減”政策理念,在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方面下功夫,對于促進教育資源的公平公正,推動美術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有效策略
2.1創新教學理念,確立教學觀念的科學化
小學美術教師要積極創新自身傳統教學中與現代教學發展不相匹配、不相符合的思想觀念,改革課堂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由活動空間,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出屬于他們自己的藝術作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們進行交流,分享自己在藝術實踐中的體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讓學生們在藝術實踐的過程中獲得樂趣,緩減了學生們的課業心理負擔。例如教授《我的手》這一課時,老師可以指導學生用不同的手型進行藝術創作,在手上涂上不同的花紋,用不同的色彩和裝飾品來展現自己的性格,讓他們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老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審美意識,讓他們在創作中體會到快樂,并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特色,從而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在課堂上,老師要給他們足夠的自由發揮的空間,根據他們的個性,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和輔導,使他們感受到了藝術創造的快樂,在創造中釋放自己的壓力,從而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2.2提高課堂教學效能,實現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
為了減輕學生們的學習負擔,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使課堂上的教學效果達到100%。在小學美術課上,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必須把40分鐘的課時充分安排。近幾年,由于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小學美術教育可能性越來越多。如果小學美術教師不能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綜合教學能力,豐富課堂教學環節,就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壓力。因此,小學美術教師應當在不斷的學習與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和教訓,掌握恰當的教學方法,創造更加良好的教學條件與環境?;谶@些特點,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為其設計出符合兒童特點的美術實踐活動,保證其實用性、趣味性、真實性和開放性。在學生參與美術活動時,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由學生把控課堂的教學流程,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感體驗,進而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與實踐能力。
2.3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
在傳統的藝術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氣氛比較單調,教學內容枯燥乏味,這樣的教學方式會極大地影響到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和熱情。為了確保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營造生動的課堂氣氛。同時,在藝術教育中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對美術知識的興趣。在學習中,當學生碰到困難時,部分性格內向的學生,常常會不敢主動向老師請教。長此以往,必然無法跟得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效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2.4欣賞藝術,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藝術的視覺形象化特征決定了藝術教學不能與圖像分離,離開了現實生活,就無法得到直觀、生動的美學感受。美術課程標準內容有“賞析.評述”的部分,在鑒賞課程中,老師要讓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對藝術作品看法,并通過創造美麗的視覺意象來激發學生的視覺感受,從而獲得美的享受與熏陶,從而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提高對美的辨別力。美術賞析時,讓學生認識認識到美術的發展已經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使他們能夠理解和接受各種形式的藝術,而對那些沒有經過歷史篩選的作品,要培養學生自己的藝術審美。美術教育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觀美術館、博物館,進行實地教學。比如,通過老師的講解,讓學生們真正的體會到了商周青銅的輝煌,兵馬俑的壯美,站在世界的巔峰唐宋的繪畫。通過此類的鑒賞活動,既能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感受歷史美術的成就,又能增長美術文化知識,提高審美水平。
2.5及時的教學評價,從發展的角度審視學生
在小學美術教學進入到尾聲的階段,老師要對整個藝術實踐過程進行全面的總結與反思,并對學生們的表現進行及時的評價。小學美術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構建立體的教學評價機制,采取學生自主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教師要善于用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學生,發掘他們的閃光點,充分肯定學生的長處,同時要尊重學生的個性,使學生以全面的視角去認識自己。
三、結語
小學美術教師要深入落實減負增效,對有關的教育方針、措施、形式、內容等進行深入學習。優化藝術實踐的形式與內容,通過科學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藝術素養的良好發展。
作者:趙錦雨
小學美術教學優化篇3
隨著新課政的深入,素質教育理念得到了廣泛普及。貫徹落實以生為本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當下小學教育的根本任務。美術課程是滲透素質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載體,尤其是佳作欣賞作為重要的學習部分,當中包含許多技藝高超且寓意深刻的美術作品,對小學生審美意識形成及學習目標明確都意義重大,更是融合素質教育理念的寶貴素材[1]。然而,以往的美術課側重“師講”的授課模式不利于素質教育理念的高效滲透,此時應該立足“五育”并舉教育視角,采取多元化的素質教育滲透手段來開展美術教學。
一、小學美術素質教育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首先認識到素質教育在美術教學中滲透的重要價值。素質教育本質上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標準、要求與規制,是推進整體教學過程或教育活動的具體指導,更是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小學美術素質教育是以小學美術課程為載體,通過挖掘其中同素質教育相關的素材來開展教學,如美術教材中關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知識等?;谶@些美術素質教育的內容挖掘,可以使小學生在鑒賞這些美術作品過程中增強自身對于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激發學生日常道德品質、文化積淀和愛國主義精神。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認知水平也較為薄弱,所以美術素質教育更多地需要側重引導性、熏陶性和感染性教育,如課堂中教師情感的熏陶、行為的影響等,而不是對美術方面高難度專業知識進行贅述?;诿佬g素質教育,教師要在培養小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正能量的方法論,最終在提升學生綜合藝術素養的同時,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情感體驗,以更加積極向上的學習姿態,投入到未來的課程學習之中。
二、小學美術素質教學目標
小學美術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小學生審美意識,引導學生逐步建立科學的美術學習思維,繼而在教師帶領下形成對于美術作品欣賞的基本能力和良好品質[2]。一方面,教師要在美術學科關鍵能力方面下功夫,具體包括靈活運用多樣化素質教育手段來支撐小學生美術關鍵能力得以有效發展,如創新運用現代化的美術教育平臺,使得學生了解對應的教學知識,拓展學生的美術學習知識面。另一方面,要在良好品質培養方面下功夫,具體可以從繪畫、雕塑乃至于書法、造型等各個方面進行學習,樹立對應的學習思維,提升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自身的民族意識以及文化認同感,最終將傳統中國文化繼承并發揚下去。這就要求美術教學中除了為學生提供理論性知識,引導他們學會基本美術操作技法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課程動手能力以及基礎的美工修飾能力,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情況。由于傳統的美術課程課時較少,而在新課程教學改革背景之下,教師可以逐步增加美術課程的時間,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得學生能夠近距離地與教師進行溝通,并且對日常的美術課程學習提出建設性意見。最終在完成課程學習的同時,融入師生之間的交流共進意識,增強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保證良好品質的順利養成。
三、小學美術素質教學現狀
在當下小學美術素質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缺乏美術課程知識學習興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美術教師乃至學生家長缺乏對美術課程在素質教育體系中重要地位的正確認知,如許多家長乃至于其他科目的任課教師經常會向學生傳授一種“只要學好主課科目,便可以得到良好學習成績”的學習觀點,而部分學生總是認為主課學科才是自己學習的重點,忽視了對于美術、體育等其余科目的學習。這樣的美術教育觀念顯然不利于素質教育理念的滲透,更不利于小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實際上,美術課程學習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能夠拓寬學生的實際知識面,以更加廣闊的視野投入到日常的課程學習生活之中。教師要學會立足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注意力,在完成預設教學任務的同時合理滲入素質教育內容。此外,當下美術素質教育實踐中另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美術學科教學的課時比較少,甚至有關課時被語文、數學等這些主課科目占用或擠壓,占課問題非常普遍,直接影響了美術素質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針對這種情況,小學美術教師應立足新課程改革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基礎要求,完善對應的美術知識教學,引導學生重視美術學習,并增加在美術課程上的時間和精力,提升學生的活躍性思維,將美術課程分為理論與實踐兩部分,將更加廣闊且豐富的素質教育知識傳授給每一位學生,繼而通過科學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為滲透德育教學理念奠定方法論的學習基礎[3]。
四、素質教育下優化小學美術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開展啟發教學,構造和諧課堂
和諧的課堂是和諧師生關系構建的重要保障,關系學生主觀能動性在美術課堂中能否有效調動。小學美術教師應該在實際授課中有計劃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與其他主學科相比,美術學科是具有一定的學習趣味性的。因此,教師應該學會激發學生的美術課程創想能力,從而在對應的課程之中滲透素質教育理念,使得學生在了解相關學習內容之下,開啟獨立學習創作,為接下來的自主學習奠定方法論的發展[4]。教師也應帶領學生進行美術表達方式的實際優化,并且逐步了解繪畫等藝術作品背后的感情色彩。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生活中的美》的學習時,應該讓每一位學生在課程開始之前講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增進學生與課堂美術之間的學習契合度。當然,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拿起畫筆,根據自己對生活中以美好為主題的美術印象進行對應創作,從而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教師要學會使用傳統的美術作品進行對應的美術教學,嘗試將經典藝術作品與素質教育思想相結合進行深入研究,在找到學生與美術作品體會之間切入點的同時,開展實際課程內容的教學,增強學生對每一幅藝術作品的實際共情能力,使得學生都能夠深刻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盧浮宮遇上紫禁城》一課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向學生展示盧浮宮中的美術藝術創作,以《蒙娜麗莎》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鑒賞這一幅赫赫有名的肖像畫時,可以嘗試為學生擴展對應的美術知識,使得學生都能夠與畫作進行共情。教師詳細介紹這一幅作品背后的文化蘊含,提升學生對于生活中藝術的感悟能力,借著《蒙娜麗莎》這幅藝術作品為學生講述對應的色彩搭配原理,使學生能夠運用自身所具備的實際美術知識進行對應的文化藝術品的創造,引導學生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養成良好的色彩鑒賞能力,為接下來的美術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技能基礎。
(二)創設良好氛圍,增進師生交流
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尊重學生本性是基本的美術教學原則之一,具體是要采取啟發性、引導性教學手段來促使學生主動去思考,并在學生自我感知、思考與探究實踐中去高效掌握其中的美術學科知識。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嘗試使用啟發式教學模式,為學生養成對應的客觀學習習慣,并且結合學生的實際美術學習情況,將啟發學生思維作為課程中心,最終充分激發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極性。在啟發式美術教學模式運用下,學生與美術課堂相融合,從而增加美術教學的有效性。作為教師,在開展啟發式教學的過程中要合理規劃學習時間,將素質教育精神與實際美術藝術創作進行對應的融合,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帶有哲學思辨的素質教育問題,最終潛移默化提升學生的素質,達成促進小學美術藝術創作的實際發展目標。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美術課程背后的藝術創作過程,作為教師也應該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立足實際的美術藝術課程,健全多樣化的美術學習方式,提升學生對于藝術課程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以春天為主題的藝術創作實踐課程中,可以帶領學生來到附近的公園之中,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生機與美好。此外,教師也可以在各種節日到來之時,為學生組織相應的美術課程設計比賽,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實行組內互助的學習制度,使每位學生都能夠在小組課程學習之中嘗試使用自身所具備的美術優勢進行創作,提高學生學習美術課的積極性,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提升與同學之間的溝通和互助能力,切實達到美術學科素質發展目標,逐步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三)突出素質目標,培養學習興趣
在日常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期間,為了保證素質教育理念順利融入整個教學實踐,要在教學之初就結合美術教學內容與目標來樹立明確的素質教育目標,突出素質教育在美術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現如今教育激烈競爭的環境之中,每一位學生都面臨較大的學習壓力,教師要嘗試使用美術課堂的學習思維,增強學生對于日常課程的思考能力,并且認識到素質教育的實際重要性。對于小學生而言,素質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核心教育內容。無論是在哪一科的課堂學習之中,教師都有著為學生樹立明確的素質教育觀點的教學責任,要知道教師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知識,更要突出引導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最終達到課堂學習目標與素質教育相互融合發展的實際目標。小學美術教師要認識到自身的一言一行對于學生的影響是較為巨大的,基于此,教師應該學會提升自身的學習素養,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而在美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師應選取貼近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美術素材,做到寓教于樂,從而激發學生的美術課程學習興趣,突出學生美術課堂的學習主體地位。由于教師是美術教學的主要引導者,也是帶領學生進行美術課堂學習的關鍵之一,因此教師應該提升自身的教學思維能力,將美術課程教學與素質教育要求相融合,最終使得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在課堂上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實現科學有效的美術課堂教學。此外,作為小學美術教師,也應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鑒賞能力,并且嘗試從平面到立體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塑造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最終達到美術水平與素質教育水平共進的發展目標。
(四)拓寬教學路徑,創設實際情境
在新課標教學改革背景之下,素質教育理念的學習滲透也應該切實符合當前學生的發展特性,并且嘗試從實際出發,踐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最終使得學生能夠領悟素質教育的實際目標。而在日常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課程學習主題與素質教育理念學習標準進行對應融合,為學生形成正確學習思維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在創設學習情境的過程之中,教師也應該融入自身的教學思想,發散學生的藝術學習思維,并且把握教學藝術主線,使每位學生能更加全面接受素質教育內容,最終增強學生對于素質教育理念的學習內涵。作為教師也應該學會優化道德教育方法,實現多方位的德育教學。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傳統藝術中的文化內涵》教學時,應該避免出現強制化、形式化的教學方式。而在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的傳統藝術文化,提升學生獨立發表見解的能力,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憑借自身所學習到的知識回答對應的問題,優化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體驗,增進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實際認知,在豐富素質教育理念的同時,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獲得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的發展。綜上所述,美術是小學課程的必修科目之一。美術課教師應充分挖掘小學美術教材,深度融合素質教育思想,在為學生講授教材知識的過程中踐行素質教育。落實小學美術素質教育,可以推動學生的美術基礎能力進步,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及藝術情懷,將綜合育人發展落到實處。在未來的工作中,美術教師應根據教學反饋不斷優化教學過程,持續提升美術課的育人價值,保障學生的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1]張雨.立德樹人美育化人——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吉林教育,2020(25):79-80.
[2]梁功偉.淺談小學美術核心素養時期的“情景教學”[J].文理導航(下旬),2021(6):67-68.
[3]聶丹宇.芻議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6(13):199-200.
[4]陳和悅.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意義及策略分析[J].新一代(理論版),2018(22):52.
作者:游裕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秀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