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苗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編排淺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桂西北苗族民間舞蹈是苗族舞蹈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桂西與桂北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民族特點,但都有著相同的苗族文化、蘆笙文化、蘆笙舞文化等,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本文通過桂西北民間舞蹈的研究,探索適用高校的舞蹈教學組合,讓學生快速體驗相同的民族在不同地域間的舞蹈文化呈現,豐富廣西苗族舞蹈教材資源,推動傳承非遺校園民族文化,提升校園民族文化自信。
【關鍵詞】桂西北苗族;教學組合;編排
在新時代大環境的發展趨勢下,對廣西傳統民族文化的研究顯得格外重要。桂西北苗族舞蹈在發展中有著獨特的表演形式。桂北一帶有蘆笙舞《嘎里》《嘎坐》《嘎任》等;桂西一帶的有《斗雞》《踢桿》《掃棺》《織布紡麻》等。除蘆笙舞外,民間還流傳有《播新舞》《界舞舞馬》等祭祀舞蹈。這些舞蹈多在打同年、跳坡跳月、喪葬時表演,特色濃郁,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桂西北苗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在廣西高校中較少出現,這給研究者帶來了更多的研究空間與意義。
一、編排桂西北苗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的意義
(一)于舞蹈教學中傳承廣西民族舞蹈文化
桂西北一帶的苗族民間舞最為代表性的是《蘆笙舞》,蘆笙代表著苗族的文化,在民間蘆笙的音律好比苗族的語言,伴隨著整個苗族人民歷史的發展,孕育著苗族文化的審美、價值和思想。桂西隆林的《蘆笙舞》以祭祀與競技為主,技藝性較高。通過研究隆林《蘆笙舞》編排教學組合,傳承民間的《蘆笙舞》形式、框架、文化、動律、形態、特征等內容,讓所學者能體會其中的文化價值,認識與傳承非遺文化體系中的隆林《蘆笙舞》精髓。桂北融水的《蘆笙舞》以娛樂性為主,年輕的苗家青年多用蘆笙為媒介來談情說愛,苗家青年如何贏得苗家姑娘的芳心,在于他們蘆笙舞藝伎的高超,用蘆笙與舞蹈去表白心儀的女孩。這些都說明了《蘆笙舞》有著極高的文化價值,融入教學組合編排的文化價值,讓學生們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使之得到有效的傳承。
(二)豐富拓展廣西民族民間舞蹈教材
選取桂西北苗族民間舞蹈具有代表性的組合進入高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有著推動舞蹈教學多元化的教學意義。現今高校舞蹈教學體系更加突出民族化、特色化、多元化特征,而本土的苗族民間舞蹈教材薄弱,整合編排桂西北苗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豐富廣西民族民間舞蹈教材,將民族傳統舞蹈經過提煉加工成具有教學性的組合,讓學生能體驗民族文化,提升對民族文化的認知。桂西桂北苗族民間舞有共性與差異性,它們有各自的歷史文化、生活環境、民俗民風等特征,雖然都是苗族,都有蘆笙舞,卻有著各自的韻味。通過學習兩地區的民間舞蹈,讓學生快速體驗相同的民族不同的律動,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表演能力,活躍學生的思維,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桂西北苗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編排
(一)教學組合編排方法
1.桂西北苗族民間舞蹈素材收集與分析
廣西苗族主要分布在融水、隆林、三江、龍勝、資源、南丹、都安等縣境內,桂西分布于隆林、隆安、西林、田林、環江、那坡、南丹等地;桂北分布于融水、龍勝、三江、資源等地。最具代表性的桂西苗族集中在隆林地區;桂北苗族集中在融水地區。本文主要研究這兩個地區的苗族民間舞蹈,通過多次走訪隆林、融水進行田野調查,體驗當地民俗民風,與當地人同吃同住,參與節慶活動,學習當地舞蹈等方式獲取最直觀、最真實、最豐富的素材資源。田野調查期間走訪了隆林各族自治縣旅游局局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朝林老師——他多年研究當地苗族文化,并向楊朝林老師學習隆林苗族《蘆笙舞》中的“蘆笙坡腳舞”“矮步”等舞蹈。走訪融水的過程中向蘆笙舞非遺傳承人吳文明老師學習了《蘆笙舞》中的“迎賓舞”“圓圈舞”“團結舞”等。通過深入調研活動,選取桂西北具有代表性的組合各一個,分別為隆林《蘆笙舞》綜合性組合,突出隆林苗族民間舞蹈的粗獷、沉穩、技藝性強的民族風格特點;融水《蘆笙舞》表演性組合,突出融水苗族民間舞歡樂、輕松、具有表現力的民族風格特點。
2.桂西北苗族民間舞蹈組合編排方法
周萍老師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組合編排法”的實踐總結與理論探索》一文中曾提出民間舞教學組合編排的方法應遵循循序漸進、由簡入繁的學習過程,由此方法讓學生深入認識民間舞蹈的知識。周老師在文中把傳統民間舞教學訓練組合類別分為單一訓練組合、復合類訓練組合、綜合類訓練組合、競技類訓練組合,[1]讓民間舞組合從形態、動律、短句、綜合等形式展現該民族的舞蹈風格韻律。桂西隆林《蘆笙舞》綜合性組合的編排,參考周萍老師《“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組合編排法”的實踐總結與理論探索》的論點方法,用綜合類訓練組合的方法指導編排該組合。隆林苗族民間舞有著沉穩、粗獷、技藝性高的特點,在編排過程中需要體現本地區的風格特點,利用編排組合“段落”,豐富“段落”之間節奏的變化,使其組合呈現出富有地域民族性的情感基調。桂北融水《蘆笙舞》表演性組合的編排,同樣參考周萍老師總結的方法,用復合類訓練組合,強調動作與動作的連接,短句與短句之間的連接。該地區民間舞蹈有豐富多樣的動作短句、套路、雙人配合等形式特點,通過豐富的動律、短句加以集中歸納,研究其中的運動軌跡和民族文化之間的聯系,編排出符合該民族特色的表演性組合。
3.桂西北苗族民間舞組合動作的提煉
舞蹈的動作源于生活實踐,通過模仿生活中的形態形成造型、動作、舞姿等加以動作之間的連接形成了舞蹈。在提煉該組合動作時,應遵循當地的風格特征,觀察該地區人民生活樣貌并和已有的傳統舞蹈動作相結合,找到適用于組合的形態、動律、動作。桂西隆林北鄰貴州,西鄰云南,與越南相接壤,加之境內世居民族眾多等獨特的人文環境和地理位置,苗族聚居地多為山路崎嶇地帶,苗人們在行走勞作的過程中難免會顛簸不穩,他們運用膝蓋的顫動和一順邊動律來緩沖道路的崎嶇和勞作中的辛苦,由此產生了苗族舞蹈中膝蓋顫動的動律。當地苗族人的服飾尤為多樣,特別是舞蹈時他們會佩戴隆重的頭飾,加上蘆笙道具,由此動作多以腰以下為主,多用腰、胯、膝蓋、腳的律動來表達情感,在編排組合時將這些特有的動律貫穿整個組合。桂北融水苗族多選擇山梁地帶而居,后是逶迤山脈,前和左右空曠遼闊,后因田地都在低處,多數苗族人民搬至田地平原地區居住,因此該族舞蹈隊形上多運用圈舞來表現。融水苗族的坡會尤具特色,它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苗族系列坡會群能快速地認識該地區的多種藝術文化現象。在坡會上常出現賽蘆笙、踩堂、芒蒿、苗歌演唱等文藝節目表演形式。坡會呈現出融水苗族人民對交誼的真誠及民族的團結。由此融水苗族的舞蹈風格極具熱烈、友好、歡快、動作簡易等特征。在坡會上苗族人常穿著盛裝出席,圍繞山坡起舞,多以手部動作為主,配合腰胯動律、腳下動律形成組合動作特征。
(二)教學組合編排分析
1.隆林《蘆笙舞》綜合性組合
蘆笙,苗族人民最喜愛的圣物。苗族每家都有蘆笙,蘆笙的由來民間有很多傳說,但種種跡象表明蘆笙起源于苗族。選取蘆笙為該組合的道具,代表著該地區標志性的文化象征。音樂同樣用蘆笙伴奏的蘆笙坡腳舞曲,該曲有慢板與快板,組合的結構運用音樂的起承轉合、輕重緩急來編排。在結構方面,根據組合形式分為三段,第一段是展現蘆笙,第二段為雙人蘆笙,第三段為圈舞蘆笙,表達苗族人民對蘆笙的敬仰與民族大團結的精神。組合動作短句的編排,通過動作的提煉、分析與歸納,發展出“矮步”“跳轉踢步”“跪步”“吸腿撤步”“交叉上步”“抬腿旋轉”等動作,經過節奏、空間、力量等變化,加工成有連接性的動作短句。《蘆笙舞》在民間常用于節日歡慶、紅白喜事、祭祀等儀式,由此在組合中將體現“蘆笙”的神圣,情感上表現出對蘆笙的敬仰,情緒沉穩,動作富有張力,通過最后圈舞蘆笙片段“圓”的隊形表達蘆笙至上,表現了團結的民族精神。
2.融水《蘆笙舞》表演性組合
融水地區蘆笙舞有“嘎坐舞”“嘎哩舞”“嘎任舞”“嘎蘆舞”“賽曲舞”等。[2]蘆笙舞也是苗家青年談情說愛的重要媒介,所以在融水苗族的蘆笙舞當中多有男性吹蘆笙,姑娘伴舞的特點。編排該組合選取女性動作為主,伴奏可由男性吹蘆笙奏樂。在結構方面,運用復合類組合編排的方法,強調動作短句之間的連接,整體結構運用A-B-C段落,A段為“迎賓舞”,通過歡快、靈動的舞姿迎接賓客的到來,表現熱情、喜悅的情感。B段為“圓圈舞”,運用圓圈的隊形逆時針行走的動作,表達迎賓后與賓客之間的互動交流。C段為“團結舞”通過迎接賓客、互動交流產生的情感流露,表達團結友好的民族精神。組合動作多運用手臂動律協調配合腳下步伐的特點,發展出“八字甩手動律”“前進步”“牽手踩腳步”“旁跳步”“半蹲跳點步”“十字交替步伐”等動作短句,動作時主要注重身體的橫向擺動以腰發力帶動上身橫擺動律,舞步輕快活躍。融水苗族人民熱情好客,在組合情感表達上注重熱情、歡快的情緒,通過結構的層層推進,表達苗族人民對友誼的真誠,對民族的熱愛之情。
三、桂西北苗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的實施路徑
潘志濤教授認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師有目的地把各民族的風格韻律、文化技能等知識傳授給學生的過程。”[3]桂西北苗族民間舞是廣西民間舞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遵循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法,制定相應的課程,豐富課程內容,提升課堂教學形式,實踐教學內容,從而將桂西北舞蹈知識普及流傳并繁榮發展。
(一)課程設置
在向開明教授的文章中提到郭磊教授有如下論述:“將中國民間舞蹈教材建設置于宏闊的文化視域與人文情懷中進行建構,并進行了方法論意義上的探索,在研究過程呈現、文本記錄方式、組合編創原則、劇目創作探析、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提出了富有見解性的觀點。”[4]在對廣西民間舞特色課程的建設中,應遵循中國民間舞教材建設的原則,提煉廣西特色的原生民間舞,將富有文化視域與人文情懷的民間舞蹈納入教材中,實現教學內容的多元化。桂西北苗族民間舞是廣西民間舞課程內容的重要部分,現今廣西高校的廣西民間舞內容多為壯、瑤、京族,而苗族很少出現在教學內容中,需提升優化該課程內容,拓展學生學習廣西民間舞蹈文化的多樣性。
(二)課堂教學
在課程設置中加入桂西北苗族民間舞的課程內容,選用上述所編排的教學組合運用于教材中。首先,課堂教學注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該課程是一門專業技能課程,實踐性強,因此教師運用傳統的“口傳身授法”,更直觀地通過語言的表達、動作的模仿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該民族的文化與形態。其次,學生的學體現在課堂中所學知識的呈現情況,評價是檢驗學生所學知識的方式,運用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評,來檢驗學生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最后,通過網絡教學手段如“云班課”可將課程從導入、課后作業、教師評價等模式,做到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三)舞臺實踐
實踐是最終所學知識的落腳點,而舞蹈表演的實踐是需要舞臺來呈現的。通過學習桂西北民間舞蹈,提升學生的舞蹈技能,在授課過程中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倡考核舞臺化,將所學的內容在舞臺上呈現,運用考核的模式,鍛煉學生舞臺的表現能力,積累舞臺實踐經驗,增強學生對舞蹈的綜合表現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桂西北苗族民間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舞蹈的族群風格十分鮮明。桂西隆林苗族多聚居在山地,故舞蹈主要以腰、胯、膝蓋、腳的律動和膝蓋的顫動并配以隆重的頭飾來進行舞蹈呈現;桂北融水苗族則大多分布于平原地區,故其舞蹈形式常以圈舞為主,身段的運用往往不局限于下肢,舞蹈風格熱烈、友好、歡快、動作簡易,且全身服飾艷麗,身段運用搭配艷麗服飾,二者相得益彰。雖然苗族民間舞蹈均有蘆笙舞,但舞蹈呈現形式多樣,舞蹈語匯多姿多彩,在教學實踐中,應結合不同的舞蹈風格組合進行教學,將我國多民族的民間舞蹈充實到舞蹈教學中,從而推動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萍.“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組合編排法”的實踐總結與理論探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05):17-19.
[2]戴民強.〈融水苗族〉[M].廣西民族出版社,2009.210.
[3]潘志濤.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4]向開明.少數民族舞蹈課程建設新途徑的探索——2015首屆全國區域少數民族舞蹈課展示暨課程建設研討會綜述[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01):113-116.
作者:王潔 單位: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