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營養與膳食課程教學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俗話說“病從口入”,很多疾病的發生、發展、預防都和營養與膳食有著密切的關系。調查結果顯示:臨床營養支持已成為醫院病人的重要治療措施之一。目前現實情況是,多數情況下,臨床的醫生沒有足夠的時間或精力來為患者制定飲食計劃和提供詳細的膳食指導,營養與膳食指導的主力軍是臨床的護理人員。這些護理人員獲取相關知識的主要途經之一就是他們在校期間的課堂學習,所以,營養與膳食或稱臨床營養學課程在護理專業課程中的設置具有重要意義。開設營養與膳食指導或營養護理課程,教學中以課程思政把握政治方向,滲透職業責任意識和人文素質教育的同時,建立“以生為本”的教學思路,使學生掌握必要的臨床營養學知識、重視對病人的營養與膳食指導,將有助于提高護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質量,為今后臨床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執行醫囑打下良好的基礎,對縮短病人的住院天數、增強免疫力、預防各種慢性?。ㄈ绺哐獕?、冠心病、糖尿病等)的發生,無疑也是有幫助的[1]。
二、營養與膳食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一)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滯后
在護理專業營養與膳食課程教學實踐中,理論教學使用多媒體課件“滿堂灌”的現象以及實踐教學“一刀切”的做法普遍存在,這種滯后的教學方法或模式讓教師上課時體會不到多少成就感,學生學習參與程度差,再加上高職學生的生源結構和特點,體現出諸多的缺點和弊端。為此,必須改進和完善教學理念,兼顧其高等性與職業性的基本要求,進一步推行高職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堅持教學以服務學生為中心,把問題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小組討論法和案例式教學法等引進課堂,因材施教,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以強化學生的文化知識、職業技能和責任擔當,激發他們探索知識的熱情和關注度,培養出符合護理專業需求的實用型人才。
(二)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隨著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和完善,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食物短缺的現象越來越少。目前大部分營養問題主要與營養知識缺乏或不能合理進食膳食有關。合理膳食不僅可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還可以促進疾病的治療與康復。為了能向基層提供預防、保健、康復、醫療的新型綜合型護理人才,便于學生畢業后能承擔醫療護理任務,同時還能承擔健康教育、營養咨詢等任務[2],培養具備必要營養知識的護理專業的學生對以后開展工作大有幫助。但大多數高職護理專業的學生對專業基礎課和臨床核心課等考試課比較關注,而對營養與膳食等必修課的學習興趣則比較低,對其重要性的認識也不夠,再加上傳統營養與膳食課程的教學方式以理論灌輸為主,不注重實踐技能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與考核,與高職院校的實踐型、技能型的人才培養目標不符。教師利用有限的學時,在授課過程中常局限于教材講授知識點,學生參與程度不高,學習興趣低[3]。另外,由于高職學生自身不會學習,造成他們理論知識匱乏,操作能力相對較弱,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自信心,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更不會舉一反三。當整個學習過程全部結束之后,即便掌握了一些專業知識和技能,也無法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再者,有些學生沒有端正學習態度,錯誤地認為大學生活不需要認真學習,很大程度上存在蒙混過關的想法,再加上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這些學生無法切身感受到學習所帶來的樂趣[4]。
(三)難以形成與時俱進的教學團隊
教師是所有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但又是一個受經驗左右的職業,所以如果刻舟求劍、缺少自我反思和自我調整的能力,就會“用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讓他面對明天的未來”。教學隊伍建設刻不容緩。而建設的關鍵是師資來源的選擇及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以便于提高教師素質和與時俱進的教育教學能力。遵從教學“量”與“質”并重的原則,根據不同教學工作的特點,設定量化評定標準,注重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核和評價[5]。就護理專業的師資力量分配來看,因為人體結構、生理、病理、藥理、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基礎護理為專業基礎課程和臨床核心課程,無論在學時分配,還是對學生學習的關注度大都集中于此,而營養與膳食等必修課的學時分配較少,從事這類課程教學工作的師資和教學資源也有限,難以形成與時俱進的教學團隊。(四)教學考評體系不完善教學考評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數量與質量、掌握技能的準確程度與熟練程度、教師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學考評體系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學改革和建設,發揮著重要的評價、導向和調控作用[6]。一套完備的教學考評體系包括文化素質的考評和職業技能的考評兩個方面。文化素質的考評注重結果考評;職業技能的考評注重結果,更注重過程考評。營養與膳食課程應用性較強,大多數高等院校的考評方式還僅憑出勤情況和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以及最后提交的期末考試成績來評定,基本上沿用文化素質的考核方式,缺少結合課程特點進行實踐操作技能的考評,而且在考核項目、內容、方式、成績劃分等環節上缺乏整體構思和設計。在教學考核過程中,由教師獨斷,被評價者被動接受評價,沒有反饋與救濟程序。這樣的情形,導致師生實踐中的積極性、參與性下降,導致學生考核成績的可信度、全面度下降,不能全面反映學生在知識學習、創新能力、綜合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三、營養與膳食課程教學的優化措施
(一)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隨著護士角色功能的擴展,為護理對象提供營養咨詢將成為護士的本職特色工作之一,所以有必要在課堂教學中引進和創新情境模擬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小組討論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等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如為提高醫療和護理效果,讓患者接受并配合營養指導和營養治療,通過情境模擬教學法普及營養學知識,在模擬患者、護士和醫生的情境中體會營養與膳食知識的實用性和溝通的重要性。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必須依靠每一次教學來培養,不能一蹴而就。為避免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例如針對冠心病患者的飲食治療指導,可以綜合應用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根據病人的不同文化層次提出問題,除了指導患者配合醫生的藥物治療外,需要告知患者發病的根本原因和進食低脂低鹽的清淡飲食的重要性,具體到患者每天需要限制脂肪、膽固醇和食鹽的具體數量,通過溝通了解病人有沒有喜食醬菜、咸菜或油炸食品等不良飲食習慣,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指導患者飲食治療、促進患者盡早康復及維持療效的目的。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營養與膳食課程教學內容相對較多、課時相對較少,如果不精選內容而講成臨床醫學的“壓縮版”,難免形成“填鴨式”教學方式:教師只顧趕進度,學生只能茫然聽課,很難激起學生的共鳴和學習興趣;再加上學生對該課程重視程度不夠,認為教學課時少,營養與膳食課程僅是他們的“副科”,課上只要好好聽講,了解課程的基本內容,考前背一下能通過就行了,很難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由于學生對當前臨床護理工作現狀、趨勢缺乏足夠的了解,所以可以通過結合病例著重理解和體會營養和膳食與臨床護理工作的關系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臨床工作中經常會有患者咨詢護士:他這種病吃什么好,有沒有忌口?如果沒有相關知識就無法正確回答,甚至日常護理中也不知道這類患者哪些食物適合食用,哪些食物不適合,導致病人吃了不該吃的飯菜,因為沒有及時制止而造成嚴重的后果。通過這樣一個個典型的事例帶給學生思想的震動,激勵他們學好本課程,以便于在今后能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不僅體現護理服務的價值,還贏得醫生、患者及患者陪護的尊重[7]。
(三)提升教師綜合素質
高職師資隊伍的結構往往體現和決定高職人才培養的特色與質量。我們一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甚至設立教師引進門檻與培養機制,大幅度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從合作辦學的企業進行師資的引進和優化,全方位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更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8]。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的特點和學習營養知識的需要,認清教與學雙方的紐帶關系,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組織教學,積極探索適應高職學生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結合高職院校的學習特點和課程教學現狀,教師負責選擇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特色教材,或者根據信息發展的需要整合教師們的集體智慧自編教材,合理組織教學內容。另外,合理安排教師的聽課次數和開展教研活動,也有助于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形成與時俱進的教學團隊。為了培養護生能夠適應臨床角色和具備就業的基本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讓學生充分理解人體的基本營養需求、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重要性,以及某種疾病的病人的營養治療措施等,而且要安排膳食食譜的制作及營養狀況的評價等實訓內。每一次課都精心準備,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選擇當前一些營養學的爭論問題及前沿知識等予以關注和引導,比如什么樣的食品被稱為“垃圾食品”,為什么不能長期食用“垃圾食品”,等等。既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實用性、解決問題的快樂和學習知識的樂趣,又提高了教學效果,體會到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還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一些利用手機查找網絡信息的機會,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正確應用網絡資源的能力。在學生各方面素質得到提高的同時,教師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9]。
(四)完善教學考評體系
要突出高職教育與時俱進的職業教育特點,就要不斷完善課程的教學考核評價體系,采取“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核評價方式。護理專業的營養與膳食課程是將臨床營養學與護理相結合的一門應用型學科,實踐性很強,完全筆試成績的高低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一個學生的真實學習能力,需要設置一套科學合理的考評制度,如果缺少實踐教學的考評環節,至少在結構上是不完整的[10]。所以營養與膳食課程要改進教學模式,形成完整的教學考評體系,就必需增加職業技能的考評部分,才能較全面地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具體實踐考核的項目可以包括臨床膳食的調查與評價、糖尿病患者的食譜編制、學生一日食譜的編制和臨床營養的案例分析等。在當前教學改革的新形勢下,高職專業的教育教學,不僅應當考慮學生的生源特點和接受能力,以及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還應當與時俱進地加入新元素,挖掘課程中的思政資源,培養學生無私奉獻的責任擔當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進而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臨床護理、社區護理、家庭護理及康復護理等方面的復合型和應用型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潘英杰.營養護理學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0(16):214-215.[2]官文芳.提高高職護理學生的臨床醫學營養知識的教學效果研究[J].飲食科學,2017(12):60.
[3]李淑清.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遼寧高職學報,2021(4):45-48.
[4]楊華,黃泓軻,陳司漢.高職護理臨床營養護理課程的項目化教學設計構想[J].科教導刊(下旬刊),2016(15):107-108.
[5]趙暉,王明珠.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考評體系的構建[J].職教論壇,2011(32):60-62.[6]汪春紅,羅巧云,譚曉東,等.《臨床營養學》教學中護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護理研究,2005(11):1017-1018.
[7]鄒凌燕,王仁鴻,王翠麗.護理本科臨床營養學教學思考與改革[J].中國醫藥導報,2007(13):97-98.
[8]葉文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1(2):123-132.
[9]余昌永,陸安超,姜華林,等.高職院校課堂教學質量督導評價初探[J].江蘇高職教育,2021(4):60-66.[10]孟慶艷.基于“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6):60-62.
作者:徐亞超 王麗莉 單位:盤錦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