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康復學科建設和科技創新的實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我國的殘、傷、病、老人群規模龐大,康復需求日益旺盛。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民生命健康,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不斷推動康復事業發展。本文圍繞康復學科相關政策法規體系、康復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康復大學建設,以及康復科技發展等方面,介紹了康復學科發展的中國實踐。當前,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和疾病譜的變化,應對快速增長的康復需求、提高康復服務可及性逐漸成為全球性議題。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2019年,全球有康復需求的總人數達24。1億(95%UI:23。4~25。0),較1990年增長了63%[1]。2014年世界衛生大會通過決議,頒布《世衛組織2014~2021年全球殘疾行動計劃:增進所有殘疾人的健康》,旨在改善殘疾人的健康、功能和福祉。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康復2030”倡議,圍繞發展康復、實現全民健康覆蓋等問題,呼吁人們關注全球范圍內尚未滿足的巨大康復需求?!吨袊淆g化與健康國家評估報告》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在全人口中的構成比為12。4%(1。68億),預計2040年將增長至28%(4。02億)。2012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中有約80%死于非傳染性疾病,預計203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導致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負擔至少增加40%[2]。全國殘疾人總數,1987年約為5164萬[3],2006年增長至8296萬[4],2010年增長至8502萬[5]。隨著人口老齡化,預計2030年我國殘疾人總人數將增長至1。3624億~1。3674億[6]。由殘疾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以及其他有康復需求人群構成的康復對象,分布于全人群、處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需要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全方位康復。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新時代人民健康福祉,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維護人民健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6年8月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確立了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在康復領域,提出“加強殘疾康復服務”,努力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體現了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政治態度和大國擔當,書寫了新時代康復事業發展的中國答卷。
1康復學科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和指導性意見,為康復人才培養、學科專業建設等方面指明了方向。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調整優化適應健康服務產業發展的醫學教育專業結構,加大康復治療師等健康人才培養培訓力度。2016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若干意見》提出“打造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材料科學、信息系統學、制造科學等多學科人才聚合創新機制”“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設立康復輔助器具方面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措施,對康復輔具、康復工程相關學科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2017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規定,國家加強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專業人才的培養;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職業學校設置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相關專業或者開設相關課程;鼓勵開展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科學研究和應用。2021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提出,建成高起點、高水平、國際化的康復大學,加快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康復人才;加強康復學科建設和科學技術研究,發揮中醫藥在康復中的獨特優勢,推動康復服務高質量發展。2021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8部委聯合印發《加快推進康復醫療工作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強康復醫療人才教育培養”、“逐步推進康復與臨床多學科合作模式”。2021年8月,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等6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殘疾人康復服務實施方案》提出,加強康復人才教育培養,強化康復工作人員崗位培訓,推進殘疾人康復相關職業建設,加強殘疾人康復科技創新,提升殘疾人康復服務專業化水平。202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提出,提升老年醫療和康復護理服務水平;加強殘疾人康復服務,提升康復醫療、康復訓練、輔助器具適配等服務質量。上述政策法規,為包括康復學科建設在內的康復事業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環境。
2康復學科建設和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升
現代康復醫學于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截至2020年,國內開設康復治療學(代碼101005;2012年以前,代碼為100307W)的本科院校共154所。2012年以來,一些與康復治療相關的專業也應運而生,在醫學技術類下開設聽力與言語康復學(代碼101008T)的本科院校10所,在體育類下開設運動康復(代碼040206T)的本科專業院校62所,在教育類下開設教育康復學(代碼040110TK)的院校7所,在生物醫學工程類下開設假肢矯形工程(代碼082602T)的院校6所,在中醫學類下開設中醫康復學(代碼100510TK)的本科院校4所,開設針灸推拿學(代碼100502K)的本科院校55所。這些康復相關專業的設置和人才培養,順應了康復服務多樣化的人才需求。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根據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已有83所院校招收康復醫學與理療學碩士研究生,18所院校招收康復醫學與理療學博士研究生。2011年,“醫學技術”(含呼吸治療學、聽力學、康復治療學等)成為醫學類一級學科。在科學研究方面,近年來,康復醫學創新體系得到了快速發展,在康復評價與干預、康復基礎研究、臨床新技術研發、主動健康和疾病預警、康復設備研發等方面形成了多層次的研究體系[7]。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國家層面設立了多種科技攻關課題和重點研發項目,如器官衰老與器官退行性變化、組織器官再生修復、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智能機器人等重點或重大項目,均包含康復醫學相關研究領域;二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設立康復醫學專業代碼(H20),針對康復機制、康復評定和康復治療相關基礎科學問題進行資助,科研立項逐年增多,資助力度不斷加大;三是康復醫學領域的科研論文發表數量和水平明顯提升,各級獎勵項目和激勵政策日益完善,專利授權數量不斷增加。特別是國家科技部從2018年開始設立“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對康復領域科研資助力度進一步加大,推動了康復醫學研究的發展。
3積極推動高質量高水平康復大學建設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國家高度重視康復學科建設和康復人才培養,先后將康復大學建設列入國家“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開啟了成建制、系統化發展康復高等教育的新局面??祻痛髮W建設是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是發展人民衛生健康事業、完善健康教育和服務體系的重大舉措,也是促進康復領域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夯實康復資源供給側基礎的關鍵之舉,對于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滿足人民群眾全方位全周期健康需求、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康復大學從籌建之初,就將學科專業體系建設作為辦學建校的重中之重,堅持戰略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和前瞻性、創新性、科學性,推動康復學科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在康復學科體系建設方面進行探索。具體來說,就是積極構建以康復科學為核心,醫學、理學、工學為主體,管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協調發展的“大康復”學科專業體系,努力實現醫學康復、工程康復、教育康復、心理康復、社會康復和職業康復等多領域全覆蓋,促進醫學模式由“被動健康”向“主動健康”、由“疾病中心”向“健康中心”轉變。
4搶占康復領域科技發展的制高點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蓬勃發展,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以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腦科學、再生醫學等為代表的生命科學領域孕育新的變革,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趨勢。從人民健康需求來看,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疾病譜的變化,我國殘、傷、病、老等人群規模龐大,康復需求日益旺盛。我國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大約有3億,由此導致的殘疾或功能障礙越來越多。以新冠肺炎為代表的急性傳染性疾病也造成多器官功能損傷、精神心理障礙等后遺癥。從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來看,“防、控、診、療、康”是一個完整的鏈條,“防”“控”涵蓋了包括傳染病和慢性病在內的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研究,“診”“療”涵蓋了各類急性期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康”是以功能障礙為核心的主動健康策略,是人口老齡化時代全周期的健康需求。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要堅持“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而康復學科的發展事關健康中國戰略、事關人民健康福祉,是國家戰略之需、人民健康之需、科技創新之需、產業發展之需,與“四個面向”具有天然的契合度。面向未來,要聚焦前沿領域開展交叉科學研究,組建跨學科、跨領域創新團隊,尤其要高度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強化政策支持,優化體制機制,鼓勵青年人才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研究,勇闖康復科技無人區、搶占康復科技制高點,取得更多從“0”到“1”的原始創新成果,為康復學科發展和科技創新貢獻中國力量。
作者:王忠彥 霍家康 郭欣 董爾丹 單位:康復大學人口健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山東省人口健康公共政策軟科學研究基地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人事處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內科 血管醫學研究所 分子心血管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科研管理 代謝性心血管疾病基礎與臨床研究創新單元 細胞生態海河實驗室 北京大學心血管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