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產業經濟學下文化產業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為了進一步實現我國文化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需基于產業經濟學視角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分析和研究。以產業經濟學的概述為切入點,介紹文化產業的三個發展階段,并提出如何更好地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應對措施,以期能為我國文化產業的升級和發展提供參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文化產業的發展效果尤其顯著。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面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為了保證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需在產業經濟學視角下對其進行研究。調整文化產業結構和推動文化產業轉型是提升文化產業水平的重中之重,必須通過一系列措施和手段為文化產業日常運行及發展提供助力,避免文化產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落后地位。
一、產業經濟學概述
1產業經濟學的概念
產業經濟學指的是研究產業發展過程中各要素、產業結構、功能以及發展規律等內容的學科,也是經濟學的分支學科之一。這是一門仍然處在發展過程中的新興學科,但產業經濟學的核心思想可謂是源遠流長,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所記載,近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進步,產業經濟學也獲得了系統化的發展。
2產業經濟學的相關理論
產業經濟學發展至今,有許多相關理論,比如產業組織理論、產業結構理論、產業布局理論以及產業發展理論等。首先,產業組織理論的誕生主要是為了解決馬歇爾沖突的難題,即產業內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與企業之間競爭活力的沖突。產業組織理論又被稱為SCP模式,SCP模式奠定了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基礎,此后各派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都建立在對SCP模式繼承或批判的基礎之上[1]。其次,產業結構理論主要是研究產業結構的演變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它主要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研究產業間的資源占有關系、產業結構的層次演化,從而為制定產業結構的規劃與優化政策提供理論依據。產業結構理論一般包括:對影響和決定產業結構因素的研究;對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的研究;對產業結構優化的研究;對戰略產業選擇和產業結構政策的研究;對產業結構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應用性的研究等。產業發展理論就是研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發展規律、發展周期、影響因素、產業轉移、資源配置、發展政策等問題。對產業發展規律的研究有利于決策部門根據產業發展各個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律采取不同的產業政策,也有利于企業根據這些規律采取相應的發展戰略[2]。
二、文化產業的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
縱觀國內外文化產業發展歷史,可以發現文化產業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在19世紀后期。這一發展階段的主要特點在于文化產業的機械化生產。在這一時期,發達國家民眾的經濟實力和綜合素質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民眾在日常溫飽得到滿足的情況下,開始注重精神思想領域的滿足,對報紙、雜志的需求不斷增加,所以紙質發表物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而且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印刷工藝技術得到了創新和發展,印刷效率普遍提高,所以印刷產品的價格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即使是收入較低的民眾也能購買紙質出版物[3]。另外,隨著交通條件的逐漸優化,市場范圍不斷擴大,報紙和雜志等紙質出版物的發行范圍不斷擴大,而且還出現了廣告的形式。廣告的出現不但拓寬了紙質出版物的功能,而且推動了報刊業的飛速發展,使其獲得了大量的經濟利潤,從而開始發展其他方面的產業,比如唱片行業和表演行業等。但是由于唱片、表演行業剛剛起步,產業模式和盈利渠道還亟待完善,所以這一階段文化產業的主力依舊是紙質出版刊物。可以說在這一階段,紙質出版刊物完全主導文化產業的發展,雖然也有其他方面文化產業的萌芽,但是在紙質出版刊物面前不值一提[4]。
2第二階段
文化產業發展的第二階段是在20世紀初期。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革命成果被應用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中。這一階段的生產方式由第一階段的機械化生產轉變為電氣化生產,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質量和空間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無線電技術以及電力系統技術的發展,帶動了電影電視等產業的出現和發展,尤其是在美國的文化市場內部獲得了巨大的發展[5]。由于電報技術逐漸發展并趨于成熟,新聞行業由原來的紙質出版刊物轉變為通過廣播或者電影電視等媒介進行傳播,比起原有的紙質文字信息傳播,音頻和視頻的傳播明顯更為直觀,使文化產業得到了質的飛躍,也為產業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個階段,廣播電視的優勢逐漸顯現出來,并取代傳統報刊業成為文化產業的主導者,實現了文化產業由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成功轉變。很多傳統文化產業在這樣的背景下煥發新的生機,并因為電氣時代的紅利開始逐漸轉型。這些產業的發展都帶有獨立性和自發性的發展特點,且長期受國內各種因素的影響。在文化產業發展的第二階段出現了很多影響力和知名度都很高的明星,并在整個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巨大的浪潮,文化產業在這個階段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6]。
3第三階段
文化產業發展的第三階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也就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由于將科技革命的成果應用在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上,這一階段文化產業的發展呈現數字化的特點。在計算機網絡技術迅速發展并廣泛應用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各個領域的情況下,整個文化產業都被數字化技術所影響。無論是產業內容、產業技術,還是產業的發展方向,無一不呈現著數字化的趨勢。這也對傳統的紙質報刊出版物以及廣播電視等音視頻出版物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傳統的文化產業生產方式和生產技術都受到了新技術的影響,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而且在全新信息通信技術下進行的信息融合可以拓寬信息傳播的渠道,打破信息交流的壁壘,并不同種類的信息交流平臺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隨著信息化文化產業不斷推進和深入,電視廣播及報刊等傳統文化產業形式呈現數字化發展趨勢,文化信息傳輸平臺逐步從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中脫離出來,文化信息服務行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此外,在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的過程中,優勢產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根據時代的變換不斷地更新迭代,產業的內容和發展方向也在不斷擴充,文化產業內部很難做出明晰的分界劃定。所以為了加深對當下文化產業的研究,很多專家通過對實際情況的調查和分析,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發展至今,已經初步具備了服務的功能,尤其是在內容服務等環節直接體現出了文化產業的核心思想和價值。在社會發展飛速變化的今天,文化信息服務產業勢必會占據文化產業的半壁江山,并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7]。通過對文化產業發展至今的三個階段進行系統的研究,可以發現文化產業的發展實際上與社會的發展協調一致。每個階段的文化產業發展都具有鮮明的特點,每個階段的文化產業發展層次也都各有不同,但是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路徑高度相似。文化產業發展至今的道路走向完全合乎世界發展潮流和“曲折前進,螺旋上升”的發展規律,從機械化生產、電氣化生產再到數字化生產,從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變為資金密集型產業,其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離不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故而產業結構的轉型調整對產業的發展方向有著直接的引導作用。
三、文化產業發展層次提高的主要措施
1立足產業需求,提高認可程度
如果想實現文化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立足于文化產業需求的變化,對文化產業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推動文化產業轉型發展。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消費者的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隨著人民物質生活逐步得到滿足,目前我國民眾的消費需求轉向了文化產業,希望通過文化產品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這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果文化產業能借助時代的東風完成產業的發展,就能極大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產業的認可程度,并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是如果文化產業故步自封,對原有的文化產品和產業結構內容沒有進行相應的改進,就可能會出現不進反退的情況,影響消費者對當前產業的接受認可程度,從而影響到企業的發展。目前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主要是產業融合,文化產業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與信息技術行業以及文化內容行業進行協同發展[8]。另外,在產業融合趨勢不斷推進的過程中,無論是服務業、制造業還是工農業,都需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在當今社會中,只有知識密集型產業才能獲得更大的市場競爭力和發展空間,其他產業尤其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已經逐步落后于歷史潮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斷減少。各大產業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力地位,就必須提高產品的文化附加值,運用成熟的技術以及文化創意設計,在產品中融入文化創意元素。如近幾年非常火爆的“國潮”,就是在各大產業中融入國風文化元素,從而實現了產業的發展甚至逆風翻盤。基于上述現象,政府應該以穩定文化產業發展態勢、協調文化產業發展方向為工作出發點,通過各種方式明確當前群眾對于文化產業的需求,并根據群眾文化需求結構進行調整,明確目前文化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和問題所在,確定文化產業發展中心,避免文化產業發展出現結構偏向的情況,盡可能減少空心化發展現象。通過政府政策的指引,方便我國文化產業充分把握當前機遇,平衡需求和供給。另外,企業也應該以群眾的文化需求為產業發展的導向,將文化產業和其他產業充分結合,在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促進產業層次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9]。
2聚焦技術創新,積累附加值
無論是傳統文化產業還是新興文化產業,都應該將注意力放在技術創新上。尤其是在文化產品售賣和文化活動舉辦的過程中,必須保持對信息傳輸和處理的敏感。信息技術的創新實際上就是產業變革。技術的創新能拓寬文化產業的發展道路,各種新興技術的使用能促進文化形式的更新。比如,智能手機的出現帶動了網絡直播行業以及自媒體行業的發展,網絡的出現帶動了一系列網絡文化的發展,如游戲、小說等。可以說,各類媒體行業技術的創新都帶來了相應的文化產業創新[10]。就目前的形勢來看,我國文化產業中越是新興的文化產業,對技術升級和創新的接受度就越高。傳統文化產業雖然具備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也有數量可觀的忠實受眾,但是顯然并不重視產業發展過程中在高科技手段上的投入和支出。這導致我國很多傳統文化產業故步自封,難以提高文化產品的附加值,雖然其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但是缺乏傳播度較廣、影響范圍較大的文創產品。因此,我國傳統文化產業必須加強對技術手段的創新和應用,通過信息平臺傳播自身文化產品。比如,京劇和相聲等文化形式,在近幾年結合了大量的科學技術手段加以創新,不斷增加產業附加值,通過新興信息傳播平臺實現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提升,在吸引大眾眼球、重新獲得大眾對曲藝藝術喜愛的同時,提高了產業發展的空間,加快了產業發展的速度。與我國曲藝文化產業相比,故宮文創以及各博物館的文創產品更是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它們通過科學技術和信息傳播平臺,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打造文化創意產品,提高文化服務水平。總而言之,如果想實現文化產業的發展,就必須實現文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整體產業的轉型升級,并在此過程中加大科學技術的創新和使用力度。通過技術對傳統文化產業進行改造,并更新文化產業的發展理念,可以擴大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作者:周恒宇 單位:太原學院經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