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情境教學法在漢語拼音教學中應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情境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虛擬場景的構建滿足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利用趣味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內容,對提升教學效果有著積極的作用。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來說,拼音學習是枯燥而困難的,讓學生輕松快樂地學習漢語拼音,是小學語文教師的重點教學任務。本文結合教材內容,對情境教學法在漢語拼音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究,并提出具體教學策略。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小學語文;漢語拼音教學
拼音教學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啟蒙教育尤為重要[1]。在較短時間內幫助學生掌握拼音,能夠為他們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學習習慣奠定基礎。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有效學習漢語拼音,是小學語文教師的重點教學任務之一。筆者結合統編版教材的編排特點,進行了一些漢語拼音情境教學的嘗試,現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一、妙用情境圖,引導學生建立拼音字母音和形的聯系
為了讓小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拼音的相關概念及含義,增添教材的趣味性,更快接受相關知識,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通常每一課都配備了專門的情境圖[2]。這些情境圖貼近兒童的生活,展現了他們喜聞樂見的生活場景,并且根據兒童的學習特點,將豐富的拼音元素包含其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巧妙利用課本中的情境圖,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幫助他們建立起字母音和形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自然而然地聯想到生活中常見的各類事物,增強學生對拼音概念以及相關規則的理解能力,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拼音的印象以及相關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學習聲母“ɡ、k、h”時,筆者設計了“看誰找得快”的活動情境。教師首先出示情境圖,天空中,鴿子嘴里銜著的枝條形狀像“ɡ”;草地上,一個小姑娘坐在椅子上喝水,椅子形狀像“h”;小河中,兩只蝌蚪游來游去,形狀像“k”。之后,教師對學生說:“ɡ、k、h這三個小家伙真淘氣,藏在這幅圖中,你能找出它們藏在哪里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將字母與它的表音表形圖一一對應。接著教師進一步提出要求:“你們找到這三個小家伙還不夠,還要準確地叫出它們的名字。”學生通過鴿子的“鴿”、喝水的“喝”、蝌蚪的“蝌”的發音,快速且正確地認讀字母。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小朋友們都準確地叫出了它們的名字,可是它們真淘氣,還是躲在圖中不肯出來,你能把它們拉出來嗎?”在尋找字母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發現了字母與圖中某一部分畫面的相似之處,加深了對字母形狀的記憶。這樣的活動情境設計將漢語拼音學習嵌入其中,既解決了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的問題,又通過有趣的活動吸引兒童主動學習,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字母音和形的聯系。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讓課堂不再枯燥乏味,鍛煉了學生的理解能力,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明晰的思考方向,又能幫助學生快速記住拼音的概念以及相關規則。
二、巧編童話故事,在想象情境中鞏固規則
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引人入勝的故事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尤其是有趣的童話故事。在小孩子的眼里,世界是絢爛多彩的,拼音字母在他們的眼里也是活躍的。教師可將拼音規則改編成有趣的童話故事,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讓他們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記住相應的知識點。在這個過程中,若想讓學生專注于童話故事,學習拼音的相關知識,就要關注所講故事的內容和表達方式,使其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難度過高的故事內容不僅不能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甚至會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較多疑問,影響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第二課“i、u、ü”要加聲母“Y、W”變成整體的認讀音節后才能為漢字注音的內容時,筆者編了這樣一個故事:i、u、ü想要出門給漢字注音,可是它們年紀太小,不能單獨行動。就在這個時候,Y與W剛好從旁邊經過,對i、u、ü說:“別怕,我們來了,跟在我們身后,讓我們來保護你們。”于是,i和u跟在了Y和W的身后,變成了Yi和Wu。但是小ü跟它們不同,不能跟Y和W一起走,便流下了眼淚。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繼續想象,Y聽到了哭聲,轉過頭來安慰ü說:“跟我走吧,ü。”它為ü擦掉了眼淚,ü站到了Y的身后,變成了Yu。再如,在進行整體認讀音節ye和yue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故事:嗚嗚嗚……咦,誰在哭呀?原來是復韻母ie和üe,它們看到特殊韻母er能夠單獨給漢字注音,非常羨慕,也想給樹葉和月亮注音。可是,樹葉和月亮卻說:“不行,你是復韻母,不能單獨給我注音。”這可怎么辦呢?同學們,繼續編故事,想辦法幫幫它們吧。由此,筆者通過生動的故事,將枯燥的拼讀規則還原成學生喜愛的故事情節,通過熟悉的語境幫助學生很快掌握字母的發音,在強化規則的同時,又能夠發展學生的語言智慧。這樣的過程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得有效、學得有趣。通過講述適合小學生的故事,吸引其注意力,讓小學生沉浸在課堂中,更快地接收并理解拼音的知識以及相關概念,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質量。
三、勤動雙手和大腦,在生活情境中進行實踐
只有學生更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并做出更具建設性的活動,才能夠保障知識的有效學習[3],拼音的學習同樣如此。作為一種識字的輔助工具,拼音不同于其他知識,熟練運用拼音,是為了為未來的學習奠定基礎。在具體操作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以下是筆者總結的幾種利用生活情境學習拼音的方法。
(一)做手指操
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可利用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東西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拼音,做手指操便是其中較為容易的一種方法。例如:單韻母a由兩只手共同組成,左手拇指和食指圍成一個半圓,右手的食指豎起,將半圓封口,便形成了a。單韻母o用拇指與食指連接成一個圓圈形成。教師通過示范,引導學生用手指拼出e、i等字母。聲母以及復韻母,還可以引導學生合作進行。
(二)為物品貼標簽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發現,兒童的學習行為都是在接收到相關信息后,通過內部消化而形成的。研究表明,合理的社會性交往能夠為兒童的學習提供更好的環境。在進行拼音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與學生一同為物品制作拼音標簽,在活動中,標注拼音的難度與數量逐漸增加,以此引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升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拼音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三)寫名字交朋友
通過創設合理的社會性交往情境,能夠讓學生專注于正在學習的知識,同時讓學生之間進行知識的分享。初入校園,小學生交友的范圍較小,對于同班同學也認不全。為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拼音將自己的名字寫出來,引導學生每天帶著拼音名字卡片,與另外兩位同學相互介紹。這樣的方法既使學生鞏固了拼音知識,又幫助學生交到了新朋友。
(四)啟動小蜜蜂閱讀行動計劃
當進行一段時間的拼音學習之后,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會逐漸增加。通過小蜜蜂閱讀行動計劃,以拼音和兒歌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提高閱讀難度,使學生在閱讀中練習拼讀,提高拼讀的趣味性,幫助學生增長見識,開闊視野,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落實“三線并進”,在復現情境中強化知識
部編版語文教材秉承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將拼音、漢字和閱讀的教學進行融合,為學生奠定了學習基礎。這與李吉林提出的優化語文課程結構,讓低年級學生進行“識字、閱讀、作文”三線同時起步的理念完全一致[4]。當學生初步掌握拼音時,就可以進行識字、閱讀的同步學習,這極大地豐富了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生活,激發和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拼音、識字、閱讀”三線同時起步,充分利用語文教學要素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形成“拼音促識字”“識字促閱讀”“閱讀促拼音”的良性循環,形成多向結構、螺旋式上升的學習態勢,使學生各方面的學習能力得到協同發展。學生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漢字來讀準拼音,進而使識字教學成為學生拼音學習的好幫手。與此同時,在學習新的拼音后,能使學生更方便地認識漢字、讀準漢字,鼓勵學生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從思維模式、表達能力等方面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
五、改進評價方式,在考核情境中有效學習
教學反饋和評價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可以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和糾正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偏差,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引入多元評價方式,切實促進學生學習。新課程標準明確了拼音是漢字學習的主要工具這一觀點。在學習漢語拼音時要使學生能夠讀準和正確書寫聲母、韻母、聲調以及整體音節,摒棄將卷面考試作為唯一評價方式的做法,不要求學生進行大量抄寫或默寫。教師可以采用諸如拼音闖關、兒歌朗讀、拼讀競賽等多樣化的科學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例如,在童話節中,筆者創設了主題考核情境,開展了“乘上開往夢想王國的列車”這一素養考核活動。讓一年級的學生戴上自己最喜歡的童話人物的頭飾,通過開展闖關活動,進行語文素養考核。在每個班設立一個關口,分為必闖關口和自選關口。如在“拼音碰碰站”這個站臺時,學生們要快速拼讀或直接說出卡片上的音節;在“百靈誦讀站”這個站點時,學生們要借助拼音朗讀優美的詩歌或美文片段;在“口頭表達站”這個站點時,學生需要用自己積累的詞句描述圖畫;在“想象飛翔站”這個站點時,學生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即興編出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每闖一關就會由教師蓋上一枚勝利印章,在結束時,學生可以憑借得到的勝利印章的數量領取相應的獎品。學生們在完成考核任務、接受挑戰的過程中,全面展示了自我能力,收獲了自信。
六、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引入情境教學,漢語拼音學習不再是簡單、枯燥的認識與拼讀的過程,而是將漢語拼音教學融入故事、游戲和生活情境中,讓學生的耳、眼、腦、手等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鍛煉,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使“拼音、識字、閱讀”三線同時起步,增加拼音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養成快樂學習漢語拼音的習慣。唐穎穎,江蘇省南通市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
作者:唐穎穎 單位: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