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長效機制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紅色基因作為中國共產黨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遺傳密碼,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當代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有利于其立大志、明大德、擔大任的長遠發展,可以激勵新時代大學生爭做“復興棟梁、強國先鋒”。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意識不斷增強,紅色基因傳承的實效性逐漸顯現。但不可否認,大學生在傳承紅色基因中也面臨著一些亟待突破的現實困境,因此探索推進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長效機制具有重要實踐價值。
關鍵詞:大學生;紅色基因;傳承;長效機制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中國大學應“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1]。在河南考察時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奮斗實踐中凝結、生成和發展的,被中國人民所認同、自覺遵循和傳承的信仰信念、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中國共產黨精神系統的先進因子。”[2]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和紅色基因庫,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集中表達,具有豐富的育人功能。探索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長效機制,不僅有利于當代大學生繼承革命精神,提升政治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培養愛國情懷,而且有利于推動我國紅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為此,各高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紅色基因傳承活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著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厘清這些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之策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一、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時代價值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傳承紅色基因既有利于大學生個人的成長、成才及長遠發展,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紅色江山永駐的需要。
(一)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有利于新時代中國青年堅定理想信念
紅色基因是革命先烈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價值追求的集中體現。大學生正處在理想信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是《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的踐行者,加強其紅色基因教育與傳承有利于其自覺抵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假借自由、民主或人權幌子推銷的西方意識形態與價值觀;激發其立大志、明大德,引導他們始終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事業必勝的信心。
(二)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有利于培養新時代中國青年勇擔重任
勇于擔當、敢挑重任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新時代大學生需要具備的優良品格,“勇于創新、實學實干”“敢為人先、敢于突破”。傳承紅色基因中的擔當精神,激勵大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腳踏實地、勇于探索;激發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努力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真正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三)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有利于高校思政育人目標的實現
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目標是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激勵他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紅色基因蘊含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銳意進取的改革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是高校“思政育人”的優質資源和生動教材,能強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養和擔當精神,讓大學生“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3],進而提升大學生的審美品位,促進其遠離無理智追星,堅定地以革命前輩作為精神偶像。
二、新時代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面臨的困境
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紅色基因傳承的活動日益豐富、實效性不斷增強。但不可否認,也面臨著一些亟待突破的現實困境。
(一)高校部分大學生對傳承紅色基因的認識程度不夠高
新時代大學生是紅色基因傳承的生力軍和排頭兵,理應深入了解和提高對紅色基因的認知。然而在訪談中發現,部分學生錯誤地認為紅色基因大都形成于革命戰爭年代,而現代的生活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革命先輩在戰爭時期表現出的英勇就義、不怕犧牲的精神甚至遭到個別學生質疑,認為“火燒邱少云”違背生理學常識,劉胡蘭年紀太小不可能參加革命等,這都是源于其對紅色基因缺乏深刻的認識。受市場經濟和功利主義價值觀影響,一部分大學生過分追逐個人利益最大化,他們只選修和重視認為對將來考研或工作有用的課程,而對傳承紅色基因的思政課程缺乏學習興趣與動力,認為“學不學無關緊要”。還有一些學生錯誤地認為只有黨員干部、學生干部才應該傳承紅色基因,這些認知偏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高校的主陣地對紅色基因的傳承教育實效性不夠強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傳承紅色基因的主渠道,各類專業課程是傳承紅色基因的有效載體,而黨團課程也是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渠道。盡管思政課在紅色基因傳承中已經發揮了關鍵作用,但毋庸諱言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部分思政課教學中還存在著紅色基因融入頻率低、融入內容枯燥、融入方式單一等方面的問題。目前專業教學“課程思政”建設在越來越多的高校啟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總體來說“課程思政”建設的速度慢、覆蓋廣度不夠、內容質量還有待于提高。同時,高校黨團課程在增強大學生政治素養、德性修養等綜合素質上發揮了重要載體作用,但也存在黨團培訓在教學內容設計及講授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針對性和黏度不夠的問題。
(三)高校組織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實踐活動還不夠豐富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課堂教育的延伸,對大學生提高紅色基因認知度、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參觀紅色基地、尋訪紅色足跡,可以增進新時代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了解、強化對紅色精神的認同、增強對紅色基因傳承的自覺性。由于大學生的課業負擔較重,難以抽出較多時間參觀紅色遺址、紀念館,系統而直觀地了解紅色故事的全貌,感受紅色精神的震撼和偉大,深刻體會紅色基因傳承的意義和價值。舉辦紅色文體活動也是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方式。調查顯示,部分高校的活動往往拘泥于紅歌大賽、紅色演講比賽等傳統形式,缺乏對大學生的吸引力,部分紅色實踐活動也存在著“重形式輕內容”,走馬觀花等問題,46.82%的學生認為阻礙自己參加紅色基因傳承活動的原因是“形式單調乏味”;部分學校對傳承紅色基因的相關活動的時間、流程安排不當,如活動的舉辦與學生的必要休息和專業知識學習之間存在時間沖突,致使活動的參與人數大幅減少,部分活動的開展過程過于拖拉,節奏緩慢,以致學生對紅色基因傳承活動產生倦怠心理,13.18%的學生表示“基本不參加”或“從未參加”紅色基因傳承活動。
(四)新時代我國社會中傳承紅色基因的兩個空間氛圍還不夠有序
目前,我國社會在現實和虛擬兩個空間中傳承紅色基因的氛圍不夠有序。首先,我國各地的紅色資源并未得到合理充分地開發,紅色資源閑置、濫用、缺乏保護等現象仍有存在;其次,網絡媒體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并未切實承擔起傳播紅色基因的社會責任。當今時代,微信、微博、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等網絡新媒體平臺搭建的公共空間已經成為個人特別是大學生群體獲取信息、了解歷史與社會、交友并發表意見、政治參與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互聯網平臺上知識信息的更新迭代極其頻繁,國內外多元價值觀、表達方式、行為模式在多種新媒體平臺上錯綜復雜地交織與碰撞,網絡信息內容也存在著良莠不齊的現象。受到資本逐利性驅使的眾多公眾號、個人過度追求“流量至上”,用娛樂化、庸俗化的內容、聳人聽聞的標題快速生產、傳播,并經常占據各類網絡自媒體的頭版頭條,而對于國家大政方針關注的持續性較短,對紅色基因的關注度較低,傳播較少。甚至有些人公然詆毀英烈,如微博名為“蠟筆小球”的博客公然詆毀烈士,造成了惡劣影響,這不利于新時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歷史觀。
三、“五應協同”全面優化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長效機制
從內生動力、主陣地與實踐活動教育和激勵與保障機制著手,通過“五應協同”助推高校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
(一)應進一步激發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內生動力
這是黨和國家對新時代大學生的殷殷重托。盡管紅色基因最初形成于戰爭年代,現代的生活環境已經巨變,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力棒代代相傳并歷史性地傳到了當代大學生手中,他們理應繼承革命前輩遺志,胸懷家國,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民族復興”作為傳承紅色基因的內生動力和不懈努力的價值追求。為此,當代大學生應積極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與黨團課等各種學習機會,努力學習紅色基因的理論知識,豐富自身紅色文化知識儲備,為傳承紅色基因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也要積極組織、參加學校的紅色基因傳承實踐活動,激發自身的愛國情與報國志。另外,大學生也應根據自身情況,積極收聽紅色故事、觀看影視劇等,以加深自己對紅色基因的理解與認識,在網絡社交平臺上積極參與紅色基因話題討論并主動傳播、傳承紅色基因,增強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錯誤思潮的影響。
(二)應進一步抓好新時代高校課堂教學傳承紅色基因的主陣地
將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和黨團課教育是新時代高校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途徑。“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教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1]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精心設計講學內容、轉化話語表達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將紅色基因用生動鮮活的方式向學生傳授;應通過精選紅色歷史影像資料,讓大學生在課堂上感悟紅色基因的歷史價值,將紅色精神與當今時政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理解紅色基因的時代價值和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提高課堂吸引力與學生參與度;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同時,新時代高校應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擴大“課程思政”的覆蓋面,專業課教師應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科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的育人目標,備課時有意識挖掘紅色基因,講課時注重融入紅色元素,在潤物無聲中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為了進一步增強黨團課程傳承紅色基因的實效性,高校還應優選校內外精干教師,豐富紅色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不斷鞏固、開發紅色基因與紅色資源。
(三)應進一步豐富新時代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實踐活動
紅色基因傳承實踐活動少、形式陳舊是影響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應積極組織、舉辦并鼓勵各種類型的紅色實踐活動。高校可以結合黨和國家重大的節慶日和紀念日舉辦專題教育活動;可以通過舉辦紅色文化專題講座、專家論壇、學術會議等形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紅色基因的時代價值。同時,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學術、娛樂活動,如舉辦紅色經典閱讀、紅色基因大家講、朗誦會、知識競賽、征文比賽,重溫入黨誓詞、體驗艱苦歲月、吃憶苦飯、觀看電影和專題片、進行紅色暑期社會實踐等活動,充分發揮紅色活動的實踐養成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活動結束后,學校相關部門應就活動實際效果開展調研評估,收集活動參與者對活動的評價與反饋,助力后續活動效果的持續增強。
(四)應進一步完善新時代高校傳承紅色基因的制度建設
增強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實效性是一項任重道遠的長期任務,因此應重視制度建設,并且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保證制度落實。在制度建設中,應著重將紅色基因融入課堂教學、日常管理、文化建設與學生實踐活動全過程,并逐漸建立健全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激勵約束機制。激勵約束機制的建立不能脫離實際,而應在廣泛征求師生意見、深入一線調研的基礎上,綜合考慮高校教育目標與現實因素,以民主集中制的形式制定切實可行的激勵約束制度,以期通過理想信念教育、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等多種方式,增強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實際效果。
(五)應進一步營造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的良好社會氛圍
在社會中營造良好的紅色基因傳承氛圍,應合理開發紅色基因物質載體,創新紅色基因傳播渠道,并增強社會公眾的傳承意識。應加快推進紅色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一方面,國家及地方各級旅游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與紅色旅游景區之間應加強聯動,在寒暑假以及小長假開發打造精品紅色旅游路線;另一方面,紅色教育基地也應致力于提高自身開放程度與開放能力,在保護好紅色資源的前提下,鼓勵紅色文物走進課堂,走進社區,提高紅色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加強融媒體矩陣傳播,融入紅色基因傳承的內容,并進行引導與監督,增強公眾的情感認同,并利用如張哲瀚靖國神社前合影等一些典型事件引導網民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與歷史虛無主義做堅決的斗爭,銘記歷史、砥礪前行,為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作者:李玉榮 王玉華 郭昀軒 單位:東北林業大學 理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