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植物造景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運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環境藝術設計作為改善民眾精神生活環境,增強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效率的重要手段,其在新時代的發展,自然在更多人注重精神生活環境優化建設情境下,受到國家與社會的雙重關注。尤其是在生態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為確保環境藝術設計的可持續、長遠發展,加快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人們理應在實際設計過程中著重突出生態理念,并以此為思想指引,全力優化環境藝術最終設計效果。植物造景是促使環境藝術設計與自然生態和諧發展,有效強化作品整體效果的不可或缺元素,其實踐應用具有無法忽視的積極影響與現實意義。高穎編著的《園林植物造景設計》,綜合環境藝術設計這一學科實際教學特點,對園林植物造景設計課程的發展進行了深切探索,并從中發現、闡述了植物造景應用于環境藝術的具體作用和功能。因此,本文將在深層次閱讀與學習本書前提下,探索植物造景應用于環境藝術設計的可行性,深究植物造景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融合性應用路徑。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的《園林植物造景設計》,認為環境藝術設計綜合性強、實踐應用范圍廣泛,其實際發展需要一套較為完整且專業的結構體系作為支撐,并對具體運行提出更高要求與標準。園林植物造景設計作為環境藝術設計體系中的一個基礎分支,其詳細發展效率與水平自然與環境藝術設計整體效果好壞,有無法分割的聯系。基于此認知,本書對園林植物造景設計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的探索與解析,力求為人們深析如何推動環境藝術設計的創新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理論依據。由整體理論框架結構出發,可明顯看出本書先是根據園林植物造景設計這一專業課程教學要求與特征,以自身多年來所累積教學經驗為論述方向,全面闡述園林植物造景設計中相關模型的設計要點和制作要求,讓讀者對園林植物造景設計有基本性認知;之后再從技能訓練層面切入,詳述園林植物造景設計發展的獨特性與合理性,以增加園林植物造景設計教學吸引力,讓人們對園林植物造景設計教學充滿高漲興趣;最后則通過設置專門章節,介紹與說明對應模型的實踐運用和國內外構建狀況,以此深化人們對園林植物造景設計的認識,從而為其后續研究植物造景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積累充足理論知識。植物具有其他環境藝術設計要素所沒有的造景和生態功能,要想設計、創作出最佳植物景觀,必須做到科學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即人們實行植物造景設計工作時,既要強調植物與環境的生態統一適應性原則,也應借助藝術構圖的發展原理,將多元植物的個體與群體形式之美、意境之美展現于世人眼前。由此可見,植物造景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重要基礎地位,下文將清楚闡述植物造景與環境藝術基本理念,并深析兩者實際融合發展形勢。
一、植物造景基本含義
植物造景主要指人們通過各種喬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等,來構建符合現代社會生態環境發展形勢的景觀的園林設計方式,該方式既能將多元植物自身形體、色彩及線條之美充分展現出來,也可通過合理配置這些植物創造一幅幅美好、生動的美景畫面,為人們帶來更加賞心悅目的景觀,進而使人們在欣賞美景時得到精神層面的滿足。由主要實踐特征出發,植物造景最大的應用需求就是著重強調植物景觀設計整體視覺效果。植物造景作為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必需基礎環節,具體實踐運行時,既要十分關注各植物間的科學、合理配置,也要全面了解、掌握多元植物與其他園林設計元素間的關系,以全方位凸顯園林景觀的和諧統一性和自然美觀性為最終目的,構建良好生態環境。園林景觀中,植物實踐應用主要功能是構建室外空間,用以遮擋住不利于景觀建設的物體和地理形勢等元素,繼而促使園林內各植物與建筑物間的結構更加和諧、統一,充滿藝術之美。就實用層面分析,可知植物造景設計在園林景觀建設中的應用,不但能大力改善園林自然生態環境,為人們營造生態化的休閑、娛樂場所,還可有效增強園林景觀藝術水平與游覽價值,大幅提升園林景觀整體設計、運行效果。除此之外,植物在實際園林設計過程中,還具有凈化空氣、維持水土平衡、滋養水源及改善環境質量等功能,是有效解決自然生態環境問題的可行路徑。
二、環境藝術設計基本內涵
環境藝術是一種針對空間改造的藝術,最終目標是促進相應空間科學性與美感的相互統一發展,始終將和諧設計理念貫徹落實于具體設計環節中,具有巨大的長遠發展潛力。基于學科專業發展視角,可知環境藝術設計主要是人們通過科學擇取適當生活環境作為設計客體,全面掌握生態環境實際發展規律與特征前提下,深度結合園林生態環境中的建筑、植物、水流等要素,對園林景觀整體布局進行最佳設計的形式,生態與藝術設計要求相對較高。根據現實情境來看,環境藝術設計所涉及內容范圍極其廣泛,不僅包含園林景觀設計,還涵蓋了城市建筑與環境的規劃設計等。由此可見,環境藝術設計在社會學、建筑學、美學及文學等學科建設過程中,均得到相應有機運用。與其他類別藝術設計相比較,環境藝術設計最大運用優勢莫過于其所具備功能性特征,該特征不僅能充分滿足大眾全體感官需求,最重要的是還具備極高科學應用價值,這使環境藝術設計在當今時代得到持續、穩定發展。深究眾多典型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可得出,環境藝術設計的具體實踐要求人們嚴格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多樣性與整體性相互統一,審美性與實用性兼具等設計原則,以便保證環境藝術設計最終所呈現出來的整體效果。
三、植物造景應用于環境藝術設計的實效性
起初,植物造景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實踐運用,主要是為滿足人們針對植物形式美所提出欣賞要求,但隨著社會現代化發展進程的持續加快,大眾生活質量和審美水平得以快速提升,且生態發展理念的發展已深入人心,越來越多人注意到植物造景所能產生實踐功效與作用,這將為人們探究植物造景和環境藝術設計間的聯系與發展奠定理論基礎。從大局觀入手,能明顯看出植物對優化大眾生活環境建設、創建生態化和諧家園,建造適宜度極高的生活、居住環境等,有高水平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能力。新時代下,工業規模的持續加大與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不僅促使城市人口驟然增加,大量工業加工企業對自然資源的毫無節制性開發與利用,更是催生了多種生態環境問題,進而對人們身心健康產生嚴重不良影響。為更好地改善社會自然環境,順應大眾觀念轉變時勢,環境藝術設計人員開始意識到植物景觀設計規劃實踐應用重要性,并以此為思想指導,并積極促進植物造景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融合運用,力求通過植物造景技術優化環境藝術設計最終視覺效果。具體來講,植物造景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具有這些實效性:首先,有助于人們陶冶自身情操。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植物造景的有機應用,可在極大程度上增強相應景觀環境的美感,使人們能隨時觀賞美景,并利用該美景最大限度滿足現代民眾對美的追求,讓其能通過恬靜的環境氛圍使躁動內心平靜下來,進而陶冶自身情操,以豐富、舒緩其精神世界與心靈。其次,益于推動生態環境的改善。植物造景設計形式的科學、合理應用,既可強化環境的藝術形式之美,使相關環境更具美感,為人們創建能獲得充足自然美體驗感的環境,以便使其身心得到有效治愈;也可利用植物吸收、凈化環境中的有害氣體,預防水土流失現象產生,降低自然災害發生概率,以達到改善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目標。最后,利于完善實際環境的不足。人們針對某個空間或地域實行環境藝術設計工作時,對于相關環境中所存在難以改動的不足之處,應積極思考全面的完善、解決對策。植物的線條之美能夠有效遮擋人工建筑所遺留缺陷,并以此促使植物與建筑物形成鮮明對比,讓人們產生更加強烈的空間視覺感。所以,植物造景的應用可利于完善實際環境的不足。
四、植物造景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深度創新運用
綜合前述內容可知,植物造景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有機、創新應用,對于提高環境藝術設計水平與質量,強化最終設計成品視覺效果與空間美感,有關鍵性輔助作用,所以,為創建出視覺、觸覺及空間效果平衡發展的美好環境,人們必須重視植物造景的實踐應用價值,以下述內容為理論參考,大力促進植物造景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深度創新運用:第一,強調植物搭配科學、合理性,確保環境整體色彩的協調發展。利用植物造景技術優化環境藝術設計效果環節中,植物的科學、合理搭配,植物色彩的協調配置,是人們所需首要關注焦點。即若要充分發揮植物造景應用于環境藝術設計的功能與作用,人們既要提前了解并掌握各植物的季節生長特征、形態與色彩變化規律等信息,以便為創建植物結構科學、合理,色彩協調的環境奠定理論基礎;也應遵循因地制宜原則構建符合當地氣候條件的植物景觀,以保證整體環境運行的可持續性。第二,預先明確環境藝術設計主題,清楚植物造景詳細的主次關系。植物造景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必須是基于明確知曉環境藝術設計主題的條件下,根據植物搭配結構的主次關系,對景觀環境中所應用植物的整體布局,進行疏密有序的布局。詳細來說,人們應按照相應構圖方案充分展現出植物搭配結構的主、次關系,之后再通過多元自然手段與方法,來調節植物配置結構的疏密程度,并盡可能地減少人工改造的痕跡,從而確保環境景觀的自然性與生態性。第三,以環境藝術設計空間結構為基準,選擇最佳的圍合空間方案。從具體發展視角入手,可知植物造景所營造的圍合空間類型多種多樣,人們應以相關環境景觀的實際設計需求與情況為理論方向,以環境藝術設計的具體空間機構特征為準則,選用功能性十足的圍合空間類型,并以此為基礎決定相對應的植物種類,進而營造出符合大眾要求的環境氛圍與活動空間,以此將環境藝術空間功能和作用發揮至極致。總的來說,植物造景是環境藝術設計環節中的必要基礎元素,且作者參與2016年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EIA160454)時,也明確提出植物造景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具備極高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因此,人們應積極促進植物造景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創新運用,以利用植物造景技術加強環境藝術設計整體成效與水平。
作者:高百寧 單位:晉城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