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建設新興區域經濟中心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提要]從南陽市經濟發展影響因素著手,選擇其中10個因素構建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利用灰色關聯度法分析南陽市建設新興區域經濟中心的影響因素。研究表明:對南陽市影響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工業增加值、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生產總值、進出口總額。基于這些影響因素,對南陽市建設新興區域經濟中心提出建議。
關鍵詞:南陽;區域經濟中心;指標體系;經濟發展影響因素;灰色關聯度
一、研究現狀
南陽市位于河南的西南部,處于豫、鄂、陜接壤地帶,是河南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第二階梯城市。近年來,隨著我國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區域發展戰略不斷調整,不斷完善,逐漸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然而,根據《河南省統計年鑒》可以看出,南陽市與周邊襄陽市、十堰市、信陽市、洛陽市等地級市相比明顯在社會經濟發展上存在很大差距。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對接國家、省發展遠景,發展新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乘勢而上,建設具有南陽市特色的新興區域經濟中心顯得尤為重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使各區域的比較優勢能夠得到較充分的發揮,進而呈現出快速增長、結構不斷優化、協調性不斷增強的良好狀態。南陽市作為河南省的西南門與多市接壤,是陜、鄂、豫交界地區域性中心城市,地位重要,同時為響應“十四五”號召,南陽市必須奮起直追,快馬加鞭發展經濟。南陽市建設新興區域經濟中心要想充分發揮優勢,必須與周邊的地級市進行協調發展,從而縮小各市之間的差距,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眾所周知,襄陽市、洛陽市近幾年經濟發展遠超南陽市,因此與周邊地級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數據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差距顯得很有必要。“十四五”規劃為南陽市建設新興區域經濟中心指明了方向,一些學者也對南陽市區域經濟發展進行了研究。如,彭紅艷、簡子菡、丁志偉進行了南陽市鎮域經濟空間格局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王志博進行了中國區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政策———基于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分析;馬成文進行了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統計評價研究;張宛以河南省為例進行了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研究;張穎進行了南陽構建豫南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研究;李博進行了南陽區域競爭力的實證研究。總體而言,國內這方面的研究涉獵廣泛,為本研究開展提供重要借鑒,但也存在需要完善之處:(1)過度關注區域經濟發展的概念界定等,對其發展路徑等研究不多;(2)指標選擇與區域經濟發展特色結合不足,所選指標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體現不足;(3)市內區域經濟發展評價研究較多,而協調毗鄰地級市評價研究幾乎沒有。這些不足正是本課題力圖突破的地方。本文利用灰色關聯法分析南陽市及周邊襄陽、十堰、洛陽、信陽等毗鄰地市經濟發展影響因素,為南陽市建設新興區域經濟中心提供理論依據。
二、研究過程
(一)灰色關聯度法
第一步: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由于這些要素是不同質的東西的指標,因此可能會有的數字很大有的數字很小,但是這并不是由它們內稟的性質決定的,而只是由于量綱不同導致的,因此需要對它們進行無量綱化。其中,可能有的指標為負向指標,越小越好,需采用下限效果測度變換,其他指標采用上限效果測度變換。公式如下:下限效果測度變換公式:Lij=XminXij(Xij≥Xmin)上限效果測度變換公式:Lij=XijXmax(Xij≤Xmax)式中,Lij為第i個指標第j個性狀的觀察值;Xmax、Xmin分別表示指標數據中的最大值、最小值。第二步:求差序列值。根據公式△i(k)=1-Lij求出各指標序列值與最優序列值的差。第三步:計算灰色關聯系數。各指標序列值與最優序列值之間的關聯度系數公式為:εi(k)=minimink△i(k)+ρmaximaxk△i(k)△i(k)+ρmaximaxk△i(k)其中,ρ為分辨系數,ρ的取值范圍為(0,1),且如果ρ越小,則關聯系數間的差異越大,此時,區分能力就越強,通常我們將ρ取0.5。如果{x0(k)}為最優值數列,關聯系數εi(k)越大越好;如果{x0(k)}為最劣值數列,關聯系數εi(k)越大越不好。第四步:計算灰色關聯度。公式為:ri=1nnk=1Σεi(k)
(二)建立指標體系
采用以下指標:地區生產總值、進出口總額、人均生產總值、第二產業增加值、工業生產總值、建筑業生產總值、第三產業增加值、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第一產業增加值等。本文采用的數據來源于2015~2019年《南陽年鑒》《信陽年鑒》《襄陽年鑒》《十堰年鑒》《洛陽年鑒》,部分數據來源于2015~2019年《南陽市統計公報》《信陽市統計公報》《襄陽市統計公報》《十堰市統計公報》《洛陽市統計公報》。(表1)
(三)分析結果
基于灰色關聯度法的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因素分析,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南陽及其周邊毗鄰地市的經濟發展影響因素排名存在明顯差異,各指標的關聯度也不盡相同。由于計算關聯度對于信陽市、襄陽市及洛陽市排名第一和第三的影響因素均相同,分別為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生產總值和工業增加值,而南陽市和十堰市排名第一和第三的影響因素分別為工業增加值和進出口總額。信陽市、襄陽市、十堰市和洛陽市排名第二的影響因素均為第一產業增加值,而南陽市排名第二的影響因素為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對五市的關聯度排名均靠后,說明對南陽市經濟發展影響最小的因素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時也說明南陽市增加社會消費投資對于提高經濟競爭實力效果不強。(表2)由表2可以看出,指標X10即進出口總額對于南陽市經濟發展影響較大,排在第三位,南陽市雖然處于中原地區交通閉塞,但是進出口總額卻很大程度帶動南陽市區域經濟競爭實力的上升。由此可見,南陽市增加綜合保稅區建設投資對于提高經濟競爭實力效果顯著,建設好河南省第二個綜合保稅區顯得尤為重要,“十四五”規劃必然會打通南陽交通運輸的“任督二脈”,屆時臥龍區綜合保稅區將發揮更大的經濟帶動作用。臥龍綜合保稅區應首先為縣域服務,使產品走出去,再將高新技術引進來,服務南陽發展。由圖1可以看出,指標X8在五根折線上均呈現峰值趨勢,即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生產總值對五市的影響都較為突出,南陽市是農業大市,農林牧漁業對南陽市經濟發展影響巨大,排在第二位,南陽市要建設突破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需大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糧食、畜牧、蔬菜、食用油四大基礎產業持續鞏固,同時壯大花、果、藥、菌四大特色產業,南陽市特色農業發展呈現出結構不斷優化、質量不斷提升、功能不斷拓展、效益不斷增強的新態勢。堅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特”建設,以現代農業園區、產業強鎮、農產品市場建設為載體,以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為支撐,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動產業發展,提升產業效益。把優勢特色農業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堅持產業富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努力推動南陽農業特色產業由大變強、由強變優,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現代農業強市奠定堅實基礎。(圖1)由表2和表3可以清晰地看出,指標X4工業增加值對南陽市經濟發展的影響排在第一位,雖然工業增加值對南陽市毗鄰的襄陽市、洛陽市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影響也很大,但是對于南陽市來說工業一直處于弱勢地位,是短板,因此南陽市工業發展必須采取彎道超車模式,從根本上改善自身的制造業體系,在加快推動新型建材、現代化工、紡織服裝、玉產品等產業集群的同時,加大力度推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5G應用、節能環保、人工智能等一批新興產業向更高階段發展,力爭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智能化時代來臨時超越周邊地市,真正建成河南省副中心城市。(表3)
三、研究結論及建議
(一)主要結論
本文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包括地區生產總值、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工業生產總值、建筑業生產總值、第三產業增加值、人均生產總值、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等十個指標。利用灰色關聯度法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因素進行了排名,發現各地市影響因素關聯度不盡相同,對南陽市影響因素排名第一、第二、第三位的是工業增加值、農林牧漁業及其服務業增加值和進出口總額,因此南陽建設新興區域經濟中心必須重視新興智能工業,發展優勢農林牧漁業,重視綜合保稅區的建設,綜合保稅區也將為南陽市騰飛式發展保駕護航。綜上所述,南陽市建設新興區域經濟中心應圍繞工業、農業、進出口貿易的建設,而工業和農業要想突破必須發展智能化、數字化,綜合保稅區建設是進出口貿易的突破口。
(二)建議
1、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南陽市要想建設富有特色的新興區域經濟中心,首先要打破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要尊重客觀規律、尊重實際情況,重視工業增加值、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生產總值、進出口總額對南陽市經濟發展的影響,承認客觀差異實際情況,結合當地政策,采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方式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使空間治理合理化,對不同地區制定差異化政策。積極與周邊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地市協作互動,強強聯合,建設豫南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打造豫西南名牌。2、大力推進智能化、數字化工業發展。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同時高校應加強“數字+”研究,為實踐做好理論支撐,力爭南陽市在智能化時代獨領風騷,遠超周邊地市。3、加強綜合保稅區建設。臥龍區綜合保稅區是河南省第二個綜合保稅區,作為南陽通向世界的大門,助攻南陽的經濟發展貢獻不言而喻。但是,目前招商引資成效不明顯,與南陽市各縣區的聯系不密切,如榮陽實業進出口鋁灰鋁渣,新野縣的紡織品出口及進口先進紡織設備,西峽的食用菌、獼猴桃出口,都需要南陽市綜合保稅區的幫助才能開拓國外市場,做大做強,助力牧原集團走出去成為全球豬肉產業中心等。同時,助力南陽市引進優質智能制造企業、半導體設備產業鏈、創新型企業等,整合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機器人技術,通過綜合保稅區的優惠政策和廉價勞動力吸引優質的智能化、數字化工廠,倒逼高校對人才培養的轉型,帶動南陽科技進步,帶動南陽智慧化、數字化城市的建設,從而助力南陽市建設新興區域經濟中心。4、大力發展農林牧漁業。南陽市是農業大市,農林牧漁是傳統產業,要想振興農業,首先要走到實現綠色發展生態發展,越過先發展再治理污染的發展階段,要一次性到位,實現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對農林牧漁業進行賦能,將數字化與農林牧漁緊密結合實現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尊重生態,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農林牧漁業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作物產品和質量,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及市場品牌影響力,以發展高效生態綠色農業為本。建設高效生態的美麗鄉村,力求一村一景一特色一品牌,每村根據布局規劃打造不一樣的鄉村景致,移步異景,移村又異景;挖掘不一樣的民俗傳統特色,發揚光大,并確保特色有傳承有繼承;打造各自的專屬品牌,哪怕是一道菜、一種工藝。以此為需求,督促高職院校定向培養美麗鄉村的規劃者、建設者、品牌打造者,為鄉村振興服務。5、政府部門提高服務質量。作為政府部門,將國家政策落實到位,是政府服務企業的首要職責。其次,政府部門應拓寬服務領域,加大系統服務力度,提升服務效率,對于農林牧漁業和新興產業給予優惠政策,縮減流程,注重辦事效率。政府部門還應該完善體制機制,在引進新興智能產業時必須嚴格控制流程,政策上給予鼓勵,實施過程必須嚴格把控,高端技術該進行專家論證就論證,決不能含糊,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監管機制作用。
參考文獻:
[1]石碧華.區域經濟發展70年的回顧與展望[N].經濟日報,2019-10-17.
[2]袁曉玲,李彩娟,李朝鵬.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現狀、困惑與展望[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9(06)
[3]馬成文.質量變革驅動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效應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03)
[4]張宛.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科技經濟市場,2020(01).
[5]李博.南陽區域競爭力的實證研究[J].衡水學院報,2009.11(03).
[6]陳文鋒,劉薇.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16(02).
作者:袁宙琴 陳強 李建波 單位:南陽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