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淺析電影文學作品賞析的作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法國巴黎一處咖啡館公開放映了《工廠大門》,世界電影的發展正式拉開帷幕。在電影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隨著社會經濟及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進步,電影作品的創作形式、表現形式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其中電影文學作品作為電影拍攝的基礎和靈魂一直存在于電影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并且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新時期從事電影相關事業的工作人員,正確認識電影作品的意義,以及對不同類型的電影作品進行賞析是提升自身職業素養及對電影藝術賞析能力的有力途徑。為此,該文將對電影文學作品進行賞析的作用進行探討,致力為新時期電影人的進步與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電影文學;作品賞析;
作用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觀眾對電影內容的要求也在不斷地變化,從過去只注重電影的故事性到現今觀眾對電影社會影響力有所要求,足以看出觀眾的素質在不斷提高。同時,電影作品對社會的發展影響力也越來越深遠。無論是將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作品,還是在電影籌備工作中對電影內容的劇本編寫都是電影文學作品創作的體現,因此,對成功的電影作品中文學創作方面的深入賞析是促使電影發展進步的有力措施。影視鑒賞,作為一種大眾藝術,以其生動直觀和逼近生活的真實感而具有廣泛欣賞性。一部優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
1電影文學作品的概念
電影文學作品往往指的是電影劇本,而電影劇本則對電影思想情感及感情基調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電影劇本產生在觀眾對電影內容的故事性及劇情有所要求的基礎上,是電影發展過程中必然且重要的產物。為提高電影的質量,電影文學作品不僅要具備文學特性,還應當具備電影的特性,包括劇情沖突、人物之間的對話和動作,甚至是對電影的時間、空間的發展進行準確的描寫,雖然相較于純粹的文學作品而言,電影文學作品的文字感不強,更多的是將場面及人物進行準確的刻畫,但其對電影的拍攝及導演工作的輔助,甚至是整部影片的感情基調和劇情走向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2中外電影文學作品的賞析
電影作為一個世紀以來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產物,其制作內容及發展歷史對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過程有著記錄的作用。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及不同的歷史時期,電影文學作品的創作對當時的社會及人文等各個方面都有所表現,同時,對人類精神文明的進步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2.1西方電影文學作品的特點
西方電影的發展是世界電影發展史的先鋒代表,其中不僅有人類歷史上首部電影《工廠大門》,同時,默片時代以卓別林為代表的喜劇作品也為電影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事實上,西方文學作品的發展與電影文學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輝煌的法國電影到如今制作精良的好萊塢電影,毋庸置疑的是西方電影的發展對于其他地區電影的發展起到了關鍵的引導作用。以20世紀80年代的法國電影為例,法國電影多重人文色彩,主觀意識較強,對人物角色的剖析更加深入、精準,這也與法國地區民眾的思想觀念不可分割。從莎士比亞到呂克貝松,從名著改編電影作品到編劇與導演結合社會現象及民眾精神文明的寫實,這一系列的發展及變化都是電影發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文豪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為例,其作品文學價值之高眾所周知,因此,四大悲劇也成了世界各國諸多導演編劇改編拍攝的電影腳本。在所有改編拍攝的過程中,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編劇對文學作品的改編方式也不一樣。例如《麥克白》在日本被黑澤明改編為《蜘蛛巢城》,電影劇情仍然以《麥克白》的故事為藍本,但同時也結合了日本當地一些歷史特色及不同的人文文化;同樣的,《李爾王》作為莎士比亞創作的四大悲劇之一,也被日本導演黑澤明改編為電影《亂》,同樣也融入了日本的歷史人文色彩。由此可見,經典的文學作品被改編為電影作品是電影導演及編劇喜聞樂見的一種電影文學作品表達方式,同時,也體現了經濟飛速發展背景下,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文化盛事局面[1]。區別于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劇本,還有一種電影文學作品形式則是以導演為主,導演自編自導甚至自演的電影文學,這種表現形式以法國導演呂克貝松為代表,其作品內容主觀意識極強,將一些社會現實利用隱喻的形式表現在作品中或是將自身的經歷和思想變化利用電影作品表現出來,這類電影文學作品的文學價值并不高,但其通過文字編寫拍攝的電影作品對觀眾的影響較大,同時,與名著改編相比較,這類作品觀眾不易產生先入為主的偏見,對電影作品的內容充滿新鮮感。
2.2中國電影文學作品的特點
中國近年來電影事業飛速發展,制作精良程度及卡司陣容也得到了觀眾的肯定,但在電影文學作品方面的進步仍然處于滯緩的狀態,甚至與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快速發展初期相比有所退步。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電影的發展與進步有目共睹,在當時電影作品匱乏的社會中,卻誕生了許許多多優秀的作品,包括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等一系列文學作品改編的優秀電影。同時期的王朔、嚴歌苓、李碧華等優秀的文學作品創作者,不僅為民眾帶來了優秀的文學作品,甚至還參與了文學作品改編影視作品的工作中,在電影的成就上不亞于文學作品的成就,為當時的百姓提供了與以往大不相同的精神文明盛宴。現今的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卻經常出現不被觀眾“買單”的情況,甚至經常在影評中看到“毀原著”之類的評價。事實上,現今的觀眾與90年代的觀眾相比較對電影作品的要求已經有了非常大的不同,觀眾對電影作品藝術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使得導演和編劇對電影作品的創作困難程度不斷加大,但作為電影人,是否應該反思自身對文學作品的選材及改編方式對原作者及原著讀者做到真正的尊重呢?例如,近年來罵聲不斷的《小時代》系列,作者郭敬明本就是一位褒貶不一的作家,其對自身文學作品進行電影拍攝的做法并沒有錯,可是當被觀眾打上“炫富”的標簽時,導演身份的郭敬明到底是認認真真拍電影還是利用自身的社會輿論熱度“割韭菜”成了其作品被觀眾口誅筆伐的焦點。與此同時,馮小剛導演于2018年上映的電影《芳華》卻成了文學作品改編電影作品的經典。相比較而言,馮小剛導演在制作電影《芳華》的過程中,并沒有選擇豪華的卡司陣容,甚至對整容過的演員都不予考慮,就是為了向觀眾呈現出那個特殊歷史年代民眾的真實生活面貌。這種做法不僅向觀眾對影片的期待呈交了完美的答卷,同時,對原著作者以及原著的閱讀群眾也給予了充分的尊重。中國電影在對社會現實或人文情懷的作品創作中同樣也有著被肯定和被否定的兩極現象。隨著中國近年來的飛速發展,觀眾對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作品期待值極高,評價標準也越來越專業,但就在這一現實過程中,仍然有一些導演的作品不被觀眾買單,到底是導演和編劇甚至演員的專業素養有待提高,還是觀眾的口味越來越刁鉆?事實證明,優秀的電影作品永遠會被民眾肯定。演員王寶強擔任導演的《大鬧天竺》獲得了“中國電影金掃帚獎”,近年來,演員轉型做導演并不在少數,但為何屢屢出現這種被認為是鬧劇的情況?筆者認為,這一現象與“明星效應”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大鬧天竺》作為賀歲檔影片,在創作的過程中,其卡司陣容并不弱,甚至有近年來熱度較高的相聲演員岳云鵬等被觀眾喜愛的影視明星,但作為導演和編劇是否真正了解了賀歲檔電影的特性。從過去成功的賀歲檔電影案例中可以了解到,賀歲檔電影多數以家庭團圓、搞笑幽默的形式在春節期間上映,包括黃百鳴的“家有喜事”系列作品,馮小剛《私人訂制》具有“馮式幽默”的特色作品,這類作品不僅有深厚的觀眾基礎,最重要的是其作品內容對近一年來的社會現象都有所反應。而反觀《大鬧天竺》,一味地為了搞笑而搞笑,沒有對觀眾的需求做到真正的了解和落實,導致作品最終成為失敗的典型案例[2]。
3如何通過賞析提升電影文學作品的質量
3.1電影文學作品創作者角度
作為電影工作者,在面對觀眾對電影內容要求形色各異的情況下,應當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以符合社會發展及引導民眾積極正確的精神思想為創作的基準進行電影文學的創作工作,使自身工作的開展真正貼合社會的需求[3]。同時,促進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在此基礎上,尊重電影藝術,進行電影文學作品的創作之前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以合格、標準的職業態度進行創作工作,對優秀的電影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的學習,準確了解觀眾對作品的需求,致力打造藝術性與社會性兼具的優秀電影作品[4]。
3.2導演角度
導演作為電影作品的靈魂人物,其對電影整體質量,以及對電影文學作品的選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作為導演在進行電影作品創作的過程中,同電影文學作品創作者一樣應當了解觀眾的精神文明需求及對社會中被關注和不被關注的社會現象進行具有藝術屬性的展示,使觀眾通過電影作品真正能夠提升自身的精神文明素養[5]。
3.3其他文學樣式和影視文學的差異
影視文學大部分都是以視覺為原則的而不是以想象為原則的,其中在轉喻模式方面的運用比隱喻模式更多一點。(1)在情節的布置上影視文學有著比較多的自由性和靈活性。影視文學在揭示人物內心這方面受電影畫面的影響,不能自己編制。(2)與戲劇劇本相比,戲劇劇本的時空相對集中。影視文學則具有比較自由的時空;戲劇更注重于聽覺的效果,而影視文學更注重于視覺的效果。
3.4影視文學特性中的動作性
(1)影視藝術的本質屬性之一就是動作性。動作性的根本要素就是影視藝術和其他藝術相比,不但擁有繪畫、雕塑、照相等很多靜態造型藝術,而且擁有更多的動態造型藝術。(2)動作性就是在影視作品中通過人物性格特征和心理狀態揭示出來的。戲劇的動作性主要是演員表演中的臺詞及包括的動作,影視劇本的動作就是比較直觀的動作表演。(3)動作性的根本動力就是影視作品中構造的有沖突的、推進的劇情。在影視文學特別是在電視劇中,動作和情節吸引觀眾的原因就是有一個比較有懸念的、高潮起伏的故事情節,如瓊瑤劇的情節模式。組成動作相對立的方面就是主題中有著不同的性質,即動作和沖突。沖突包含人和自然的沖突、人和人的沖突、人和自己的沖突。如警匪片的二元對立,《七宗罪》。
3.5人物形象
(1)“人”這個核心要是不在“人物”的重要性中,導致情節、沖突、視點等這些因素就沒有了作用。從事實中來看,很多年前的作品,有些劇情可能是忘記了,但是人物的形象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很深。(2)具有概括性的影視文學形象。影視文學劇本概括的就是現實的生活,通常指的是一個有限的生活方面,并從這種生活方面發現和提煉一些有用的東西。概括方式是影視文學劇本常用的方式,實現的方法就是通過人物之間關系的構成。如《霸王別姬》。(3)典型的形象———對于類型人物和圓形人物進行探究。內涵較為豐富的即為圓形人物,但是大眾文化藝術的影視品,大多數人們都比較喜歡類型化的“扁平”人物。
3.6情節沖突
(1)“情節”不是我們所說的有關敘事事件的“故事”情節,而是非常重視因果關系。在同一個故事中有不同的作品和不同的情節。例如,在國王死后沒過多久王后也死了(故事是這樣的)。國王先死了,沒過多久王后非常傷心,悲痛欲絕(情節又是一個)。國王死的原因沒有誰能知道,原來事情是這樣的,王后死的原因是國王去世了(情節)。(2)情節點和情節線。情節點:是情節發展的基礎,在原來的基礎上就是一個非常具體的一個事件。在時間上是一個發展的有力支撐點和在情節的轉變點也是一個轉折點,如《藍色生死戀》。情節線:就是情節發展的一個主要的線索,是情節點一個一個連接起來的。簡單情節線和復雜情節線都是情節點線的復雜程度,(如《粉紅女郎》的四條情節線。
3.7影視文學的情節特點
(1)一個很有懸念的節點,正好與之呼應的巧合。(2)比較新奇的興趣,比較生動曲折的節點,步步使人著迷。
3.8影視批判的標準
(1)以社會為標準的影視創作者和批判者都是最廣大群眾的形象代言人。社會和藝術比較好,藝術環境比較融洽。(2)影視藝術語言。藝術方式就是藝術標準,品評和價值判斷的是對于具體的相應作品和創作現象,評價的優劣好壞就是以審美作為重要的標準尺度。(3)商業標準對影視藝術的商業規律不是怎么贊同。主要影響著影視業的發展。不怎么健全的市場機制和商業意識,制約著我國影視業的發展。娛樂性是影視作品的商業標準內涵之一。吸引觀眾的主要手段就是娛樂性,快感的視聽功能對個人身心起著愉悅的作用。把市場理論研究作為最重要的基礎,從實證研究開始出發,用量化的指標對觀眾的審美高度、年齡等進行評判和對于創作接受者有什么的影響;從宣傳發行體制、成本核算、集約化經營等角度研究電影藝術理論會適應什么類型的人們;從票房、環境、檔期、票價,以及媒體沖擊等幾個方面研究市場構成的要素等[6]。電影理論的現實針對性的加強,才有可能真正體現其價值,重新確立理論的指導意義。
4結語
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產物的電影,其對民眾的精神素養及社會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電影文學作品的創作在此過程中對電影的內容及感情基調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們要用心去看電影,更具體地說就是欣賞電影。在看懂了情節的前提下跟著音樂的節奏再去了解每個人物的心理,會有不一樣地感受。評價這部電影的好壞就是比較走心地去看電影,我們要用自己的身心去體會電影中的人物,通過人物來反映出一些社會現實,或者是熟悉的影子。有時候可能是自己以前的夢想,有時候可能是自己和其中某個人物有著相同的生活經歷。接著自己的感情就一觸即發了。這就是看電影的最好目的,給我們麻木的生活帶來一些波瀾、感動、鼓舞、安慰。讓我們會記住一些事,而忘記一些人,然后信心滿滿地繼續生活。為使電影作品發揮其積極的社會作用,對其賞析并進行客觀的評價是促進其發展及提升其質量的關鍵舉措,由此可見,電影文學作品的賞析對于電影質量及電影事業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膺欣.淺析文學劇本和由其改編的電影兩者之間的區別———以《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為例[J].傳播力研究,2020,4(21):41-42.
[2]漆心妮.淺談中西電影文學中的美學思想及其表現[J].明日風尚,2020(13):141-142.
[3]蔣雨桐.陳凱歌電影東方美學的構建與接受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0.
[4]田耿輝.從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影視重構看兩者的區別與發展[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211(11):68-72.
[5]周亦琪.李安:西方電影中的東方神韻[J].新聞研究導刊,2016,91(7):170-171.
[6]周旭.從主體遷變到話語重塑———中國電影批評話語的“同時代性”思考[J].藝術百家,2020,177(6):138-144.
作者:馬向陽 單位:莊浪縣韓店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