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培訓體系,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構建一套科學合理且符合我國國情的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培訓體系。方法:基于文獻查閱及半標準化專家訪談,初步擬定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培訓體系。運用Delphi專家函詢法對12名專家進行問卷函詢確立指標體系。結果:2輪函詢問卷的有效回收率均為100.00%;2輪專家函詢的Cr均>0.70且第二輪專家函詢的Cr有所提升,平均Cr為0.81;肯德爾和諧系數x2檢驗<0.01,最終確定了由3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和38個三級指標構成的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指標體系。結論:本研究得出的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指標體系可信度較高,為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培訓體系的構建提供了科學系統的工具。
關鍵詞: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培訓體系;體系構建
近年來,國內外災害頻發,不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也對人們的心理造成了嚴重創傷。為了預防和應對災害的發生,國家越來越重視災害醫學體系的建立和完善[1]。社區作為我國重要的非政府組織,在災害事件預防、救援以及重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社區作為資源”已經成為應對災害的重要工作方針[2-3]。但由于社區尚無標準的規范化救援實踐能力培訓體系,在實際災害救援過程中極易出現管理混亂,救援操作不當等情況,影響了救援效率[4]。為了建立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的規范化體系,本研究對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指標體系的構建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21年4月—2021年12月期間邀請政府部門行政管理人員、高等院校科研教授以及臨床護理相關從業人員在內的12名專家參與本次專家函詢。函詢專家遴選標準:工作年限超過5年,中級以上職稱,曾參加過災害救援或目前從事社區災害管理相關工作或進行相關研究。1.2方法1.2.1質性研究根據研究目的確定的研究關鍵詞,并通過關鍵詞查找相關中、英文文獻。同時,根據實踐經驗擬列訪談提綱,抽取本院10位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培訓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半標準化專家訪談。最后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文獻資料和訪談結果進行編碼和類屬分析,初步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培訓體系。
1.2.2函詢工具
結合文獻調研及當前已開展的工作自行設計專家函詢問卷,問卷主要包括:(1)專家基本情況。姓名、工作單位、年齡、從事災害應急救援相關工作年限、職稱、工作崗位等。(2)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培訓評價指標。邀請專家結合自身經驗,對前期梳理出的5個一級指標,24個二級指標和85個三級指標納入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培訓體系的重要性進行評價。其重要程度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從很不重要到很重要分別賦予1~5分。(3)專家權威程度自我評價。評價項目包括判斷依據和熟悉程度兩項。1.2.3預調查為了確保函詢問卷的完整性和調查方案的可行性,隨機抽取我院5名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培訓體系相關專家進行預調查,并根據預調查中遇到的問題對函詢問卷的結構和項目進行修訂和完善,形成正式的專家函詢問卷。1.2.4Delphi專家函詢本研究采用發送E-mail的方式對入組專家進行Delphi專家函詢,共2輪。第1輪專家函詢結束后,整理歸納專家的反饋意見對指標的名稱、篩選及指標體系結構進行調整,并形成第2輪專家函詢問卷,再次通過E-mail發送給各位專家。指標的篩選標準既需結合專家意見又需滿足重要性賦值均數>3.50,變異系數<25%。第2次專家函詢的目的是確定各級指標權重,明確二級指標內涵。1.2.5指標權重計算各級指標權重的確定采用層次分析法。要求專家對一級指標間的重要性做出判斷,對同級指標下的二級指標間的重要性做出判斷,并根據上述方法對比三級指標。并對各指標體系的權重進行計算。
1.3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1.0和Matalab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用專家權威值表示調查結果可靠性,用問卷回收率表示專家積極系數,用變異系數、肯德爾和諧系數表示專家意見協調程度,用x2顯著性檢驗對系數進行檢驗。
2結果
2.1專家一般情況
本研究共函詢12名專家,其一般資料如表1所示。
2.2專家積極系數
本研究共發送12份函詢問卷,回收12份,有效問卷12份,函詢專家積極系數為100.00%。2.3專家權威度2輪專家函詢的Cr均>0.70且第2輪專家函詢的Cr有所提升,如表2所示。
2.4專家意見協調程度
本研究中兩輪專家意見協調程度如表3所示。
2.5指標篩選
第一輪專家函詢后,一級指標中,“相關法律、法規”因與同級指標:“災害意識”下的“社區災害管理法制”重復,將該部分合并到“災害意識”下的二級指標中改為“災害管理相關立法及規定”;“災害案例分析”因與同級指標:“災害現場救援培訓”下的“自救互救培訓”重復,將該部分合并到“災害現場救援培訓”下的二級指標中改為“特殊場景模擬訓練”。二級指標中,增加“質量管理工具”,刪除“災害科普”“急救物品及藥品”;“社區災害管理”改為“社區災害平時管理”;“災害發生時應對管理”改為“災害發生急時管理”;“創傷止血”“包扎”“固定”“搬運”合并改為“創傷四大技術”。三級指標中,“社區災害管理體制”與“社區災害管理機制”重復合并更改為“社區災害管理制度”;“社區災害管理法制”與修改后的二級指標“災害管理相關立法及規定”重復并入其中;“社區災害管理部門的準備”與“應急預案”重復合并;“現場的救援”與“災害現場的檢傷分類”重復刪除;新增“脆弱性分析”“風險管理”;“災害案例分析”與“自救互救培訓”重復與“燒傷”“中毒”合并并入“特殊場景模擬訓練”。第二輪函詢結果專家意見較為集中,僅1位專家建議將“社區災害平時管理”改為“社區災害日常管理”,將“災害發生急時管理”改為“災害發生時的管理”以及不建議寫“環境防護”。綜合兩輪專家函詢意見,本研究最終確定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指標體系分為3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和38個三級指標。
2.6指標權重確定
本研究最終確定的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指標中一級指標為“A災害意識”“B災害現場救援培訓”“C災后恢復”;二級指標為“A1災害的概念及分類”“A2社區災害日常管理”“A3災害發生時的管理”“A4質量管理工具”“B5救援現場的檢傷分類”“B6心肺復蘇”“B7創傷四大技術”“B8兒童產婦急救”“B9特殊場景模擬”“C10心理干預”“C11衛生防疫”;三級指標為“A1-1災害的相關概念”“A1-2災害的分類”“A2-3社區災害管理制度”“A2-4社區災害管理相關立法及規定”“A2-5社區災害管理部門的準備及應急預案”“A3-6社災現場人員和物資管理”“A3-7心理疏導”“A4-8脆弱性分析”“A4-9風險管理”“B5-10檢傷分類的基本要求”“B5-11檢傷分類標準及標識”“B5-12簡明檢傷分類法”“B6-13胸外心臟按壓”“B6-14開放氣道”“B6-15呼吸支持”“B7-16止血法(指壓、加壓、填塞、止血帶)”“B7-17包扎方法(三角巾、繃帶)”“B7-18固定方法(四肢、頸椎、胸腰部)”“B7-19搬運方法(徒手、器具頸椎脊柱損傷)”“B8-20兒童異物窒息急救”“B8-21妊娠合并外傷”“B8-22流產”“B9-23地震案例”“B9-24臺風案例”“B9-25泥石流案例”“B9-26洪水案例”“B9-27電擊傷案例”“B9-28中暑案例”“B9-29溺水案例”“B9-30群體傷案例(交通、電梯、踩踏)”“B9-31熱力傷案例(燙傷、火焰燒傷)”“B9-32特殊燒傷案例(電燒、化學)”“B9-33急性中毒案例(化學性、生物性、藥物性、食物性)”“C10-34心理應激反應”“C10-35心理應激障礙”“C10-36心理干預方法”“C11-37環境防護”“C11-38人群衛生防護”;其各項指標權重如下:權重0.0142、0.0168、0.0321、0.0364、0.0603、0.0541、0.0361、0.0360、0.0501、0.0360、0.0400、0.0345、0.0680、0.0457、0.0590、0.0611、0.0517、0.0612、0.0622、0.0618、0.0554、0.0425、0.0564、0.0610、0.0561、0.0504、0.0380、0.0621、0.0482、0.0346、0.0367、0.0218、0.0591、0.0542、0.0604、0.0643、0.0325、0.0687。
3討論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我國明確規定必須要注重災害預防,并將其納入國民教育,引導全社會重視災害教育,提升全民防災意識和避險自救能力[5]。雖然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但我國的災害醫學教育起步晚,至今仍缺乏標準化的培訓體系和專業的災害醫學培訓力量[6]。培訓體系和培訓力量的缺失使得我國的災害醫學培訓普及度較低,作為災害救援重要力量的社區,對災害醫學教育培訓更是知之甚少。目前我國的社區災害醫學教育仍以心肺復蘇、創傷急救為主,不僅培訓內容單一,還缺乏標準化的社區災害醫學教學體系,本身培訓效率就低,還有些社區的培訓流于形式,不利于民眾防災意識和避險自救能力的提升[7-8]。所以,構建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的規范化體系,完善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培訓建設十分必要。為此本研究采用Delphi專家函詢法確定了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培訓體系指標,以期為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培訓體系的建立提供評價指標和操作指南。Delphi專家函詢法是通過匿名方式向多名專家就某件事進行多輪函詢,并根據專家意見的總結歸納得到該件事的預期結果,屬于結構化決策支持技術的一種[9]。Delphi專家函詢法得到的結果更加客觀且具有代表性,是目前非常重要的預測工具。在Delphi專家函詢法中專家的選擇將直接影響預測結果的價值,所以入選的專家的代表面要廣泛、權威度要高,一般會選擇管理專家、高層決策人員以及具有豐富經驗的相關領域人員[10]。為此本研究選擇了工作年限超過5年,中級以上職稱,曾參加過災害救援或目前從事社區災害管理相關工作或進行相關研究的政府部門行政管理人員、高等院校科研教授、從事臨床護理相關工作的12專家參與本次專家函詢,以保證函詢意見的多角度、多層次,為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培訓體系指標的建立提供更客觀科學的建議及意見。本研究結果顯示,2輪函詢問卷的有效回收率均為100.00%,既專家積極系數為100.00%,由此可知函詢專家均對該問卷表現出了較大的積極性,說明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培訓體系的建立是受社會關注的問題。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2輪專家函詢的Cr均>0.70且第二輪專家函詢的Cr有所提升,平均Cr為0.81,由于2輪Cr均>0.70既在可接受范圍內,所以,本研究所遴選的專家可信度較高。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肯德爾和諧系數x2檢驗<0.01,提示專家意見一致性較高,說明本研究所選擇的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培訓體系指標較為科學,符合我國的國情。基于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最終確定了一個由3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和38個三級指標構成的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指標體系。綜上所述,本研究得出的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指標體系可信度較高,為社區災害醫學知識教育培訓體系的構建提供了科學系統的工具。
作者:莊鎮鴻 蔣曉紅 童英 陳婷 單位: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