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水稻栽培技術及要點,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中國水稻種植面積較大,很好地保證了糧食安全。在水稻栽培技術研發過程中,已經掌握了較多水稻栽培技術要點,同時水稻水肥管理與病蟲害防治手段也得到了優化,很好地提升了水稻產量與質量。
1水稻栽培技術推廣的意義
通過加強水稻栽培技術的推廣力度,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同時推進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更好地發展農業;水稻種植產業要實現良好發展,必須將技術與產業結合起來,努力提升農業技術科技水平[1]。通過水稻栽培技術的推廣,可以將先進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為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助力農業經濟發展。
2水稻栽培技術要點
2.1育苗
育苗工作是否科學直接影響水稻產量,必須選擇產量高且具有良好環境適應性的水稻品種?;诂F代化育苗技術,在育苗時可以使用育苗箱,確保水稻苗始終處于適宜的生長環境下,有助于提升水稻苗抵抗能力。待水稻苗高度達到8cm時,即可插秧。
2.2整地
在水稻種植前,要結合當地條件選擇種植地,確保種植地土壤肥沃和潮濕。待選定水稻種植地后,即可實施整地處理,先將水稻地土壤全部翻整,確保土壤松軟,做好粗耕、細耕和蓋平工作。
2.3插秧
在插秧作業時,使用水稻機有較好的應用優勢,可以確保插秧作業效率與質量。在水稻機插秧作業時,要重點把握好插秧水深、移栽深度、移栽密度、移栽順序等要點。在插秧前1d將種植地水層調整為1cm左右,確保插秧機可以順利作業。應將移栽深度控制在2cm左右。若移栽深度為0.5cm,插秧后極易出現散苗、倒苗問題,影響水稻生長發育。若移栽深度為3cm,會很大程度上抑制秧苗返青和分蘗,當分蘗延遲和分蘗質量較差時,會直接影響水稻產量。通常情況下,將插秧規格控制為30cm×10cm,25-33穴/m2,每穴5~7株,基本苗數控制為125~200株/m2。除此之外,在插秧作業時要確保移順序正確,應從稻田下頭開始,向著上頭推進,完成下頭格田插秧作業后,可以將上頭格田中的水放入下頭格田,以此作為護苗水。在水稻移栽中發現,這樣既可以提高水溫和節約用水,也可以最大限度減少肥料流失。
2.4水肥管理
水稻栽培包括底肥、追肥。以追肥為例,主要包括面肥、分蘗肥、穗肥、粒肥。在秧苗抽高階段,待長出第1節稻莖時,即表明進入到了分蘗期,此時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做好施肥,確保秧苗生長。在施分蘗肥時,可以每公頃地施75~150kg硫酸銨。應在抽穗前7d施入粒肥,每公頃地可施入45~75kg硫酸銨。在灌溉時,要確保灌溉水量適中,合理確定灌溉時間,通常在7月中旬灌溉。在水稻幼穗形成、抽穗開花期均要加強灌溉[2]。
2.5病蟲害防治
在水稻生長過程中主要有3種病害,即紋枯病、稻瘟病、白葉枯病,蟲害主要有褐稻虱、白背稻虱、黏蟲、稻縱卷葉螟,均會對水稻產量與品質造成很大影響,必須做好防治工作?;诰G色農業發展要求,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要最大限度減少化學藥物使用量,防止危害水稻品質和造成生態環境污染。以稻瘟病為例,可以使用異丙硫脲、三環唑、春日霉素防治,通常在水稻岀穗至灌漿期噴施。使用春日霉素時,每公頃土地使用量控制在1200~1500mL。
3加強水稻栽培技術推廣的措施
3.1完善推廣體系
在水稻栽培技術推廣工作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當地農業生產情況,找出當前技術推廣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完善技術推廣體系。在完善技術推廣體系時,要重點做好3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精準劃分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權責,建立明確的管理制度,確保后續技術推廣工作可以高效開展;二是完善農業技術推廣資金管理制度,既要確保農業技術推廣資金充足,也要做到??顚S肹3];三是優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流程,結合當地條件建立行之有效的技術推廣流程,保證農業技術可以垂直推廣和廣泛傳播。
3.2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力度
專業化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隊伍是落實農業技術推廣的關鍵,必須認真做好人才培養工作。考慮到水稻栽培技術的專業性,必須不斷幫助技術推廣人員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掌握更多的水稻種植技術,向農民朋友推廣水稻栽培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基層農業部門要不斷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既要注重現有人才的培養,也要積極引入復合型人才,更好地助力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3.3豐富農業技術推廣模式
在信息時代下,水稻栽培技術推廣途徑與手段更加多樣,可以促使農業技術推廣朝著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為此,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利用好當前已有的信息技術優勢,不斷豐富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借助社交平臺與軟件,一方面向農民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另一方面及時解決農民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4]??梢哉f,信息化技術革新了農業技術推廣模式,讓農業技術推廣效率與質量均得到了提升,應用意義十分顯著。水稻栽培技術研發與推廣均有十分顯著的意義,且當前已經積累了較多成功的水稻栽培技術,在提升水稻種植產量與品質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后續要積極做好水稻栽培技術推廣工作。在水稻栽培技術推廣過程中,要非常注重信息技術的應用,借助技術優勢幫助農民掌握農業技術要點,開展高質量的農業生產。
作者:徐銘霞 單位:遼寧省東港市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
水稻栽培技術篇2
1發展情況
水稻是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種植區域非常廣泛,容易栽培,在中國農業發展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若水稻種植環境和栽培方法不科學,都會對秧苗生長帶來不良影響。因此,種植人員要掌握水稻栽培要點,通過對種植方法的有效應用,提升水稻種植水平。雖然中國水稻產量不斷提高,但在具體的栽培過程中,還存在一定問題。首先是沒有合理使用化肥,過量使用化肥,降低水稻產量和品質,增加種植成本。其次,種植設備不先進。當前,中國水稻種植技術還沒有達到全程機械化生產要求,一些先進的種植設備并沒有應用到水稻生產中,影響了水稻生產效果。此外,水稻抗災能力不強。水稻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水稻對生長環境的要求非常嚴格。一旦外部溫度和濕度不合適,就會降低水稻產量,嚴重時還會導致水稻絕產。最后,防治藥物使用不合理。大部分種植人員為了節省成本,會購買不合格農藥,降低了藥物防治的效果。一些種植人員沒有對藥物進行科學配比,影響了其作用,降低了水稻產量和質量。
2水稻栽培技術應用要點
2.1選種和播種
在選擇水稻品種時,要選擇優質穩產的品種。同時,還要結合不同地區氣候環境等,提高水稻的抗逆能力。注意播種前的準備工作。水稻對栽培環節要求非常高,為了保證日后栽培工作的順利進行,首先要做好播種前的準備工作。在購買水稻種子時,需要經過審定部門的審定,在專門的營銷點進行購買。中國北方和南方氣候不同,一般情況下,南方雨水多,氣候濕潤,主要以秈米為主。北方氣候比較干燥,土壤肥沃,可以種植粳米。在播種前,需對其進行晾曬與浸泡,提高其發芽率。同時,還要注意播種前的土壤情況,有機物含量一般要保證在2.0%~3.5%,并且土壤中的鉀等微量元素含量也需要滿足水稻栽培要求。值得注意的是,需保證土壤具備更強的透水力,加強對土壤的合理利用,改善土壤整體結構。
2.2水稻分蘗期管理
若水稻處于分蘗期,其生長速度會不斷加快,此時水稻對于溫度和環境的要求非常高。種植人員要加強對生長環境的有效控制,將水溫控制在32℃,促進水稻分蘗。同時,此時期的水稻秧苗要接受長時間光照,加強對水分的有效控制。若此時缺水,會造成秧苗缺氧,若澆水量過多,會降低秧苗生長率,此時適宜進行淺水澆灌。一般情況下,要將澆灌水實際高度保持在3.3cm,可以提高土地溫度,促進養料分解,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生長,為水稻秧苗生長提供條件。此外,種植人員要對水稻田中雜草進行及時處理,避免雜草與水稻爭奪土壤養分,影響水稻秧苗生長速度。
2.3水稻結實期管理
在水稻結實期進行有效管理,可以預防水稻出現早衰等情況。在水稻結實期,要加強對成長環境的優化,控制好溫濕度,定期通風,為水稻順利授粉提供條件。種植人員要做好基本的灌溉工作,有效控制灌溉量,這樣才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濕效果。灌溉后,最好讓土壤自然風干,促進水稻根部健康生長。在水稻成熟期,要加強關注水稻生長情況,及時收割。
2.4科學施肥
合理施肥是水稻田間管理的重要工作。要想進一步提高水稻質量和產量,就要科學選擇配料,實現對肥料的合理配比。此外,在運輸水稻肥料時,要時刻保持通風和干燥,禁止陽光直射肥料,避免影響日后應用效果。同時,在應用肥料時,還要在插秧前期科學使用有機肥,提高水稻種植效果,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合理搭配有水稻栽培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策略機肥與磷肥。在施肥后,要對土壤進行翻耕,保證肥料可以充分融入到土壤中,保障水稻生產有效性。
2.5苗期管理
在水稻發芽前,種植人員一定要嚴格控制水稻生長溫度,在苗床表面適當覆蓋1層地膜,對水稻種子進行保溫。當水稻出苗后,要及時掀開地膜,觀察稻苗生長情況,加強對病蟲害的有效防控,通過科學噴灑農藥,減少病蟲害對水稻栽培的不良影響。在水稻苗萌發時,要結合水稻幼苗實際情況,嚴格控制溫度,在出苗后,溫度不可以超過25℃。若在生長過程中出現了缺水,要及時澆水,等到插秧結束后7d,加強對水稻幼苗的追肥處理,提高水稻栽培效果。
2.6移栽管理
正常情況下,水稻秧苗在培育完成后,要對其進行移栽,并且在移栽時,還要加強對氣溫的控制。當平均氣溫已經達到15℃,要對其進行移栽。在移栽過程中,最好采取寬行窄株栽插,行距控制在30~40cm,每窩栽壯苗單株或雙株。合理密植能夠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改善栽培技術,為日后水稻健康生長提供條件。
3病蟲害的防治方法
3.1化學防治
目前,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最為常見的方法就是化學藥物防治,整體防治效果較好,能夠大面積對病蟲害進行防治。然而,在使用化學藥物時,會影響周圍生物生長,如果長時間應用化學藥劑,還會增加病蟲害抗藥性,降低防治效果。因此,如果應用這種方法,需要注意定期更換化學藥物,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1)葉稻瘟防治。首先要調查水稻具體生長情況,了解水稻病蟲害特點和發生時間。發生葉稻瘟時,一般選擇環唑與水均勻混合,噴施防治,連續使用2~3次,才可以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2)稻飛虱與稻螟蟲。稻飛虱在水稻揚花期危害情況非常嚴重,會吸取水稻植株枝葉,導致水稻變黃。防治時,要選擇優樂得粉劑與水均勻混合,合理噴施后,才可以起到更好的防治效果。此外,在防治稻螟蟲時,要注意對巴丹原粉的科學應用,將其與細土混合后,均勻施撒在田間。3.2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方法是應用機械或人工手段,加強對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將隱藏的害蟲殺滅,并不會產生其他副作用。但是物理方式會增加整體的防治成本。
3.3農業防治
使用農業防治技術時,要科學選擇栽培品種,應用合理的栽培方式,管理水稻生長情況。及時清理田間雜草,在此基礎上加強對病蟲害的預防。雜草會對水稻生長帶來危害,與水稻爭奪水分和肥料,影響生長發育環境,降低水稻產量與品質。雜草中還存在水稻病原物或害蟲,會增加病蟲害發生率。傳統除草方式主要為人工與化學除草,但是人工除草費時,一般情況下會選擇化學除草方式,但是一定要對其劑量進行嚴格控制,避免對水稻健康成長帶來影響。
3.4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術也是提高水稻栽培效果的主要方式,主要利用生物對害蟲進行防治,控制害蟲數量。生物防治技術整體效果較好,并沒有副作用,一般不會對周圍環境帶來影響。但是一定要做好前期預防工作,保證病蟲害防治的有效性。水稻作為中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要想保障其質量和產量,不僅要創新種植方法,還要注意對水稻栽培技術的有效應用,做好田間管理等工作。同時,要結合地區情況,科學選擇種植技術,實現水稻高產,應用化學、物理和生物等多種防治技術,加強對病蟲害的有效預防。
作者:唐亮 單位:遼寧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水稻栽培技術篇3
水稻是人類歷史上種植最久的谷物類糧食之一,也是全世界消耗量最大的糧食。全世界有40%左右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我國作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食用大米的人口超過65%。我縣35萬人口均以大米為主食。根據統計數據顯示,近些年雖然我國大米種植面積有所減少,但大米產量整體趨于平穩,且大米產量和國內銷量需求相對平衡,這得益于水稻栽培及加工生產機械化程度提升。機插秧作為一種現代化農藝與農機相結合的栽培技術,在促進水稻提質增效方面的應用優勢明顯。從育苗到秧田管理,再到大田管理,機插秧的生育特性決定了水稻高產栽培的顯著優勢,也決定了其推廣應用對推進我國水稻現代化生產的重要意義。研究水稻機插秧栽培植保技術對推廣水稻綠色高效化的栽培技術及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有重要意義。
1概念界定
1.1植保
植保是指植物保護,是避免農作物生長的整個生育期受到危害而采取的各種有效的保護措施,如有害生物和外來檢疫性有害生物的監測預警,病、蟲、雜草、鳥鼠害的監測與防治,即結合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手段,提高農藥和藥械管理與安全使用能力,為最大程度降低農作物生長整個生育期的有害生物危害而采取的所有措施。水稻植保指針對水稻栽培生產建設的保護性項目。機插秧栽培中的植保技術指針對機插秧機械化栽培體系而對水稻機械化栽培全過程建設的綜合保護工程[1]。
1.2直播
直播是相對于水稻移栽機械化栽培體系的一個概念,即使用直播機進行水稻栽培的直播機械化栽培體系。直播機水稻栽培屬于輕型栽培技術中一種最簡單的生產方式。它的應用優勢是省工、省力、省成本、生產效率高。但其應用存在較多的生產弊端:(1)水稻栽培生產期與高產優質之間存在矛盾;(2)全苗立苗與化學除草效果之間存在矛盾;(3)機械作業與播種質量之間存在矛盾。此外,機械直播還受品種、氣溫、立地條件、茬口性質等因素影響,只能在部分地區應用[2]。
1.3機拋秧
機拋秧是從直播機向機插秧過渡的一種水稻栽培方式。它的應用優勢是省工省本,應用缺點是水稻種植無序,難以充分利用溫光資源,栽培的水稻抗病災能力差,水稻產量、品質穩定性相對較差。
1.4機插秧
1.4.1定義機插秧是采用標準化育秧和機械化插秧作業的一種能夠實現直行、寬行、早栽、淺栽、定穴、定苗、密植栽插的水稻育秧栽培技術。機插秧技術的應用能夠充分利用土表溫度、土壤透性、光合作用等溫光資源,提升秧苗的抗病抗災能力。在區域、品種、氣候等方面適應性廣,是實現水稻栽培高產、優質、高效、節本的關鍵。1.4.2秧床秧床指為方便起秧對移秧田做出的精細化的平整床面。機插秧應精做秧床。秧床按廂寬1.4米,埂寬0.4米,埂高0.1米的規格做成坑式秧床,四周溝寬0.3米,深0.2米。要求床面平整,且床面要達到實、平、光、直的標準。1.4.3秧盤秧盤指放置在秧床上的軟盤。一般58cm×28cm,每畝大田大約要用到20-22張秧盤。盤底與床面緊密貼合,盤間緊密整齊,盤與盤飛邊要重疊排放縱向橫排兩行,依次平鋪,如圖1所示。
2水稻田間植保技術
2.1植保技術分類
水稻田間植保技術根據生產動力分為人力植保、畜力植保、機械植保三類。水稻機插秧栽培中的植保技術是指以機械為主防治水稻的各種病、蟲、雜草、鳥鼠害,從而盡可能地避免水稻整個生育期受到的危害。常用到的植保機械有手動式噴霧機、電動式噴霧機、水稻除草機、航空植保機械、種子處理機、秧盤播種機等小動力植保機械。
2.2水稻植保方法
2.2.1農業技術植保法農業植保方法包括選育抗病蟲害性能強的優良品種、改進栽培方法、合理輪作、科學深耕及土壤改良、科學的田間管理與植物檢疫技術的應用等等。機插秧農業植保方法指利用機插秧標準化生產的優勢,在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中堅持農業預防為主的手段,利用科學的栽培管理方法來促進水稻提質增效,實現綠色高效化生產[3]。2.2.2生物技術植保法生物技術植保法指利用蟲害的天敵關系,以及生物間的寄生關系,或抗生作用來防治病蟲害。生物防治病蟲害可減少水稻栽培期間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水稻產品農藥殘留,實現綠色栽培。2.2.3物理與機械植保法物理與機械植保方法指利用物理方法設置一定的器具進行病蟲害防治。如使用性誘劑誘殺、太陽能殺蟲燈等消滅害蟲,利用溫湯浸種殺死病菌,采用選種機械剔除病種或皮損種植,篩選出優質種子種植。2.2.4化學植保法化學植保法治是指用化學藥劑防治病、蟲、雜草、鼠害等危害水稻生長生物的方法。機插秧化學植保法應用各類植保機械精準化噴灑農藥,減少每畝大田化學農藥的用量,并提升化學藥劑的利用率,降低化學農藥的殘留。在選擇化學農藥時,建議選擇一些低毒、高效、植物制劑等安全的化學農藥??梢杂邢捱x擇有機化學農藥。
2.3水稻植保機械的農藝技術要求
水稻植保機械在農藝技術方面要適應機插秧標準化栽培模式,滿足水稻病蟲害防治、雜草管理、營養管理的多種要求,并能利用機插秧大田的特點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治工作。植保機械所選用的液體、粉劑、顆粒等不同劑型的農藥要對應水稻不同時期及不同部位,能表現出較好的附著性。在植保機械的選擇上,應結合水稻栽培生產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生產效率、經濟性、安全性等多方面的因素。植保機械及技術的應用要盡可能適應機插秧栽培的規模、氣候條件、技術條件、經濟條件等。如附著性較差的農藥或植保機械,應設置防飄裝置。再如,機插秧規模化大田可采用無人機駕駛噴霧植保設備。
3機插秧栽培與水稻植保技術的關系
3.1機插秧栽培的特點
機插秧栽培最大的特點是實現了水稻栽培的標準化生產。新一代的插秧機可實現對基本苗、栽插深度、株距等指標的量化調節。農機手可根據農藝農機對基本苗的要求,對每畝穴數及每穴株數進行調節。全國標準的機插秧設計固定為30cm。不同地區可根據水稻種植生產條件進行行距的調整,優化農藝技術。有了標準的行距、株距、立苗移栽的深度、密度及標準化插秧規格,大田秧苗就可以充分利用光溫資源,增長秧苗的長勢,提高中后期陽光株間分布,從而提高成穗率。同時,標準化大田便于中后期采用機械從事中耕除草、農藥噴灑、水肥管理等植保工作,從而促進秧苗整體健康生長。此外,機插秧栽培還具有操作技術簡單、技術易掌握的特點。而機插秧栽培的秧苗具有以下特點:(1)根系發達、根冠比較大;(2)秧苗發根能力強、栽插成活率高;(3)秧苗緩苗期短、早發性好。
3.2機插秧秧苗各個時期與植?;顒拥年P系
3.2.1秧田期機插秧采用秧盤育苗,占地面積小,便于操作和管理。這種集中育苗的方式還便于根據水稻與草地秧田期的生物鏈關系,分析和查找病蟲害發生的原因,并針對性地預防病蟲害。3.2.2大田移栽至分蘗盛期分蘗機插秧大田移栽實現了標準化的行距、株距、立苗深度,使插栽規格標準而又規范。這種標準化的規格便于中后期水稻田間土壤增溫,形成秧田小氣候,強化光合作用,并充分利用光溫資源實現壯苗的目的。同時,標準的行距還方便機械化除草,減少雜草對秧苗生長的干預,防止雜草與秧苗爭奪養分。科學合理的苗間距和栽植密度有利于加快水稻分蘗速度,縮短分蘗的周期,促進發根和發育。機插秧作業對插秧機參數及插秧機操作技術專業化水平要求較高。在機插秧操作控制不當的情況下,可能會增加秧苗、苗體的損傷。它的局限性在于緩苗時間較長。從移栽到分蘗期需要10-15天,緩苗期較人工插秧延長5-7天。雖然前期秧田的抗逆性表現較差,但標準化作業有利于增強分蘗期長勢,縮短分蘗時間,為成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3.2.3分蘗盛期至孕穗期分蘗盛期至孕穗期生長較快,秧田密度隨著葉片和穗的生長增加。標準的30cm行距有效保證了稻田秧苗之間的通透性,便于土壤光照和葉片光合作用,同時還為秧苗生長發育提供了充足的空間。良好的生長環境有利于秧苗壯苗,增強其抗蟲、抗病、抗災的能力,這個時期在減少化學農藥用量的前提下起到了高效、安全的預防病蟲害的目的。3.2.4穗期至收獲期穗期至收獲期是水稻吸收營養、蓄積養分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穗開始灌漿,通過吸收養分使稻穗變得飽滿。機插秧標準化秧田基礎上,可以采用植保機械精準化管理水肥,以免少施或多施肥問題的發生,確保穗期前期、中期和后期能夠得到需要的養分。這樣既可以提高水肥的利用效率,減少水肥不合理利用對土壤結構造成的不良影響以及多施肥造成的病蟲害增加的問題,還能促進稻穗生長飽滿,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降低穗期田間管理投入的成本[5]。
4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的應用
4.1標準化育秧模式的應用
機插秧育秧模式在秧盤上統一撒種育苗,實施統一管理。種子應用40%的咪鮮胺按照5kg的量浸泡。咪鮮胺用5ml兌水5kg,浸泡優選稻種24-48小時,清水洗凈后催芽。露出白芽后采用播種機或人工均勻播撒在秧盤上,一般每盤芽谷粳稻80-90g,雜交稻50-60g。播種后均勻撒蓋籽土,覆蓋厚度為1-2cm過篩細土,并用薄膜覆蓋保溫。這種育秧模式秧床標準,成秧率和利用率高,一方面能有效預防水稻調條紋葉枯病、稻瘟病等對秧苗造成的傷害,另一方面便于機插秧標準化作業[6]。
4.2機插秧栽培同期植保活動的應用
機插秧插栽后的土地達到了標準化大田,這樣水稻栽培時就可以更好地運用機械化秧田進行植保工作,不妨礙中后期機械化除草、水肥管理等工作活動的開展。同時,標準化秧田為水稻提供了良好的苗間距,有利于其對光溫條件的有效利用,進而增加了土壤溫度,促進秧苗壯根、分蘗和生長。
4.3機插秧針對秧苗各個生長時期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
機插秧田可以利用秧苗各個生長時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植保機械、植保藥劑、植保方法開展植保工作,并能適度調整植保計劃和指標對病蟲害做出預警。機插秧田還可以根據秧田病蟲害發生規律及監測,制定病蟲害預防計劃,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治工作。機插秧栽培配合機械化植保技術,能使秧苗自身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充分保證了秧苗各個時期對病蟲害的高效、綠色、安全防治[7]。
4.4機插秧栽培及植保技術應用效果
云南昌寧縣從2011年開始推廣水稻機插秧栽培技術,并組織技術人員深入一線向農民宣傳講授水稻機插秧栽培的優勢,組織開展相關的技術培訓,幫助農民提升育秧專業技術。同時,還依托合作社創建水稻機插秧培訓及植保技術集中示范點,推廣水稻機插秧栽培“統一播種、統一秧田管理、統一供秧”的生產管理模式。通過從點到面的推廣示范,使越來越多農民接受了水稻機插秧栽培及植保技術,提升了全縣水稻集約化生產的整體水平。在水稻插秧機購進方面,農民享受國家提供的農機購進補貼政策,降低了機插秧在水稻生產中的應用成本。過去,應用直播機播種,人工拔秧、插秧,生產效率偏低。人工插秧平均每天作業0.045hm2,插秧機平均每小時插秧0.13-0.2hm2。平均一臺插秧機工作效率相當于6-9個插秧經驗豐富的插秧工。機插秧工作效率最高時可達人工插秧的20倍。機插秧平均每畝水稻插秧作業時間僅30-40分鐘,平均每畝栽插費用僅需80-100元。相比于傳統的直播機播種,人工拔秧、插秧,機插秧平均每畝可節約生產成本60-80元。機插秧在實際生產中一般結合水稻集約化生產管理。配套集約化管理,機插秧功效最高,生產成本相對最優。如果平均每公頃大田按照450秧盤算,占地僅為81m2,其秧機利用率較直播栽培提高8-10倍。集約化水稻田便于開展標準化的水、肥、藥及中耕除草管理,可提升水稻大田水、藥、肥及雜草的綜合管理效果,降低水稻生產的綜合成本。加至國家給予的惠農農機補貼政策,以及機插秧本身的生產作業優勢,機插秧相比人工插秧可節省成本約1800元/hm2。此外,機插秧栽培的水稻根系發達,固根效果好,水稻田的整體抗倒伏能力強。機插秧栽培規格實現了寬窄行的標準化、規范化栽培。寬窄行栽培還有利于改善稻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率。綜合而言,機插秧有利于水稻高產、穩產、增產。田園鎮應用水稻機插秧栽培技術及配套的植保技術,2015-2016年水稻平均單產達到12548-12785kg/hm2,比直播水稻種植增產630-757kg/hm2?,F階段,昌寧縣從2015年組織采用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模式,推廣農機專業合作社,從水稻育秧、栽插管理、收割,全程推廣機械化作業。現階段有超過79戶的農民簽訂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合作協議。截止到2018年全縣水稻機插秧及植保技術全程機械化生產作業面積38000畝。機插秧稻田套養魚,平均每畝稻田實現了2100元的收益,綜合增效明顯,且實現了水稻綠色化、高效化生產的目的。
5結語
水稻機插秧以標準化的育秧、插秧管理技術,有效保證了水稻種植高產穩產。機插秧植保技術應用的關鍵在于提升水稻栽培管理的標準化水平。要求在機插秧生產中保持標準的寬行密株、帶土立苗移栽、標準規格插秧。這種標準化的管理模式有效地干預了雜草的滋生,全程機械化的應用還極大地提升了水稻栽培生產效率,減少了人工的插秧投入,降低了插秧的綜合成本。同時,標準化、規范化的管理提升了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效果,減少了化學農藥的應用和殘留,提升了水稻品質。本文以綠色化的水稻機插秧栽培技術實施為核心,探討了機插秧栽培植保技術的應用。水稻機插秧栽培標準化的生產模式本身已經充分體現了水稻移栽機械化栽培體系在水稻全生育周期內的植保保護工作。水稻機插秧栽培全程應用系列化、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栽插技術,創造出了以土壤為載體的標準化秧田。標準化秧田相對于傳統的直播秧田、機拋秧田,不僅充分利用了光、溫資源,還為后期開展機械化、標準化植?;顒拥於嘶A。在標準化秧田的基礎上,再根據水稻苗株不同時期的特點實施田間管理,促進水稻苗健康茁壯生長,增強稻苗自身的抗病蟲害及抗災能力,從而有助于水稻栽培實現綠色、高質、增產、增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胡志強,胡灶蘭,俞利華,等.水稻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的實踐[J].南方農業,2019,13(29):41-42.
[2]余志秋.水稻機插栽培中植保技術的實踐[J].農業與技術,2020,40(12):76-77.
[3]李志宇.水稻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的實踐[J].南方農業,2019,13(20):37-38.
[4]劉少龍,保瓊,王加竹,等.祿豐縣推動水稻機插秧推廣經驗[J].云南農業,2019(9):18-20.
[5]焦保恩.水稻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的實踐與探討[J].山西農經,2016(16):55.
[6]張勇,陶富名,羅功儀.水稻機插秧栽培中植保技術的更新途徑[J].南方農業,2018,12(8):5-6.
[7]毛慧萍,喬靜.淺談植保技術在水稻機插秧栽培中的更新[J].農業裝備技術,2012,38(1):26.
作者:楊麗敏 單位:云南省保山市昌寧縣田園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