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服務供給融合的動力機制研究

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服務供給融合的動力機制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服務供給融合的動力機制研究

摘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實現離不開農村地區交通、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人居環境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即鄉村振興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存在天然的聯系,因此兩者之間的有效融合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鄉村振興內涵和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作用的基礎上,研究鄉村振興發展目標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融合的動力機制,即從提高鄉村振興人員素質帶動鄉村發展、形成便利的互聯互通推動鄉村發展、提供良好的鄉村治理條件引導鄉村治理三方面開展,最后就鄉村振興和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融合的動力機制更有效發揮作用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融合;動力機制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問題,特別是以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為重點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系列補短板政策的實施,使廣大農村地區得到了全面發展和根本性的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在“十四五”時期開始全面實施,意味著農村地區從全面小康向現代化征程的全面推進。實際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與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一系列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是一脈相承的,也就是說,鄉村振興的全面發展與農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有著天然且緊密的聯系,只有做好鄉村振興各項政策的實施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有效融合,一系列鄉村振興的政策措施才會產生應有的效能。

一、文獻綜述

長久以來,因城鄉二元制度安排或發展方式,我國農村地區與城鎮的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直到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統籌城鄉發展,中國的“三農”事業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并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與城鎮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這一系列推動“三農”事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和政策安排不難看出,“公共服務”或者是“基本公共服務”是鄉村振興提出之前最重要的關鍵詞,即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成為推動農村發展的一系列制度、政策安排的重要目標,也可以認為鄉村振興提出之前,中國“三農”事業的發展更多是通過提高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和供給質量,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來實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對中國“三農”事業發展規劃、政策布局的大提升,也是著眼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中對“三農”事業“管全面”“管長遠”的重大部署,實際上也是將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進一步向農村延伸覆蓋,以促進農村、農業、農民的全面升級、進步和發展,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可見,鄉村振興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有著天然的、千絲萬縷的關系,那么,鄉村振興與公共服務的關系如何,相互的作用機制又怎樣?學者們就這一問題做了多方面討論。首先,在公共服務的供給與鄉村振興的關系方面,普遍認為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鄉村公共服務是否完善是檢驗鄉村振興的重要標準,同時,毫無疑問,交通基礎設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教育和醫療等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對鄉村振興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次,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鄉村振興融合的動力機制方面,從內生經濟增長機制、經濟結構調整等視角來看,無形資本投入、創新激勵對鄉村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也為人力資本視角提升鄉村內生動力提供了理論基礎。也有文獻從縮小城鄉差距、減貧效應視角研究交通基礎設施在促進資源要素流動和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最終促進鄉村振興。最后,大量文獻從制度效率的視角進行研究,認為鄉村的制度體系和政府管理效率是鄉村發展的基礎,制度對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具有正向作用;崔凌瑜和祝志勇;也有文獻對同一制度框架下的政府管理效率差異進行研究,管理效率的差異會明顯影響制度實施效果和農民對政府能力的主觀評價。由此,鄉村振興的相關制度和政府管理服務水平對于鄉村振興的推進既是動力又是關鍵影響因素。有關鄉村振興和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研究,除了研究兩者的關系外,更多集中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如何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即使在推動方面的研究也是偏向分領域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推動鄉村振興某方面的發展,鮮有鄉村振興和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融合以及推動融合的系統研究。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剖析鄉村振興內涵及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作用的基礎上,就鄉村振興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融合從內生動力、外生動力、制度環境三個方面進行系統性分析,也試圖在當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節點,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提供有益參考。

二、鄉村振興內涵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作用雖然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三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城鄉發展差距仍然存在,特別是當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農村地區的表現尤為突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相輔相成,兩者之間有效融合,在前期以改善農村地區公共服務為主的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城鄉統籌發展取得良好效果的情況下,一系列關于產業、生態、鄉風、治理、生活等方面的政策落地實施,全面推動鄉村升級發展,有利于解決農村地區當下的主要矛盾,也將農村建設成為與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鄉村振興內涵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提出恰逢其時,必將全面統籌推進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鄉村振興的重點是產業興旺。鄉村振興最終的目的是通過推動鄉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增強鄉村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產業興旺是實現這些目標的根本前提,只有農村產業的興旺,才能給農民創造更多的崗位和就業機會,拓展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而且,農村的產業振興不能只是簡單的農業產業鏈前端的初級農產品加工,要結合農村在國家發展方略中的定位,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和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新型經營主體、健全有機銜接分散的小農戶和現代農業之間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農業生產、經營、流通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農業提質增效的同時充分激發農業農村農民的競爭力、創新活力,為農民長期穩定的致富增收提供農業產業支撐。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生態宜居。生態是農村最大的優勢,生態宜居通過村容村貌整治,村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完善,以保護自然、順應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糾正單純以人工生態系統替代自然生態系統的錯誤做法等,保存鄉土氣息、保存鄉村風貌、保護鄉村生態系統、治理鄉村環境污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鄉村人居環境綠起來、美起來。生態宜居實際上是優化鄉村人居環境的同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治理,讓鄉村充分發揮生態食品、生態涵養等產業優勢,在鄉村生態產業發展的同時美化鄉村生態環境,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統一。鄉村振興的保障是鄉風文明。鄉村振興不僅是農村物質文明的振興,也是農村精神文明的振興,而鄉風文明就是重要推動力量。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通過良好鄉風建設,改變落后思想觀念,幫助農民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等素養水平,提高農民素質,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同時,通過良好鄉風建設,重塑村規民約,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在不斷提高農民主人翁意識的前提下促進農民參與農村社區公共事務,夯實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另外,通過良好鄉風建設,引導農民追求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滿足農民不斷提高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充分滿足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以鄉風文明賦能鄉村振興,實現鄉風文明與現代文明在廣大農村地區的結合,讓農民“過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鄉村振興的基礎是治理有效。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離不開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是基層鄉村治理有效。鄉村基層黨組織是基層治理的前沿陣地,治理有效要求在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同時,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充分調動鄉村群眾投入鄉村治理,做到自治、法治、德治緊密結合,弘揚社會正氣、懲治違法行為,建設平安鄉村。實際上,治理有效就是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有效協調農戶利益與集體利益、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建設安定有序、安居樂業、共建共享的和諧鄉村。鄉村振興的根本是生活富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現實中城鄉居民享有改革開放的成果有差距,即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當下,城鄉居民的生活富裕程度依然存在差距。鄉村振興中的“生活富裕”要求,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本著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原則,進一步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讓農民獲得持續穩定的收入,經濟寬裕,生活便捷,增進農民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二)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作用

為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統籌發展,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水平和供給質量得到巨大改善,全面推動了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當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在充分保障了農民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文體服務保障等基本民生需求的前提下,將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實現。第一,從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來看,主要保障農民最基本的權利,關乎農民體面健康的生活,獲得安全感。醫療衛生服務為農民的身體健康提供保障,保證其順利地進行生產活動,良好的醫療衛生服務是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基本條件。教育包括兩方面:一方面良好的基礎教育可以起到帶動家庭、農村社區形成重視教育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良好的能力教育可以提升鄉村人力資本,濃厚的教育氛圍和高素質的勞動力將有力推動鄉村產業興旺和鄉風文明,進一步帶動鄉村有效治理和生活富裕。另外包括就業在內的社會保障的改善,進一步筑牢農村居民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安全屏障,有利于推動和諧鄉村的建設。第二,從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來看,一部分保障農業產業發展,一部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還有的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生活品質。道路交通、農田水利設施、農業機械等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對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建立大有裨益;通信、電網、沼氣、危房改造等生活性基礎設施的改進在改變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大幅度地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農業產業園區、休閑旅游園區、農村康養基地等農業產業平臺的創建,在促進農業產業升級發展的同時,可以滿足農民對休閑生活的需要,農村居民安居樂業的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第三,相關改造農村宜居環境的公共服務,在有效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同時增加農民生活的幸福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廁所革命和綠地建設等相關公共服務的供給,改變著過去“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自然進化方式,盡可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推動農村現代化生活的同時進行有規劃的改造,再加上傳統村落保護和特色村寨開發等措施,依托鄉村生態食品和天然旅游資源,打造一批批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生態宜居鄉村,生態宜居的同時帶動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第四,新時代基層黨組織建設、基層管理體制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等制度性公共服務,將提升基層政府的治理能力,真正推動治理有效。通過不斷強化黨建引領,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加強村莊規劃管理;通過建設基層政府服務平臺和農村綜合服務站、農村文化長廊等,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發揮鄉村振興一系列政策實施效能,宣傳鄉風、家風、民風等優良傳統以及普及村規民約。最終,在鄉村治理有效的情況下,進一步助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等目標的實現。

三、鄉村振興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融合的動力機制

鄉村振興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有著天然的聯系,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改善,可以從不同角度推動鄉村振興,實際上也可以認為是兩者的融合。其融合的推動主要通過三條路徑來實現:一是內生動力———教育、勞動力培訓、公共文化設施、民風民俗傳承等的供給提高了鄉村振興人員素質,帶動鄉村發展;二是外生動力———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等基礎設施的供給形成便利的互聯互通,推動鄉村發展;三是制度環境———公共安全、黨的基層組織、社會保障等的提供營造了良好的鄉村治理條件,賦能鄉村治理。

(一)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在提高人員素質的內生動力方面,主要通過鄉村地區教育、勞動力培訓、公共文化設施、民風民俗傳承等公共服務的供給和完善,提高鄉村振興從業人員的生產效率、鄉村長居人員的文明素養,推動鄉村產業發展、鄉風文明改善等,帶動鄉村發展。教育是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源泉,中國農村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的全面升級發展,農村地區勞動力的效率提高、農村農民的文化素養提升、農村文明文化的宣揚等,都離不開教育的推動。全方位的教育推動主要體現為:鄉村基礎教育作為最基礎教育,辦學條件的改善、鄉村教師隊伍的強化等,特別是教育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為推動鄉村教育發展提供支撐;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特別是基于農業產業、生態保護、文明傳承、基層治理需求的涉農專業或專項教育,高校定點幫扶機制等的實施,形成了鄉村振興的人才智力支撐,全方位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勞動力培訓是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深化,也是提升鄉村振興從業人員就業水平的又一重要手段,尤其在促進“產業興旺”上的作用突出。鄉村振興是農村地區產業發展方式、居民宜居環境、鄉風文明、鄉村治理、生活方式和水平的全面升級,是建設與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這就對創新創業人才、管理性人才、溝通服務型人才、項目運營人才等高素質勞動力人才產生豐富的需求,要提供與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相匹配的人才隊伍,對現有鄉村振興從業人員的就業培訓尤為必要。一是根據鄉村振興發展需求,通過專門針對鄉村振興的勞動力進行培訓、評估、督導,有效引導鄉村振興勞動力產出水平;二是通過對現有鄉村振興從業人員的培訓,提升其從業技能、增強從業人員貢獻,促進鄉村振興。公共文化設施投入是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延伸作用的發揮,對于促進鄉規民俗宣傳、傳統文化傳承,激發鄉村文化活力,推動鄉風文明、生活服務至關重要。一是展示欄、宣傳展板等農村宣傳設施的完善,不僅可以在鄉村地區深化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先進模范事跡、國家方針政策等,還可以進行鄉規民俗、鄉賢鄉風等示范事例宣傳;二是鄉村公共文化中心、鄉村閱覽室等利于村民交流設施的供給,可以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促進鄉村文化思想碰撞,利于村民身心健康,增進鄉村鄰里關系,促進鄉風文明建設。民風民俗的傳承發揚是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再挖掘,是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弘揚,也是鄉村振興中生態宜居、生活富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的優勢,追求發展意味著對農村資源一定程度的開放,但鄉村振興推動農村發展要求以保護自然、順應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去開放,尤其要注重保留鄉土氣息、保存鄉村風貌、保護鄉村生態系統等,這也是千百年來農村地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生產生活習慣遺留下來的成果,通過對這些良好民風民俗的傳承來保護鄉村生態環境。

(二)外生動力

鄉村振興通過生活方面的交通、生產方面的農田水利等基本基礎設施改進,通信、網絡方面的新型基礎設施提供和改進來形成農村地區人力、資本、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與農村農業產品的便利流通,有效銜接城市市場,最終為生產要素和商品流通提供互聯互通的便利條件,推動鄉村發展。生產性基礎設施的改進是鄉村振興外生動力的根本,尤其在產業興旺目標的實現上作用顯著。生產性基礎設施主要是農田水利設施、農業特色產業生產設施等,這些設施的供給和改進,使得廣大農村的生產性基礎設施普遍呈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等特征,可以使重點發展農業的地區極大節約農業投入的成本,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地區盡快實現生產、經營、流通一體化的現代農業體系。總之,生產性基礎設施的供給完善可以促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構建、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與第二和第三產業的融合等,筑牢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基礎。生活性基礎設施改進是鄉村振興外生動力的催化劑,對打通鄉村與外界各種要素和商品的流通、改善鄉村的宜居環境至關重要。生活性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改善、農村廁所改造、污水垃圾處理、亮化綠化工程等。道路交通設施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與國省干道的連接道路的改進,有利于融入當前快速便捷的高鐵、高速公路、鐵路網絡,節約鄉村要素、商品與外界連接的時間成本、運輸成本等;二是鄉村道路的改進,有規劃的且標準化的通村、通組、通戶道路改進,充分促進了鄉村最小單元———農戶更好地融入市場的商品和生產要素流通環節,幫助農戶增收致富。同時,有規劃地實施農村廁所改造、污水垃圾處理、亮化綠化工程等,通過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農民的生活條件,實現在保護農村優良生態基礎上的現代化,真正實現生態宜居。通信、網絡等軟件基礎設施是鄉村振興外生動力的新賦能,推動以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數字鄉村建設,推動農業產業的智慧化經營、精準實施基層治理、鄉村文化宣傳的提檔升級等,直接促進產業興旺、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等。加強以數字技術應用為主的農業產業改造升級,利用衛星采集數據、操控無人機和傳感器等,精確控制農作物土壤養分、生長環境、施肥灌溉等,形成智慧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同樣,鄉村治理應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通信、網絡條件的改進,為基層治理依靠數據進行精準決策提供了保障,推動鄉村有效治理。在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鄉村旅游資源的宣傳等方面,依托有力的通信、網絡條件,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可以像在城市中一樣充分應用,這對于農村旅游產業發展、鄉風文明塑造作用顯著。

(三)制度環境

鄉村振興通過營造文明鄉村建設為主的安全環境、強化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解決后顧之憂的社會保障制度等供給,推動建設文明、和諧、宜居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文明鄉村建設為主的安全環境是鄉村振興良好制度環境的最好體現,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提出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并且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一系列培育措施,有助于推動鄉風文明建設。一是在農村地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同時,大力倡導孝親敬老、與人為善、鄰里和諧、誠實質樸等鄉村傳統美德,以提高鄉村文明程度;二是通過加強鄉村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宣傳,立足鄉村文明,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豐富表現形式,創造性地發展鄉村文明。兩者相互作用,營造出鄉村全面發展的文明環境。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鄉村振興良好制度環境的最強動力,鄉村振興的“領頭雁”“推進器”“主心骨”“壓艙石”就是千千萬萬的農村基層黨組織,通過鄉村組織振興,全面推動鄉村振興。鄉村振興集鄉村的產業、文化、人才、生態、治理等一系列因素,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同時涉及各個群體的利益,如農戶與農村集體之間的利益沖突等,各種因素之間的協同、利益沖突的調和,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組織來實施。在此情況下,千千萬萬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基層黨組織就是最好的實施主體,努力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鄉村振興良好制度環境的兜底保障。鄉村振興是中國脫貧攻堅的延伸,從點到面,從局部到全局,在此過程中,社會保障制度依然發揮著“安全網”的作用。雖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國城鄉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但農村地區全面鄉村振興推進過程中,因為受歷史、資源稟賦差異、個體能力差異、不確定性因素等的影響,在追求富裕生活的過程中,依然會有少數的脆弱性群體、低收入群體陷入相對貧困的窘境,形成鄉村振興全面發展的短板,在此情況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為這些群體提供兜底性的生計保障,解決后顧之憂,較為體面地享受鄉村振興全面發展的成果。基于上述分析,不同領域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實際上分別以“內生動力”帶動鄉村發展、“外生動力”推動鄉村發展、“制度環境”賦能鄉村治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最終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

四、推動鄉村振興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融合動力機制有效發揮

為推動鄉村振興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融合的內生動力、外生動力、制度環境更好發揮作用,在鄉村振興戰略開啟全面實施的當下,精準靶向性地進行制度性安排、合理性措施實施,將鄉村真正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一)以人才隊伍建設為引擎

激發鄉村振興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融合的內生動力從內生動力機制分析可以看出,鄉村地區教育、勞動力培訓、公共文化設施、民風民俗傳承等公共服務供給與鄉村振興的更好融合,其根本在于各類鄉村振興人才。由此,根據鄉村振興各項發展目標,探索形成一整套針對培養或培訓鄉村振興急需人才的人力資源提升體系,培養或培訓基于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需要的職業技術人才、農村創新創業需要的創新型人才、鄉村文化宣傳和文明傳承需要的文化人才等,由此提升鄉村振興從業人員的生產效率、鄉村長居人員的文明素養,推動鄉村產業發展、鄉風文明改善等,帶動鄉村發展。

(二)以促進互聯互通為目標

促進鄉村振興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融合的外生動力從外生動力機制分析可以看出,鄉村地區生活、生產性基本基礎設施和通信、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與鄉村振興的融合,其根本在于促進要素、商品、信息等的流動。由此,在基本基礎設施方面:一是基于縣域層面甚至市級層面統籌規劃,依托當前較為完善的高速公路、鐵路網,合理布局商品、生產要素中轉網點,不僅縮短了與高鐵站、高速公路收費站的距離,而且方便周邊農村商品和要素的聚集;二是對適合規模化經營的農田水利設施進行改進,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智能化農機具進行改造等。在新型基礎設施方面:一是加強與城市商品和要素市場聯動的鄉村信息服務能力建設;二是加強推動農業新技術、新成果轉化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智慧農業建設。以推動兩類基礎設施的改進,來有效銜接城市市場,促進農村地區生產要素和農業產品的便利流通,最終通過提供互聯互通的便利條件推動鄉村發展。

(三)以治理有效為目的

提供鄉村振興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融合的制度環境從制度環境機制分析可以看出,鄉村地區文明的安全環境、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社會保障制度等供給,目的在于鄉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一是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思想道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大力倡導孝親敬老、與人為善、鄰里和諧、誠實質樸等傳統美德,同時與時俱進地推動新鄉賢文化,推動農村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二是進一步強化基層黨組織作用,堅持黨建引領,充分保障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堅持黨員帶頭,帶領群眾以高漲的熱情投身鄉村事業。三是進一步夯實社會保障制度在鄉村振興中的“安全網”作用:一方面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范圍,盡量做到應保盡保;另一方面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充分提升脆弱性群體、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水平。最終為鄉村振興提供良好的鄉村治理制度環境,推動建設文明、和諧、宜居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考文獻

[1]崔凌瑜,祝志勇.新經濟形勢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融資約束與投資效率:基于制度環境視角[J].工程管理科技前沿,2022,41(2):70-76.

[2]韓峰,陽立高.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如何影響制造業結構升級?一個集聚經濟與熊彼特內生增長理論的綜合框架[J].管理世界,2020,36(2):72-94+219.

[3]李玉山,陸遠權,王麗納,盧敏.制度環境情境下規制俘獲對環境效率的影響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14.

[4]李裕瑞,曹麗哲,王鵬艷,常貴蔣.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鄉村振興[J].自然資源學報,2022,37(1):96-109.

[5]梁任敏,巴曙松.交通通達性、資源配置與城鄉消費水平差距[J].財經科學,2022(3):68-81.

[6]林萬龍,劉竹君.變“懸崖效應”為“緩坡效應”?———2020年后醫療保障扶貧政策的調整探討[J].中國農村經濟,2021(4):53-68.

[7]呂德文.鄉村治理空間再造及其有效性———基于W鎮鄉村治理實踐的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8(5):96-110.

[8]馬艷,嚴金強,李韻.馬克思內生增長理論的界定及其微觀機制[J].經濟學動態,2017(9):34-43.

[9]戎乘陽.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研究[J].經濟問題,2022(1):101-106.

[10]孫天堯,韓淼,王雅靜.超級樞紐城市戰略構想[J].規劃師,2022,38(3):146-153.

[11]同小歌,冉茂盛,楊琰軍.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晉升激勵的視角[J].金融論壇,2022,27(3):73-80.

[12]吳嘉賢,劉修巖.高鐵開通與中國農村減貧———來自遙感數據的證據[J].世界經濟文匯,2022(1):1-17.

[13]謝婷婷,王勇.環境質量與中國城市發展沉浮:人力資本視角的解釋[J].世界經濟,2022,45(1):133-157.

[14]徐雪,王永瑜.中國省域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與經濟增長質量耦合協調發展及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21(10):13-26.

[15]薛飛,周民良.用能權交易制度能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2,32(1):54-66.

[16]葉興慶.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戰略論綱[J].改革,2018(1):65-73.

[17]尹成遠,仲偉東.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效率省域差異及其影響因素[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21,41(8):51-63.

[18]趙燕菁,宋濤.地權分置、資本下鄉與鄉村振興———基于公共服務的視角[J].社會科學戰線,2022(1):41-50+281-282.

[19]朱艷麗.東北老工業基地可持續發展研究———基于內生經濟增長理論[J].人口學刊,2016,38(6):46-53.

作者:和立道 黃璐 劉曉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拍拍拍成人免费高清视频 | 亚洲一二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性xxxxxx性 | 伊人久久精品久久亚洲一区 | 在线欧美v日韩v国产精品v | 国产精品第一 | 色综合欧美综合天天综合 |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 91中文 | 国产高清精品一级毛片 |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 | 自拍偷拍亚洲视频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 |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 | 毛片激情永久免费 | 99热成人精品国产免国语的 | 色视频久久 | 国产高清美女一级a毛片久久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小说 |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aa护士 | 欧美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 二区三区免费毛片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少久久 | 日韩精品1区 | 国产va免费精品 |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 尤物视频黄 | 伊人一级| 明星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 丝袜影音先锋 | 欧美极品尤物在线播放一级 |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播放 | 九九操视频 | 老色99久久九九精品尤物 | 欧美激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