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研究生新生入學適應性探思,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新生入學教育作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起點,對研究生未來的科研和生活起到基礎性引領作用,助力研究生成長和成才。基于研究生群體特點和當前的研究生新生教育工作問題,做好高校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工作對保障研究生管理意義重大。在學業起始階段,通過科學全面的新生入學教育,可對研究生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狀態進行合理引導,有效幫助其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研究生;新生適應;思政教育
近幾年來,隨著不少高校研究生在科研和生活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研究生管理的壓力越來越大。研究生群體特征復雜,他們的年齡、學習經歷、觀念和價值觀等均存在個體差異,給研究生管理增加了難度,然而,研究生群體是未來國家科研領域的主力軍,承擔著科技強國的重任,所以高校必須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以不同于本科生的理念和方法開展工作。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可以幫助他們盡早適應學校生活,提早規劃學業,以積極自信的姿態面對即將到來的新生活。一直以來,許多人以為研究生從生理到心理上均已成熟,但其實研究生并非人們想象中那樣可以自我調節。在人生的新階段,結識新的同學和老師,同時又要迎接科研生活的挑戰,迷茫和彷徨在所難免,因此,研究生群體同樣需要指導與支持。新時代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進入空前繁榮階段,研究生招生規模逐年擴大,正面臨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型[1],這就對研究生入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達到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利用計劃性的框架設計,讓研究生新生迅速適應。
一、研究生群體特點
(一)思想觀念多元
與本科生不同,研究生的思維已經趨向成熟,人生觀基本確立。因為出身不同的社會背景,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存在差異。新生研究生中大多數是由本科生直接轉換的,但由于這部分學生還未能廣泛接觸社會,閱歷匱乏,相比有過工作經歷的同齡學生,人生觀和價值理念還未完全穩定下來,更易于被周圍環境影響。所以,研究生群體的社會思想特征既顯示出成熟穩定的多樣性,又存在被外界社會影響的不確定性。
(二)心理壓力多樣
研究生也承擔心理壓力,這些心理壓力源于諸多因素。對剛剛入學的研究生而言,專業的就業前景不明通常會造成心理壓力,尤其是由本科生身份直接轉換為研究生身份的,在一些同齡人已經步入社會的情況下,一直置身校園的研究生的心理壓力增大;同時,進入新階段還未掌握學習方法的研究生在更高的學習要求下也會產生巨大的學業壓力[2];出身困難家庭的學生在研究生學習期間依靠家庭支撐脫產學習也會有壓力;同時,這個階段的學生群體更會經歷包括談戀愛、婚姻等問題。研究生在多重壓力下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提升。
(三)人際交往復雜
研究生一般以研究隊伍為主體團隊,開展相對自主的研究教學,班級約束較小,學生團隊交流模式多樣隨意,研究生團體相比本科生的研究教學模式較為松散。但在團隊的交往中,人際關系會更加復雜,更強調交流與協作。
(四)生活習慣養成
研究生大多具有長期集體生活的經驗,已形成集體生活管理模式,生活習慣也已基本養成,集體生活的人際管理能力已經形成,但面臨規范標準不一的問題,有的或許和學校紀律規定相左。
二、當前研究生新生入學適應存在的問題
(一)新生的“角色轉換”問題
對研究生新生來說,面對全新的學習方式,外加新學校的風土人情和氣候飲食改變,各種情緒涌上心頭,或興奮或迷茫或惶恐或期待。此外,大部分高校研究生生源的結構性差異,對待生活和科研的態度和思維方式均表現出不同,有的同學已經結婚生子,承擔養家糊口的心理壓力;有的學生學術品行欠缺,但又過于自負;有的同學抱著“校強我弱”的自卑感,對自己的“出身”予以否定;還有的學生有“生源地”或“生源校”的優越心理,對新學校否定,這種心理上的波動不僅要經歷一個不斷自我適應的過程,還要加以引導,否則很難達到思維和行為的轉變。新生入學教育正是發揮整合差異的功能,促進學生從心理上克服問題,實現身份的轉變,幫助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勇氣。
(二)培養模式的“分子化”問題
研究生的年齡結構與本科生相比存在不同,另外,高年齡研究生培養模式是導師負責制,導師負責制的顯著特征是培養方式的“分子化”,研究生跟隨老師或在團隊中從事研究和學習,降低了對集體的依賴度,個性化傾向突出[3]。失去了團隊意識的研究生世界觀和價值觀會出現偏差,同時學生在入學后,往往主要通過慢慢摸索逐漸適應研究生的生活,不少學生在出現了心理問題和壓力后未能得到及時發現和疏導。
(三)思政教育缺位問題
近些年來,許多院校為鼓勵學生苦心鉆研,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對研究生提出了比較嚴格的畢業要求,這使研究生承擔繁重的學業壓力,反過來會壓制學生們的科研熱情,從而成為學生身上一座令人窒息的大山,使得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和個性化培養易被忽視。學生在入學后也很容易脫離隊伍,集體歸屬感不強,人際交流圈局限在本課題組,再加上團隊活動少,如果出現學習和生活方面的問題缺少求助渠道,壓力越來越大,很容易引發身心健康問題。再加上有些課題組管理松散,對學生心理引導和心理建設的意識差,從而導致研究生生涯封閉,為學生生活和工作帶來一系列麻煩,而這也與我國對人才基本需求沖突[3]。
三、研究生新生適應教育著手點
(一)通過外部條件加快新生融入新環境
塑造富有心理歸屬感和專業認同感的新環境可以幫助新生盡快融入。不少學校已經探索出了富有特色的新生入學教育形式,例如舉辦學校和學院層面的開學典禮和內容豐富的導師見面會,幫助研究生新生詳細了解學校和學院的發展概況、師資水平、科研力量。除了傳統的熏陶性教育內容,有的學校還在這些活動中增加導生關系維系、科研時間分配、專業素養提升等技巧。形式多樣的新老生交流會打破了年級和專業的界限,新生認識優秀的學長、學姐,找到志同道合的科研戰友,細致了解學校的環境、規章制度、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及早規劃研究生生活,平衡生活和科研創新的關系。最后,學校還可以配合心理劇大賽和團輔活動,幫助新生認知自己,放松心情,積累科研動力。
(二)扎實學風,養成良好的學術觀
研究生的學風教育也是新生入學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因為這是實現從向本科生灌輸知識觀到全面探索科學認識觀的重大轉折期,學習和研究側重點較本科階段而言改變很大。學生們應在這一階段更加了解研究生科研學習的特點和方法,以便把本科階段已經養成的應付考試型學習模式轉變為探究型學習模式,為今后的學習工作做好規劃與準備。同時,新生還需認識到學生與導師以及同門的和諧關系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且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僅僅是獲取知識途徑的一部分,部分新生還未意識到這些,所以很有必要使新生明白加強與導師、師兄師姐的學術交流和探討,以及參與國際學術型研究會議的重要性,以使新生盡早建立良好的科學研究習慣。
(三)端正思想,確立良好世界觀
隨著中國研究生教育事業方向轉變,國家越來越重視研究生的社會適配性,除了要求研究生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和科研素養,還要秉持堅定的政治立場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體現了新時代研究生教學和管理的新要求,需要在內涵和實現路徑上下苦功夫[4]。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入學素質教育的核心,對新生進行思政教育主要是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堅定的政治立場,建立正確價值觀。只有明確了世界觀、人生觀、社會價值理念,學生才能融入新時代浪潮,共同創造社會價值。首先通過學校濃厚的人文氣息、豐厚的歷史沉淀、輝煌的校史、榮譽校友的事跡熏陶入學新生,讓進入新環境的學生們對學校產生高度認同感,進而接受全新的校園并規范言行,遵守學校紀律。其次,發揮好學生黨員帶頭作用,通過學生組織和黨員活動等多種形式,加強研究生黨員和組織的聯系,以共產黨員同志帶動非黨員同志,樹立起研究生同黨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意識。
(四)遵紀守規,形成嚴肅紀律觀
研究生的思想紀律教育也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必備內容。在學習生活中應該遵循團體生活的規章制度。研究生也應該進行群體活動,而并非除了專業研究,游離于校內的規章紀律之外。應當改掉研究生自由散漫的生活態度,堅持強調其學生的身份,從而避免無組織、無紀律、無約束。特別是要采取成立校委會、學院組織委員會、學生組織的方式,提高研究生內部的凝聚力,以組織文化陶冶和影響同學,嚴格規范學生在校言行舉止。研究生作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科技革新的中流砥柱,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主要建設者和接班人。為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豐富研究生學術文化活動、提升研究生的實踐技能、培育人文素養,打造研究生思政建設主陣地至關重要。同時針對當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需要積極打破僵局,嚴格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將立德樹人作為思政教育任務,從學生初入學到后期培養,繼續探尋全面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陸丹薇.碩士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實踐與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6(24).
[2]宋雅松,曹東莉.高校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的實踐探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5(25).
[3]周爽,張宗德.科研機構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醫學教育管理,2016,2(02).
[4]魯揚.高校研究生教育立德樹人的實現途徑和機制[J].文教資料,2014(23).
作者:王丹 王軍 于沛桐 單位:吉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