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語文生態文明教育功能實踐路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新形勢下,高校教書育人的任務發生一定變化,生態文明教育成為重要任務,要求高校教育引導學生形成尊重自然的文明意識,建立生態文明觀,提高學生保護生態的責任感與道德感。在高校教育中,大學語文屬于重要課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文學審美性,能夠培養學生的情感、認知及人格,是培養學生核心素質的重要課程,其作用是其他課程不能比擬的。從大學語文教學現狀來看,許多教師在語文課題上積極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學生形成生態文明意識,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從實踐效果來看,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距離國家教育部門針對生態文明教育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還需要不斷實踐與探索。在這種背景下,探討大學語文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研究具有實用價值。
一.生態文明教育的涵義及功能
1.生態文明教育的涵義
上世紀末,生態文明概念被正式提出,內容豐富,可從多角度理解。從形態來看,生態文明形態屬于一種新文明形態,是原始、農業、工業等文明后的又一種文明形態。在工業文明時期,人類與自然環境間的關系出現了根本性改變,當人們沉浸在經濟和生活發展質的飛躍的喜悅中,自然災難接觸而來,各種報復相繼而來。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生態失衡等,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生態危機。大自然的報復無疑于敲響警鐘,人類也開始反思。為擺脫危機,人類開始調整對待自然的方式,建立一種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新型文明形態,即為生態文明。生態文明重點在于生態,強調保護與尊重環境,要求人們改造自然同時要愛護與尊重自然。生態文明教育就是在生態文明基礎上,對環境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成果進行融合,通過教育引導人們建立生態文明的目標,培養生態文明意識,掌握自然生態的問題,樹立積極參與人與自然關系轉變的正確態度。
2.生態文明教育的功能
(1)貫徹落實國家政策;事實上,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五位一體”建設總體布局;生態文明教育已經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任務。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要求樹立牢固的生態文明觀,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明確了生態文明教育的行動指南。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陣地,高校必須要自覺擔負著生態文明教育的重擔,主動扛起這個使命,把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融入到教育中,為社會培養更多適應型的人才,才能推動社會快速發展,促進國家經濟建設更上一個臺階。(2)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事實上,生態文明建設直接影響社會發展,關系到人們的生活和生存,關乎著民族未來。要將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就應該全民參與,從青少年抓起,家庭和學校共同聯手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高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必須要發揮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作用,有責任有義務落實生態文明教育,不斷拓展教育的廣度與深度,引導師生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樹立師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全體師生共同參與到建設中,為共同建設生態文明貢獻力量。(3)促進高等教育發展;生態文明重點強調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共同發展,提倡整體協同理念,這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思路。高等教育應遵循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深入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生態素養,這個內容也是提高高校辦學水平的需求,更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內容。對于高校而言,應該從生態文明教育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切實貫徹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將整個教育貫穿到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等全過程,這樣才能夠真正提高大學生的核心素養,才能夠體現出高等教育對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作用。(4)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在新時代,對大學生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應該精誠合作,強強聯手,共同應對棘手的生態難題與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因此,高等院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必須要加強生態文明相關人才的培養,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儲備所需人才。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日漸推進,我國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到環保和節能上,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才需求不斷擴大;不久的將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將缺乏百萬計的專業人才。因此,高等院校應該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系統性地培養專業化人才。同時,也讓更多學生具有就業機會,擺脫畢業難就業的窘境,這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更是關乎國泰民安的基本要求。
二.大學語文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從前面分析來看,大學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非常重要,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提高就業渠道的重要措施,高等院校必須要高度重視。對于大學語文而言,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基本課程,必須要高度重視生態文明教育,其必要性體現如下:
1.生態文明教育是當代語文課程的基本背景
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具有新的文明理念,同樣需要樹立新的文明觀。在工業文明發展過程中,人類過于重視經濟建設而忽略生態平衡,從而造成嚴重的生態危機,生態文明就是對這種危機的深刻反思。在反思同時,必須要對未來生態進行構建。首先,就要轉變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念,逐漸朝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價值觀轉變;其次,轉變發展觀,從單純追求經濟建設朝著經濟-生態方向轉變;再次,轉變思維方式,從機械論方式朝著有機論方式轉變;最后,轉變消費觀,從有害環境朝著無害環境轉變,不斷實現綠色消費。要轉變這些觀念,必須要扭轉人的認識和思維,就要從教育方面入手進行落實,這一點已經得到國際各國家的共識,生態文明教育正在全球范圍推行。縱觀世界,許多國家已經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各層教育中,中國自然也不例外,已經將生態內容教育融入語文課程,已經成為當代教育內容的基本背景。
2.生態文明教育體現了語文教改的要求
隨著生態文明教育不斷深入,我國也開始高度重視這項教育,并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到教育課程改革,這種教育已經成為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將環保意識納入到教改目標中,要求加強知識傳授,讓學生獲取知識與技能,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正確價值觀就包含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案中,已經融入OBE理念,而生態文明就是OBE理念的重要組成,生態文明已經成為教學設計的目標。無論是人才培養方案,還是語文課程教學設計,生態文明教育成為重要內容,要求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提高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總而言之,當今社會已經全面認同生態文明意識,已經滲透到教育領域,對于大學語文課程而言,無論是傳承文明層面,還是課程教改方面,都要與生態文明緊密相連,才能真正發揮出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大學語文對學生素質培養至關重要,更是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基本課程。因此,生態文明教育屬于大學語文課程的基本內容。本文結合教學經驗總結,建議從如下幾個路徑進行實踐。
1.挖掘課程資源,培養核心素養
隨著生態文明教育理念持續深入,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內涵及目標都隨著發生新的變化。從文獻回顧發現,生態文明教育與大學語文的融合研究并不多,還有持續研究的空間。事實上,生態文明屬于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自然就要承擔著生態文明教育;而且大學語文并非獨立存在,而是人文性、工具性及審美性的統一體,具有其他獨特的性質與功能。因此,必須要深入挖掘課程內容資源,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才具有實用性。對大學語文教材中生態文明范疇的文章進行歸納分析,發現生態文明資源體現在兩個方面:
(1)體現自然魅力,培養學生生態審美教育。比如在《云南冬天的樹林》中,主人公擁抱著自然,徜徉在自然的航洋,聆聽自然絮語,感受著大自然的美。該選文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的態度與立場,人與自然屬于平等地位,人類必須要尊重大自然的自在性。在大自然環境中,人類不應該具有侵犯的想法,應該敞開心扉去欣賞自然的美,去領略自然的魅力,從而營造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體現生態文明教育理念;通過閱讀文章能夠感受到生態規律,體會到應遵循自然法則。比如《像山那樣思考》就是宣揚自然法則,在狼-鹿-草這條生物鏈中,不能夠破壞任何一條鏈路,必須要符合自然法則,互相牽制,才能夠共同生存。該文章引導學生對生態規律進行思考,必須要意識到每個事情都與其他事情有關系,不能夠破壞生物鏈中任何環節。一旦破壞某個環節,必然會殃及到人類自身生存與文明。再如《瓦爾登湖》中,作者為讀者呈現出具有姿容的湖,湖不僅具備物質形態,同時還有生命。作者認為人與自然屬于一個整體,密不可分,人屬于大自然中一員,就必須要回歸自然,要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事實上,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文章比較多,教師必須要抓住文章的思想及某環節對學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激情。
作者:楊芳 單位:貴州應用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