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在非農學專業開設的改革與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新農科背景下如何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涉農人才,如何提升學生的科研素養,如何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如何為鄉村振興計劃提供人才,已成為高等農業院校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農學概論”課程在農業院校的非農學專業開設,旨在普及相關農業知識,并將所學專業與農業有效結合。對課程內容體系、教師團隊、課程考核體系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與探索,通過改革提高了教師授課質量,補充拓展了相關教學內容,豐富了教學手段,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學生反饋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關鍵詞:農學概論;非農專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農學概論”是一門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面介紹農業和農事活動的課程,從農業發展史、作物起源與分類、作物生長發育與產量品質形成、作物生長與生態環境關系、作物生產現代化、作物生長安全化、農業與人類社會的經濟關系等方面介紹作物生產與農業。20世紀80年代,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率先開設“農學概論”課程,至今中國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吉林大學、石河子大學等農業院校均開設該門課程。根據課程開設專業和教學目的的不同,課程分為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限選課程,有些則設為通識選修課程。課程面向專業主要有農業經濟管理、農村區域發展、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農業經濟管理、園藝、植物保護等,因不同專業側重知識體系不同,授課重點難點不同,學生吸收掌握情況不同,故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同,經過歸納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對知識理解浮于概念上的死記硬背,缺乏理解,背過考過之后忘記了大部分內容,對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沒有立體深入形象化的理解,只有陌生的概念;其次,課程內容重復枯燥,缺乏新意,沒有與時俱進,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涉足少,很少帶給學生最新的國內外研究動態;再次,教學方法手段單一,缺乏生動性和創新性,傳統的板書已經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科技進步,難以完成抽象概念的具體化和生動化講解,無法實現對教學內容深層次、多樣性的教學。現階段東北農業大學“農學概論”課程開設主要針對涉農的非農學專業,如何讓這些學生更好地了解掌握相關農業知識,如何系統地、有效地、生動地把相關知識傳授給學生,這一直是課程不斷進行改革探索與實踐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對東北農業大學“農學概論”課程改革進行了總結,探索出一系列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興趣的措施,以期順應新時代農業教育的創新發展趨勢,為鄉村振興培養卓越農林人才。
一、“農學概論”課程特點及內容完善
(一)農學概論的課程內容及特點
農學概論這門課程。主要為植物保護、園藝、農業機械化和農田水利的本科生講授,涉及學生多,專業廣,專業之間差異大。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實踐性、系統性,課程內容涉及植物學、植物營養學、土壤學、植物生理生化、作物栽培學和耕作學等學科領域,課程內容繁復,輻射面廣,章節之間缺乏關聯。課程內容實踐性強,聯系生產實際比較緊密,而對于現今很多城市或農村里長大的學生而言,從事農業生產經歷經驗很少,對課堂上講授的很多知識缺乏具體、形象和直觀認知;課程主要針對非農學專業,上課學生專業基礎知識比較薄弱,缺乏一些專業基礎知識的鋪墊,導致對一些概念、定義和生產環節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學習該課程是為了把農學相關知識與所學專業知識緊密結合,讓專業知識與農業知識交叉融合達到最優效果,例如課程所學知識與農業機械化、農業生態等相融合,使農業機械更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中,用農業生態保護指導農業生產,減少環境污染同時生產綠色、生態、有機農產品,這樣才能使學科之間融會貫通,非農學專業學生通過學習該課程,加強對自身專業知識的了解,增強學生對自身專業課程的學習、掌握和運用。
(二)農學概論課程內容完善
在廣泛聽取并征求了開設“農學概論”課程專業所在學院相關領導、專業負責人和學生的意見的基礎上。同時與其他兄弟院校進行相關課程的交流調研,按照教學目標要求,對課程內容進行改革與完善。根據不同非農學專業的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按照不同專業的學時學分,貫徹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實踐教學為補充,同時結合科研試驗田現場觀摩、田間診斷、校外實踐基地考察等田間教學實踐環節,拓展授課內容廣度,加強授課內容深度,變抽象為生動。在授課內容上,除了作物、生產技術和種植方式等常規內容外,對農業現代化和一些國際研究前沿動態也給予了適當增加,例如智慧農業相關知識、虛擬仿真技術、分子生物信息學等相關內容,平衡好教學重點與學生興趣、傳統教學內容與新興技術、理論與實踐等既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的關系,從而豐富課堂內容,開闊學生眼界。
二、課程教師團隊與教學文件建設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農學概論”課程覆蓋面廣。涉及多個農業生產領域知識,因此對任課教師專業素質和授課方法提出了很高要求,要求教師既要有堅實的理論知識,又要有豐富授課經驗;既需要教師承擔大量科研任務,掌握農業研究前沿動態,又要有農業推廣工作經歷,對我國農業農村有密切接觸;既對學科間交叉融合有深入了解,又要有一定的授課技巧、豐富的教學手段。東北農業大學“農學概論”有專門的課程小組,采取課程小組負責制,由具有二十多年授課經驗和生產實踐經驗的教授擔任組長,其他成員由農學院中青年骨干教師擔任,授課教師均具有博士學位并全部為副教授及以上職稱,具有豐富的生產、科研和教學經驗。整個授課小組根據不同教師不同科研方向選擇不同專業的學生為授課對象,定期集體備課,定期互相聽課,定期交流學科發展動態,東北農業大學定期輸送教師到國內外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學習交流,以期加強課程小組教師隊伍建設。
(二)改革完善教學文件,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經多年努力。課程小組不斷加強教學文件建設,通過反復比較篩選,選用農業農村部“十三五”規劃教材《農學概論》第三版為基礎教材,同時根據專業不同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大綱、教案、教學日歷等教學文件,并定期對全部教學文件進行審核。以教材為基本前提,同時根據不同專業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教案等教學文件,體現專業特色,讓教學根據專業有的放矢。為了健全完善教學文件,課程小組自制了針對不同專業的多媒體課件,收集了一些影音資料,同時通過虛擬仿真技術制作了一些展示課件,例如不同的土壤耕作措施、不同作物種子萌發過程、黑龍江省寒地作物授粉技術、不同作物主要病害展示、田間主要雜草識別等,用于授課時進行展演,同時結合黑龍江省五大作物電子標本庫建設,形成圖片資料庫并制作成網絡資源幫助學生更加清晰透徹地理解授課內容,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改革教學手段及考核體系
(一)多種授課方式融合,促進課程建設
目前“農學概論”課程仍然以課堂講授為主。隨著教學理念不斷更新,教學經驗不斷積累,教學方式方法改革不斷深入,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線上教學平臺的應用,課程講授方式更多樣,教學手段更豐富。
1.通過實踐類觀摩學習,加強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農學概論”課程一直堅持理論聯系實踐兼顧學科融合的授課原則。既要把握基本重點難點的講授,又要注重授課方式的靈活多樣。非農學專業學生在學習“農學概論”時,由于缺乏植物生產類相關知識,缺少農學相關專業課的學習,農學專業知識積累貧乏,對概念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入,對農事活動基本沒有認知,因此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會安排一些參觀,例如作物標本圃參觀、農業昆蟲與植物病理標本室參觀、生產試驗田調研等,加強非農學專業學生對植物生產類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運用多種平臺和網絡資源,豐富課堂內容
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調動學習積極性。調節課堂氣氛,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Flash動畫短片、科普小視頻等與傳統板書相結合,從視覺和聽覺上為學生帶來學習的樂趣和享受。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篩選相關MOOC資源,建立相關的視頻課程網站,學生上課之前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預習,完成網站上預留的作業,并把對課程學習疑點難點或感興趣問題留言反饋給任課教師,這樣使任課教師在上課前可以掌握學生學習動態,在課堂講授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結合特色專題講座,開闊學生視野
引入專家講堂。例如在課上介紹為紀念我國著名遺傳育種學家、大豆遺傳育種奠基人之一、東北農業大學王金陵教授而創建的“金陵講堂”相關內容,因為課上時間有限,只能簡要介紹概括“金陵講堂”的主要內容,東北農業大學的“金陵講堂”距今已經舉辦24期,每一期做客“金陵講堂”的專家不同,介紹作物不同,研究方向不同,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了解學習。通過“金陵講堂”的學習,學生們開闊了視野,有了深入思考的愿望和能力,掌握了學科研究前沿,以此為契機學習相關的基礎理論和技能,才能深入淺出,融會貫通。
4.小組討論與PPT專題匯報,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引入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們通過討論相關問題,尋找問題產生原因,進而加強思考和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例如,在課堂上把“為什么黑龍江省五常的稻花香大米種植到別的省份或黑龍江省的其他同積溫帶地區,就沒有了原來的食味品質”這一問題作為一個案例,通過對這一案例的分析,找出影響作物品質的原因,并分析遺傳因素與外部環境因素對作物品質的影響,這是一個復雜而枯燥的理論問題,但通過案例分析就變得有趣起來,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們踴躍回答,從而達到了預期效果,枯燥的論述題也變得栩栩如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PPT專題匯報,選題小組成員可以自擬,但內容要涉及農業相關,例如“秸稈還田與黑土的保護性耕作”“作物機械收獲時期的選擇”“不同作物的高產增收措施”“水土保持與農業生態的研究動態”等。學生分小組進行,每個小組4—6人,小組成員經過研討后選題,選題確定后查閱相關資料文獻,撰寫切合選題的報告,同時制作PPT,并選出代表做5—10分鐘的匯報,小組成員間統籌管理,分工合作。根據選題的實踐價值和前瞻性、PPT制作水平、材料準備完整性、語言表述能力、專業知識掌握運用情況、現場提問等環節進行綜合評分。
5.結合科研成果講理論,實現教學生動化
教學內容與科研的結合。教學內容涉及某一章節時以國內外核心期刊中相應最新研究成果為切入點,從最新研究成果與相關章節的知識點進行融合講解。例如當在科研領域對某一作物高產的研究成果或對某種作物某一特定品質指標有了突破性進展時,可以結合相關科研成果,講授作物生長過程,作物產量形成、作物品質形成、作物產量和品質的相互制約關系、影響作物產量構成因素等相關內容。通過教學方法改革,課堂教學不再枯燥,理論教學與科研成果相結合,實踐與課本相結合,學生興趣點與教學重點難點相結合,科研熱點與經典理論相結合,實現教學內容多樣化、教學方式創新化、學生學習自主化。
(二)改革考核體系,多元的考核方式全方位考查學生掌握情況
“農學概論”課程改革了以往考試的單一考核方式。課程小組經過反復摸索,探索出一套有效的考核體系。考核評價體系分為以下幾個部分:期末課程考試占整個成績的50%,筆試閉卷,主要是對整個學期所學知識匯總后出題;課程論文占10%,“金陵講堂”觀看內容或者家鄉的主栽作物、特色作物、高產栽培模式、特殊種植方式等,選取其中一個方向作為論文內容,寫一篇論文上交;以小組形式進行的PPT專題研討,根據內容選題、PPT制作水平、語言組織能力、現場表達能力、專業知識的運用等進行評分,占10%;實驗課準備、實驗操作能力、實驗報告撰寫與討論等占10%;課內實習完成情況,實踐基地參觀、標本室參觀、科研單位參觀后的領悟感受作為課程考核內容之一,占10%;平時成績占10%。通過改革后的考核制度,考核方式手段更多樣,考核更全面,多方位考核學生表現和知識掌握情況,學生不僅僅只專注于期末測試一點,加入了PPT小組討論和論文撰寫等,讓學生充分參與到選題、資料查找、論文寫作、語言表達等方面,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改革考核制度,保證了學生成績獲得的全面而公正,體現了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夯實學生理論基礎、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增強學生對農業的興趣,使農學知識與其他專業更緊密有效地結合。
四、加強實踐教學改革“
農學概論”實踐教學包括農學概論實驗課和農學概論課內實習兩部分。從實驗教學與課內實習兩部分進行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
(一)改革實驗教材,甄選實驗項目
農學概論實驗根據課程內容改革了實驗教材及課件。課程小組通過集體研討并參照于振文等主編的普通高等教育農業農村部“十三五”規劃教材《作物栽培學實驗指導》、東北農業大學自編教材《作物栽培學實驗指導》《經濟作物學實驗指導》三本實驗教材,從中選取有代表性的八個實驗項目:禾谷類作物形態觀察及類型識別、豆類作物類型識別和大豆性狀演化、經濟作物觀察與識別、作物產量構成因子分析、種子檢驗、馬鈴薯形態觀察及淀粉含量測定、不同農業技術條件下土壤耕層構造、不同栽培耕作措施對土壤水穩性團粒結構影響。針對不同專業學生,授課教師選擇與學生專業相關性較大并有代表性的四個實驗項目,作為實驗課程主要內容。實驗室功能齊全、儀器設備先進、實驗室環境整潔、實驗管理規范,既夠保證實驗課程高質量完成,又能訓練學生基本技能,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科研素養。
(二)改革實驗課授課方式,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
對實驗課授課方式進行改革。改變以往傳統的課堂講授,改為線上線下結合,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混合教學模式。線上教學采用相關視頻軟件及平臺。特別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線上教學靈活性在實驗課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為了更好體現實驗教學效果,方便學生學習,課程小組教師完成了近200個視頻,每個視頻5—15分鐘,覆蓋課程要求的全部核心知識點,對知識點進行劃分,在實驗中心教學平臺上開放,方便學生學習。將不同實驗項目涉及的安全操作教程、實驗注意事項、操作流程等制成視頻課件上傳到指定教學平臺,學生課前自行選擇時間和地點進行觀看和預習,并進行相應虛擬仿真操作,引導學生線上學習,發現問題并思考,在討論區參與討論,并對難以理解內容提問,線下完成實體實驗教學,這樣學生實驗技能更扎實,同時預留一小部分時間用于實驗設計方案的改進相關研討,增加實驗探索性。
(三)靈活安排課內實習,豐富實踐教學內容
由于“農學概論”課程在非農學專業開設。學生對作物起源分類、不同作物播種出苗、田間中耕管理、作物栽培技術、農業機械等都缺乏認識和了解。“農學概論”課內實習正是為了彌補這一不足,采用分段式的形式,根據生產實踐不同環節分段安排學生實習,讓學生學習翻地起壟、中耕除草、病蟲雜草防治等基本農業操作,同時對不同作物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不同栽培方式、不同種植制度進行掌握。通過課內分段式實習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對理論教學形成補充和提高,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五、結語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為了適應新農科建設,培養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涉農人才,東北農業大學為非農學專業開設“農學概論”課程,并對課程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與探索,學生反饋教學效果顯著提高。課程在改革過程中經過嘗試一些新的方案,摸索出一些新穎的教學手段,例如,通過介紹核心期刊研究動態,引出關鍵章節內容;加入農業生產實踐中的具體案例,引出農業發展中或是種植技術或是品種選育或是農業推廣方面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和對農業發展的新認識。授課教師通過內容創新、手段創新、評價體系創新來引領課程創新。不僅完成了課程教學任務,同時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加深鞏固了理論知識,學生積極參與實驗與實習等實踐教學活動中,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陳建文,羅明珠,沈萬寬,等.農業院校非農學專業農學概論課程教學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20,(6):258-259.
[2]敖和軍,王曉玉,李瑞蓮,等.“農學概論”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科教導刊,2019,(32):131-132.
[3]佟艷,朱劉娟.工科院校《農學概論》教學改革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09,(7):133.
[4]徐麗明,徐春城,王光輝,等.《農學概論》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7,(38):116-119.
[5]原保忠,孫頡.高等農業院校《農學概論》教學探討———以華中農業大學為例[J].大學教育,2013,(38):105-110.
作者:楊亮 賈琰 董守坤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