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古詩意境創構研究

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古詩意境創構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古詩意境創構研究

摘要:意境,作為古詩精神傳達的核心要義,具有意象包蘊的文化功能,是古詩藝術的最高審美層次。詩性敘事視角下的“意”“象”互視與VR敘事體驗視角下的意境創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VR敘事體驗視角下的古詩意境通過虛擬物象、場景敘事、環境渲染等空間敘事手段傳達古詩文化精神。研究了基于VR場景敘事視角下的古詩意境的創構途徑與結構特點,并從“沉浸式體驗”“意境創生”和“文化隱喻”等幾個方面闡釋了VR場景敘事對古詩意境表達的提升作用。

關鍵詞:虛擬現實;敘事場景;臨境體驗;意境創構

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在其所作《詩格》中提出詩歌創作的三個境界“物境,情境,意境”是解讀古詩創作的重要參考。“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詩人借意境傳達詩的精神世界,讀者加入主觀解讀完成對詩的鑒賞。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境非獨謂景物也。”含深蘊于“言”內,留余味于“象”外,詩歌以言詞符號傳遞情感,抒而不發,言而不盡,文本間的跳躍與留白賦予讀者情感參與和想象的空間,創造一種耐人尋味又無從描述的深境。虛擬現實VR(VirtualReality)以數字手段對古詩創作中的“意境”進行重構,讀者通過參與虛擬體驗完成對詩歌的解讀與想象,生命本體的虛擬生存得以實現。這與從康德以來,哲學本體論向生命本身——身體——包含生命激情、生存焦慮、意欲靈性的身心的轉向是一致的[1]。技術領域的嘗試并不少見,如2017年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師生完成對李白《夜宿山寺》的虛擬場景構建與意境創生項目,通過對詩歌虛擬場景的構建、歷史環境的復原、詩意想象空間的表現和故事性的推演實現了對古詩意境的可視化表達,見圖1。本文旨在通過對古詩虛擬場景敘事結構和用戶體驗視角的剖析,探索虛擬現實技術構建的VR場景對古詩意境的表達起到的重構和再提升作用。

一、古詩“意境”創構條件

宗白華把中國藝術精神的重要特色之一歸結為“充實”與“空靈”、有限與無限的統一。意境,以高度抽象的形式傳達著古詩的文學思想、創作情懷和體驗感悟,是讀者通過腦海的想象和心靈的感悟,參與到詩人所經歷的世界獲得的綜合體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主、客觀融會抒敘,詩人情感的傳達與讀者精神的參與,由“主觀情致”和“客觀物象”碰撞而產生的虛實相生的結構效應[2],最能代表意境學說的精髓。意境的生成是主觀意識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結果,對于古詩而言,是讀者心靈受到詩中所描繪事物的啟發而產生的心靈感悟,由詩中的意象、故事、情感和張力結構而激發的情感和想象。一般而言,古詩意境的生成依賴于“意”“象”互視、敘述留白和文本的張力結構。“意”“象”互視:“意象”在西方心理學中闡釋為“表象”或“心象”,這與中國傳統意象論較為接近。朱光潛提出“意象”即“景”,是人類“所知覺的事物在心中所印的影子”。古詩的創作就是在處理“意”與“象”的關系,意以象盡,象以言著[3],常以客觀事物表達情感或象征意義。如唐詩中李白常借“月亮”這一意象表達思想之情或高尚的人生追求[4]。再如“山水”作為中國古詩的重要元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天道”和“自然”的象征,山水的變化體現著時間的流轉。賦山水草木以靈性,寄山川風物以思緒,情懷寄托于山水,思想放達于山水,古詩常借自然景物表達思想情懷。敘述留白:描述人物、故事或場景只是詩歌創作的手段,其真實目的往往是詩人心靈和思緒片段的抒敘。詩性視角下的敘事與主觀體悟的接合處形成的空白,恰好是主客觀視角的“刺激點”,形成古詩包羅萬象的不確定性,正是古詩張力結構的巨大魅力所在。張力結構:詩的“張力”[5]解釋為讀者在詩中所能體悟到的全部外延和內涵的有機整體。古詩意境的張力表現為詩歌內容上的有形與無形,以及精神境界上的有限與無限的統一。詩歌高度壓縮的文本語境賦予詩歌不同的理解方式和想象的空間,古詩的張力結構號召讀者在詩歌解讀中加入自我的想象以拓展詩歌外延。

二、詩性視角與體驗視角

蘇珊?朗格曾說:“所有的藝術欣賞都要求超越事物本身、臨駕其上的‘凝神觀照’,充分體現了欣賞者的‘客觀性’。[6]”作為傳統文化藝術形式,詩歌欣賞同樣遵循客觀視角的規律。古詩的閱讀體驗過程只有在不同敘事角色之間轉變時,才能獲得對話的機會。作為高度概括凝練抽象的文字藝術形式,詩歌的敘事視角體現為“意”與“象”的互視,即主觀心靈與客觀世界的相互觀照。虛擬藝術的出現將欣賞者的客觀視角轉換為主觀角度。欣賞者對于虛擬藝術的體驗不再是“欣賞”或“看”,而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過程。VR(虛擬現實)的360°全景交互式(具體來說是4π個球面度)將受眾“包裹”其中,賦予受眾如臨其境的空間感受[7]。與傳統藝術的審美客體不同,VR場景受眾的藝術實踐活動是一種沉浸式的臨場體驗。從“觀者”到“體驗者”,其藝術參與的形式(體驗空間、建構世界、創作故事)發生了本質性的改變,其場景敘事的體驗視角融入無時無刻的體驗活動中。主觀視角能夠帶來較強的同理心,而同理心是人們認識世界和理解他人的一種能力。人對事物的體驗是通過身體來完成的,古希臘智者普羅泰格拉曾說:“人是萬物的尺度”[8]。人以身體的丈量和感官的知覺感受萬物存在的狀態。諾曼將人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與情感體驗劃分為三個層次: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9]。體驗的層次與視角決定了人對客觀事物介入的角度與深度。VR場景以一種沉浸式的臨場體驗將觀者包裹其中,全景互動式的體驗視角使觀者深浸于數字技術構建的虛擬世界。VR古詩的虛擬體驗包含從身體到心靈、從本能層映射到反思層的情感體驗,觀者以浸入其中的體驗視角,身體力行地感受著古詩所處的歷史環境、文化形態和創作時空,實現了從古代到現代,從虛擬到真實的時空重構和情感體驗。

三、體驗視角下的古詩意境創構

古詩意境的傳達通過客物的呈現和主體的綜合體悟來完成。虛擬現實通過技術手段建構的臨場境域(簡稱“場境”)對抽象的古詩意境進行視覺化的呈現與表達,使古詩的意境體驗更加豐富。借助于虛擬現實技術而實現的古詩意境體驗過程,借由感官的體驗抵達精神的超越,體現了人類對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向往[10]。VR“場境”通過場景敘事手段(虛擬物象、場景敘事、環境渲染)實現對古詩“意境”的建構表達與臨境體驗。VR敘事古詩《獨坐敬亭山》通過對環境、建筑、實物、紋理數據的采集和場景構建,

(一)古詩意象與VR“物象”

VR“場境”通過構建虛擬物象對古詩意象進行視覺化呈現。首先是對古詩意象的重現,通過建模、貼圖、動畫和渲染技術精心構造意象物體,見圖3。VR敘事古詩《獨坐敬亭山》通過對曲折蜿蜒的河流山谷、微弱的陽光、星星點點的房屋、波光粼粼的水面等物象的打造,以精確的建模、貼圖手段呈現物體的真實質感,并以光線、環境烘托出富有感染力的藝術氛圍,是對古詩虛擬物象打造的基本要求。VR“場境”物體的真實性能夠使讀者瞬間投入到古詩意象環境中,避免因為虛擬物象不合理的構造而產生懷疑、排斥甚至拒絕的情緒。再回歸到諾曼的體驗層次理論,本能層的視聽觸覺感官對古詩虛擬物象體驗的真實性直接影響了讀者對古詩意境的整體感受。

(二)詩性敘事與VR場景敘事

詩性敘事體現為主客觀視角的“意”“象”觀照。在杭州西湖區小學開展的VR敘事古詩體驗項目中,杜甫的《絕句》跟隨詩句的變化呈現出高低、遠近、上下、左右4種視角的轉換,演繹出不同的場景、圖像和意義。VR敘事古詩《題西林壁》通過轉動VR眼鏡對虛擬廬山場景進行不同角度的觀看,從而實現詩中“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敘事意境。VR敘事古詩《天凈沙?秋思》同樣通過VR眼鏡轉換敘事場景體驗,見圖4。場景敘事視角下的意境創構,以“場景”為敘事單位,在立體時空中鋪陳展開古詩內容,其敘事邏輯表現為以觀眾為中心的視覺體驗邏輯,即主觀視角下的引導性敘事、互動性敘事與想象性敘事的結合。主觀視角使讀者以詩人的立場體會古詩,再現古詩情景,藉此理解和感受詩人當時所處的具體情境和情感。VR敘事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以數字仿真技術、運動捕捉技術、身體傳感技術等將用戶代入場景人物的虛擬體驗,模擬詩中人物的動作、神態、裝扮等。引導性敘事:VR古詩場景敘事以引導的方式展開,通過場景的切換實現空間的流轉、時間的流動。視點移動(前進、后退、環視、仰視、俯視)決定了場景故事鋪陳開展的線路,引導著場景的切換和故事的主線推進。跟隨漫游的方向體驗既定路線的場景,或在場景敘事潛移默化下展開敘事情節。互動性敘事:VR古詩場景敘事以互動的方式展開,讀者通過與系統交互過程中視覺、聽覺、觸覺的反饋影響著故事的進展和場景的變化,讀者的參與使古詩故事更加生動、有趣且充滿不確定性。想象性敘事:詩歌意境審美的雙向結構表現為客觀事物的藝術再現、接受主體精神參與和二者的有機融合,意境審美的實現過程是傳播與接受雙方心靈感悟與審美想象的傳遞。詩人借助客觀事物表達內心情感,讀者借助自身的心靈感悟和審美想象參與體悟。古詩意境的張力結構表現為通過高度抽象概括的文字描述傳達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同樣VR場景敘事空間是在基本敘事基礎上的場景描述與延展,視、聽、觸感官觸發讀者更為廣闊全面的想象空間。

(三)敘事情懷與VR環境渲染

敘事與抒情是古詩最為常用的表達手法。“借景抒情”,或“借物言志”,借助景物或故事傳達詩人的內心世界。“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寒山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古詩中常借山川風物傳達詩人情懷。VR場景通過對古詩環境的渲染烘托出古詩的文化氛圍,使讀者沉浸于厚重的歷史感。VR敘事古詩《楓橋夜泊》以3D環繞聲配合頭部跟蹤技術打造滄桑厚重且隨觀眾視角變化的寺廟鐘聲,并通過壓暗環境光打造夜景烘托靜謐氣氛,對營造古詩的歷史感起到重要作用[12]。天氣與環境同樣對古詩意境起到重要的烘托作用,如VR粒子系統雪景營造的“大寒”天氣對相關古詩起到了實景烘托作用,而根據古詩意境營造的光線對讀者心理產生重要的影響。如白天因為能看見的東西多而帶來讀者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夜晚則讓讀者產生神秘或恐懼的感覺。

(四)敘述留白與VR時空重構

古詩的閱讀行為是一種特定視角的投入,對古詩語義留白具有“補白”的作用,古詩以高度抽象概括的文字描述余留想象空間,或以所見所感之片段引發讀者想象參與,正如陸機在《文賦》中所描繪的意境:“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之一瞬。”其所描述的世界超越了歷史與現實,融有形與無形、有限與無限為一體的暢想時空,供心靈自由交往的精神場域。古詩的藝術魅力正是在詩人創作的基礎上,通過讀者視角的介入產生無限可能、無限延伸的精神空間。虛擬現實通過數字空間的展現,虛擬時間的穿梭而拓展的數字時空,將讀者帶入虛實相生、意味無窮、充滿遐想的古詩意境,讀者以全景體驗的視角介入古詩世界,以全感官信息“補白”的方式置于詩人所處情境,以同理心置換感受詩人的內心世界。古詩以敘述留白余留想象空間,VR場境以虛擬體驗觸發內在情感聯想。

四、基于VR場景敘事的古詩意境特征

(一)虛實的交互相生

中國早在先秦哲學中就有關于虛與實的討論,古詩創作中的虛與實構成其組織結構。意境研究的“虛實相生”,即文本張力結構中的語義空白之“虛”,結合具體可感意象、形象、物象組合[13]之“實”。虛實相生的古詩意境輝映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蘊哲思,VR場景對古詩意境“虛”與“實”的表達首先是文化層面的思考,古詩所處的歷史環境、文化土壤奠定了古詩意境的文學基調,虛擬古詩場境所展現的人文自然環境是一種無形、卻始終能讓人感受到的文化氛圍。通過環境、聲音、細節渲染等烘托著整體的文化氛圍。如在古詩《楓橋夜泊》虛擬場境中,通過鐘聲、風聲、月光等渲染著古詩所在的文化時空環境,奠定了古詩意境的文學基調。其次是技術層面上的虛實穿梭[14],虛擬現實對古詩意境的創構涵蓋了場景圖像的“眼見為實”,交互操作的“身體力行”,在文學符號冥想之外開創了自由活動的生命場域,為真實身體的虛擬生存創造了條件。VR敘事體驗下的古詩意境是以視覺為中心,以心靈體驗為目標的數字化建構,視像之“實”與心像之“虛”的交互相生,身體力行之“實”與情懷感悟之“虛”的交互感染。如何在數字場境實體中展開虛擬文化體驗,展現古詩意境,帶給讀者極度自由和開放的精神旅行,是在古詩場境實體構建中實現虛擬生存的意義所在。

(二)沉浸的文化隱喻

格式塔心理學通過消除距離,達到與藝術作品的共生體驗,VR技術通過跟蹤和穿戴設備將人的真實感官投入到古詩虛擬體驗中。VR作為圖像時代的視覺文化,通過喚起用戶的感知(視覺,聽覺,觸覺和記憶等)來達到虛擬文化與現實文化共生的效果。其文化背后的隱喻,體現為通過感官的外化和心靈的印象潛移默化著人類自身文化的發展。這一點從對虛擬古詩文化的解讀中略見端倪。

(1)對詩意世界的重新認知。人類對于現實世界的認知通過身體和感官知覺的呈現來完成,具有一定的生物局限性。虛擬現實延伸了人的感官,擴展了身體丈量世界的尺度。沉浸于虛擬體驗時,感官的知覺和心理的幻覺交互融合,達到現實世界中難以出現的知覺與幻覺并置的狀態。讀者對基于VR虛擬體驗的古詩意境的體悟來源于他們所受到的感官刺激和心理幻覺共同作用的結果。

(2)對詩人情懷的共情體驗。全方位的感官信息呈現帶來更為強烈的心理置換,讀者借助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體驗的在場交流,并且在交流中突破時空與現實的限宥,盡可能地打破與詩人之間的心理區隔而全面體會詩人的情感世界。

(3)對虛擬文化的共生依賴。從現代視覺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來源于感官信息的刺激和大腦皮層的思維加工活動。古詩VR場境中,讀者在人工知覺的共同作用下,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思維的拓展使他們獲得了超于現實的體驗,將文本構建的古詩世界以“知幻并置,時空重構”的方式加以重新體驗,最終通過思維的加工獲得主體體驗的虛擬視覺意象。但這不是真實的文化,而是在虛擬場景和虛擬設備的輔助下獲得的虛擬文化。技術的便捷與沉浸體驗的快感使人們對虛擬世界的依賴不斷加深,從而導致了視覺認知和理性思維的惰性。這與傳播學理論中的“媒介依存癥”是一脈相承的。

(三)體驗的文化哲思

梅洛?龐蒂曾言:“世界的問題可以從身體的問題開始”。唐力權先生在《蘊繳論》中提到,“體驗”即根身經驗,“意識之靈明覺慧來證驗本身”。西方哲學里強調通過身體力“行”認識世界的理念,與我國傳統哲學思想中以“體”悟“道”的觀點較為接近,都是強調“體驗”的哲學。體驗的親歷性涵蓋身體的置入和思想意識覺悟對自身的反思,包括“親身經歷”和“親心經歷”。具體而言,既有體驗主體在實踐層面上參與客觀世界的行為操作,也有心理層面上參與構建主觀世界的心智操作。“親身經歷”突出了東方哲學中的“行”,緣于對親歷世界的參與改造;而親心經歷突出了西方哲學中的“思”,緣于對親歷世界的理解與想象。“行”與“思”的參與權重取決于體驗對象的特殊性,虛擬現實技術所構建的客觀對象,反映了主體人的內心世界,體現了主觀對象“思”的結果。因此主體參與世界的方式,往往是“思”與“行”共同參與的結果。虛擬古詩的“行”體現為讀者在虛擬現實環境中漫游、瀏覽、飛行等感知交互,虛擬古詩的“思”體現為讀者的心理暢想活動,“行”與“思”的結合共同折射出虛擬環境中讀者的文化體驗。

五、VR場景敘事對古詩意境表達的提升作用

借鑒學者葉嘉瑩“興發感動”[15]體驗層次理論。讀者對詩歌的審美體驗由“官能的觸引”到“情感的觸動”再到“感發之意趣”。有過之而無不及,VR虛擬古詩對讀者“官能的觸引”更為強烈,進而增強了讀者的心理和反思活動,對詩歌意境的傳達起到一定的促進和提升作用。

(1)VR場景敘事以全景視角、全感官信息展現古詩實景世界。增強了讀者的感官刺激和心理刺激,真切感受古詩場景。以場景為單位的虛擬現實空間復現了古詩的敘事情景,通過添加歷史物件、復原歷史人物、演繹歷史故事、再現歷史場景等手段營造古詩的歷史文化氛圍,使讀者更為真切地感受古詩世界。古詩場景與時空的復現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詩歌留白的想象空間,將古詩張力結構一部分以可感的方式呈現,增強了信息密度和感官刺激,使讀者對詩歌的體悟更加全面深入。

(2)VR場景敘事以時空序列重構延展了古詩的敘事時空。以場景為單位的空間組合[16]和以“幀”為單位的時間組合重構了古詩的敘事時空。歷史的復現、時空的穿梭將讀者帶入虛擬古詩敘事空間,體驗視角的轉變、互動行為的介入賦予虛擬古詩敘事時空以情節發展的不確定性,讀者同樣參與重構古詩敘事時空。互動的偶然、技術的流變拓展了讀者的經歷與想象空間。

(3)VR場景敘事以交互設計提升讀者的文化體驗。人腦最好的記憶方式是眼、腦、身體并用,以及全方位感官身體體驗下的環境記憶。交互體驗以場景和輔助設備調用人的多感官通道[17],激發人的心理反應和大腦思維活動,通過激活人的主體意識,增強主體對外界信息的接收和記憶。交互設計豐富了古詩文化體驗的形式,漫游、解說、觸碰、點選等,加之聲音和觸覺的輔助,VR古詩的交互更加立體生動,也更容易帶入情感與想象的參與。古詩的體驗不再是純文本的解讀與冥想,而是在與詩意世界的互動中獲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加強文化體驗。

(4)VR場景敘事的互動體驗增強了讀者的文化反思。讀者與VR古詩場境的互動影響其體驗程度,進而影響其記憶程度。VR古詩場景敘事以互動體驗的方式全方位調動讀者的感官和情緒,增強了讀者的主體意識,加強了讀者對系統交互和文化傳播的思考,體會古詩背后的美學和哲學意義。當體驗結束時,讀者會對古詩場景、情節、人物產生選擇性的記憶,這是由體驗的主觀性決定的。因此,VR古詩體驗是一場精神世界的延伸和暢游,在暢游體驗中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著歷史文化。

六、結語

古詩與虛擬現實作為不同的藝術形式,都是人類藝術追求的實踐活動,并在傳播交流的互動中產生意義。詩性敘事視角下的“意”“象”互視與VR敘事體驗視角下的意境創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古詩以高度概括抽象的文本描述激發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虛擬現實借由全身心的感官體驗抵達自由精神的超越,同樣是人類全面自由發展的精神追求。VR場景通過虛擬物象、場景敘事、環境渲染、時空重構等空間敘事手段建構古詩敘事場景,傳達古詩意境。沉浸式的虛擬體驗實現讀者由感官到心靈的全方位體驗,VR場景敘事結構下的古詩意境體驗表現為主觀視角下的引導性敘事、互動性敘事與想象性敘事的結合。VR敘事體驗下的古詩意境呈現出全新的特點,并對古詩意境的傳達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妍,李穎.從傳統藝術的意境創生到遙在技術的虛擬現實——作為目的性原則的遙在情結在不同媒介形態中的表征[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25(1):91-96.

[2]宗白華.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宗白華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1:23-30.

[3]張一南.李白《擬古十二首》及其意象構建[J].文藝理論研究,2020,41(5):191-199.

[4]LIHongqin.GrasptheElementsofTraditionalCultureandTeachAncientPoetry:TakingtheMoonImageinLiBai'sPoetryasanExample[J].ChineseConstruction,2018(5):70-71.

[5]陳友齡.內在張力散發絕美詩性——丁尼生詩歌《淚水,無端地流》的一種讀法[J].名作欣賞,2021(23):153-154,172.

[6]李恒基,楊遠嬰.外國電影理論文選[M].修訂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7]單小曦,李雪莉.虛擬藝術體驗中的身體及其理論問題——基于VR電影身體實踐的考察[J].文藝理論研究,2020,41(5):66-77.

[8]北京大學哲學系.古希臘羅馬哲學[M].城市:商務印書館,1984:198.

[9](美)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3[M].何笑梅,歐秋杏,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0]王妍,梁國偉.“意境”與“靈境”在傳播交流活動中的表征[J].新聞界,2007(3):31-33.

[11]范揚威.基于虛擬現實(VR)技術的小學古詩教學——以李白詩歌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12]李穎.虛擬古建筑的交互設計與文化體驗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8:103.

[13]顏方明.古詩意境的認知與闡釋機制[J].求索,2012(6):97-98.

[14]王曉鳴,高飛.虛幻空間的真實存在——談虛擬藝術[J].美術觀察,2021(11):74-75.

[15]齊益壽.葉嘉瑩先生的詩教特色[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1(4):60-71.

[16]賈云鵬,王楚寧.VR影像的空間視覺引導設計[J].工業工程設計,2021,3(5):53-59.

[17]於水.人工智能視角下的游戲敘事[J].工業工程設計,2021,3(4):31-35.

作者:李穎 李松林 單位:安徽工程大學 藝術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 數字創新設計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韩在线 | 欧美色图第一页 | 黄色一级a毛片 | 成人午夜精品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 免费中文字幕 | 欧美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综合亚洲 | 欧美日韩国内 | 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欧美91精品久久久久网免费 | 91麻豆网站 | 91在线高清|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亚洲精品免费观看 | 国产资源一区 | 黄色毛片免费观看 | 四虎成人精品免费影院 | 日韩中文字幕第一页 | 成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91 | 国产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专区 |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2022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娇小性色xxxx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电影 | 日本伊人久久 | 福利一区二区 | 国产高清一级在线观看 | 日韩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级特黄全黄毛片 | 在线观看日韩欧美 | 国产va精品免费观看 | 天天曰夜夜曰 | 日韩二区三区 | 91视频国产91久久久 | 欧美日韩精品高清一区二区 | 一卡二卡在线 | 国产99久久 | 毛片福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