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服裝企業柔性化智能生產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傳統服裝制造業擁有大規模生產的能力,但隨著消費者對個性化服裝需求的不斷增大和電商模式的普及化,小批量、多款式、周期短等已成為目前訂單的趨勢,原有的大批量生產設備與管理應用到小批量訂單,會增加成本與降低效率,而柔性化智能生產在生產效率、庫存管理、反應速度和縮短交期方面都會比傳統服裝生產方式更具有競爭力。
由于國內勞動成本上漲和用工荒等實際問題,以低成本、薄利多銷取勝的勞動密集型服裝產業開始將工廠外遷至東南亞國家,中國境內服裝產業開始往智能制造、定制化制造、高品質小批量等方向發展。如今消費者對于服裝定制的認識逐漸提升,消費需求以及用戶對個性化的需求直接推動著服裝行業的不斷升級,小批量個性化的服裝將會成為服裝發展的趨勢。個性化服裝制造是小訂單快速反應模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需要促進下游的面輔料采購、設計與生產等環節做并聯,大幅提升整個產業鏈的運轉速度。此外,目前企業之間的競爭,除了產品價格優勢、規模、質量之外,在生產模式上也開始相比拼,為了適應現在的訂單模式,很多企業開始調整生產線,以往的剛性生產不能適應目前小快反的訂單,大批量生產設備與管理應用到小批量訂單中,增加生產成本,過量庫存堆放、市場反應靈敏度低等等。
目前很多服裝企業以電商渠道為主,款式變化快,批量小,個性化需求比較強,其對上游生產制造產生了很多的壓力,迫使服裝制造業轉型,尋求適應當下訂單的生產模式。而擁有服裝柔性生產智造化模式則可以解決這些難點,柔性生產是針對大規模生產的弊端而提出的新型生產模式,通過系統結構、人員組織、運作方式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改革,使生產系統能對市場需求變化作出快速的適應,同時消除冗余無用的損耗,使生產線效益更大化。
1965年,英國Molins公司首次提出針對制造業的柔性生產概念,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去升級生產方式,這樣不僅能提高企業生產的靈活性和敏銳度,還能降低成本,提高設備的利用率,縮短產品的生產周期。因此,相比剛性生產,柔性生產更能適應目前的訂單模式。在服裝行業中,服裝柔性生產智能化系統主要是指生產過程模塊化、柔性化,部門(大工序)連接無縫化,并通過IE系統、精益生產、智能排產、智能人機排位(小工序),實現服裝行業多款式、小批量、周期短的快速生產方式。若有實現智能化轉型,服裝企業需要先從設備入手,引入數字化、自動化設備,在軟件升級方面上,要開發人機交互軟件系統,實現從制造驅動向智能數據化驅動的轉型,將智能數字化運用在服裝設計、生產、品控、物流等環節,能精準把控與追蹤生產過程。服裝企業實現柔性智能化生產,需要企業具體強大的能力,包括:產品設計研發體系;模塊化、智能化的產品生產體系;高效性的配送與交付體系等。服裝柔性生產智能化系統包括服裝訂單生成系統、服裝制造計劃系統、裁剪管理系統、服裝打版系統、服裝縫制系統、服裝RFID吊掛系統、服裝整燙系統、服裝分揀系統、服裝倉儲系統等。但很多傳統的服裝企業還處于落后的生產水平,如服裝打版環節,保留著人工打版方式,沒有計算機CAD軟件系統,無法實現信息傳輸與快速智能修版;服裝裁剪環節,還停留在人工電動裁剪,沒有自動裁剪系統或激光裁剪;服裝生產環節,無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和電腦控制吊掛流水作業,無法實現數字網絡鏈接等。以下梳理了服裝企業柔性智能化生產的各個系統。
1服裝柔性生產智能訂單生成系統
服裝企業接到訂單業務后,使用智能數字化全方位實時管理訂單,智能優化訂單順序與生產流程,實時分析訂單生產進度,不僅僅是簡單的報表分析與研討,而是以數據為企業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以科學與智能的方式提高整個業務流程的高效運作
2服裝柔性生產智能裁剪管理系統
隨著服裝個性化定制的興起,可用于單量單裁的單層或小批量刀式自動裁剪系統需求量將大增,裁剪加工單元在以往自動化、數字化的基礎上,增加了智能感知、智能識別、智能信息傳輸等功能,這些功能能夠自動掃描布料印花圖案、條格圖形、面料材質和紗線方向,經過識別后再進行裁剪,提高了裁剪系統的智能感知功能。此外,自動鋪布裁剪單元具有自動貼標簽功能,先貼后裁,能夠感應刀具溫度、速度和位置,隨工況變化自動調整的的裁頭,直觀的操作向導軟件,快速更換磨刀石,并擁有兩個鉆孔器,以及讀標器。鋪布系統和裁剪系統能與CAD系統,通過無線網絡數據集成共享排料信息,加快生產效率,還能為操作員和管理人員提供用于分析和改進的裁剪操作的關鍵數據。
3服裝柔性生產智能IE系統
傳統的生產模式是由樣衣師分解每一步工藝流程,制成工藝單,流水線的員工靠樣衣師面對面溝通傳遞工藝要點。柔性生產智能管理系統是由GST分解成一道道獨立工序,通過MES及時下達給流水線上的工人,工人能快速獲得生產操作步驟,同時也提高生產過程管理,優化流程,提高監管效率,更加適時準確地掌控工廠的生產進度,不再是依賴于個人的獨立管理,而是一個系統性的管理,人與系統結合,形成智能化產業鏈。在服裝行業,GST是指縫制作業過程,為作業員提供可能出現的動作資料庫,每個基本動作已經預設相應的時間。GST按照省時省力的原則將每個操作工序分解成有效的動作流程,形成標準化的作業,在此基礎上計算每個動作的時間,得到每個工序的標準時間。GST標準工時系統采取的建模方式,將所有的品類,板型工藝庫,部件工藝庫,工序工藝庫,工藝流程,標準工時,質量標準,作業標準,人機需求等都建立起標準模型,細分到每個工序全面的工藝標準作業指導書上。
4服裝柔性生產智能縫制系統
服裝柔性生產智能縫制系統,采用智能吊掛生產線,每個吊架內置唯一RFID標簽,實現產品生產到存儲等各個環節的身份認證。生產站點前后均設置讀卡器,精確識別各個吊架內產品的加工狀態,能精準識別與實時跟蹤每塊布料的生產進度與生產位置點,不同款式,不同材質的面料可同時進入智能吊掛生產線,系統會自動識別后,按照訂單將不同的面料分配到對應的生產縫制點或工人手上,可實現了一條生產線中同時對不同品種、多款式服裝等產品的加工生產。人為取放吊架后仍能正常運轉,實時統計生產進度,實時產能分析,生產即時調整,實時查看當前各工序、各員工生產數據[3]。連接“云智造”平臺的系統已經實現了全智能調度:面對瓶頸工序等問題時,系統會根據工序的工種、設備、匹配職工等信息,在生產線智能查找可代替的工序站點,在不影響整體工序正常工作的情況下,讓出現瓶頸的工序在代替工序上加工。實現工序內、工序間自動消除生產瓶頸,保障生產線整體高速運轉。系統很好地解決了紡服產品生產過程中用工多、效率低、資源浪費等一系列問題。在面對臨時換款時,系統已經將傳統模式及普通吊掛線所需要的6個小時甚至1到2天時間縮短到了2至3個小時,完美應對越來越多的小批量、多品種生產要求,極大提升了企業的生產應變能力。
5服裝柔性生產智能配送系統
服裝柔性生產智能配送系統是在服裝完成前道工序加工后,按照款式、尺碼、顏色等規格重新上線,由系統按照規格自動分配站點,充分提高后道整燙、掛吊牌等工序操作效率。智能分揀系統,用戶按照裝箱配比要求設置相應參數,生成各任務編號;機械設備將任務編號,進行自動分揀和傳輸,職工只需在指定工位,等待產品分揀完成后直接下線裝箱即可。智能吊掛生產系統能與智能配送系統、智能分揀系統無縫對接,包括吊架的連續性傳輸和管理數據的實時共享,實現生產、后道、分揀全流程的智能化生產與管理。
結論
服裝柔性化智能生產模式,改變了傳統模塊式制造過程的工藝設備,升級為全新的生產線智能化、模塊化的新型生產方式。運用大數據、智能化、云計算等技術,搭建的服裝柔性化智能生產系統是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數據傳感器,實時監控現場生產狀況,持續不斷地更新任務完成情況,反饋至中央決策系統及電子商務系統,通過全程數據驅動,傳統生產線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實現多款式、小批量、周期短的大規模生產。
參考文獻:
[1]賈良倫.雙模+柔性化單件流服裝生產工藝組織模式研究[J].紡織科技進展,2020(10):31-35.
[2]劉海.定制與大貨服裝柔性化生產的研究[J].紡織報告,2020(01):52-53.[3]如何實現服裝“智能制造”(上)[N].紡織服裝產業數字化,2019-11-19.[4]如何實現服裝“智能制造”(下)[N].紡織服裝產業數字化,2019-11-19.[5]智造|聞力生:服裝超柔性制造模式的構建(下)[N].中國紡織協會周刊,2018-11-02.
作者:陳明伊 單位:廣東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