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低碳經濟下企業環境成本淺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始終推行低碳經濟,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要參與者應對低碳經濟予以充分關注。將低碳經濟理念充分應用于企業環境成本是國家和企業亟須解決的問題。文章解釋了低碳經濟和環境成本的實質和關系,基于現今中國企業環境成本的實踐現狀,從產品決策及產品生命周期、國家法律法規制定和環境成本理論普及與會計人員培訓三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低碳經濟;環境成本;產品生產
1引言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始終如一地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一項必須始終堅持,關系全國各族人民切身健康福祉,關乎整個中華民族長遠未來的重要戰略發展大計。在當前全球氣候迅速變暖的重大環境變化背景下,“低碳經濟”理念已逐漸成為全球輿論熱點,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必然選擇。而環境成本作為核算企業為了達到國家規定的環境標準要求而必須發生的環保設備和運營的費用,正是落實低碳經濟這一理念的重要因素,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經營成本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2低碳經濟與環境成本
2.1低碳經濟的概念及內容
近些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斷升高致使全球氣候變暖,嚴重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在此背景下,“碳中和”“低碳發展”“低碳經濟”等概念不斷被提出,并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低碳經濟概念是指在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觀的理論指導下,為了有效控制,減少國內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通過推進產業發展技術創新、制度管理方式創新、產業結構調整轉型、新一代綠色能源產業開發等多種手段,構建低能耗、低污染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保障體系,最終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與地區生態環境永續保護雙贏的局面。最早明確提出“低碳經濟”的政府文件,是英國于2003年發表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當時的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7年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首次明確提出了四項建議,主張“發展低碳經濟”。
2.2環境成本的概念及內容
2017年14部門黨委聯合下發文件,要求加快建立完善環境成本機制。環境成本是指在某一項商品生產經營活動中,由于該商品生產經營活動的發生而對有關生態環境資源造成的污染,使得生態環境經濟質量與生態環境經濟性能下降的代價,包括從資源開采、生產、運輸、使用、回收到環境污染綜合處理,解決環境污染和其他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所需的全部經濟費用。國內外對環境成本的研究,始于比蒙斯1971年出版的《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一書。經過二十多年的環境科學理論研究,聯合國環境署于1998年對環境成本做出了如下定義:以環境友好為原則而采取的一系列環境保護措施成本以及實現環境保護目的而發生的其他成本。低碳經濟與環境成本相輔相成,具有內在一致性。核算環境成本是企業發展綠色低碳環保經濟的內在基本管理要求,只有將企業環境成本核算納入會計成本核算標準體系,才能使企業會計信息結果全面真實地準確反映一個企業的社會經濟效益和企業環境效益,從而為企業各級管理層領導作出正確的決策判斷提供重要依據。同時,發展低碳經濟需要企業更多地披露實際經濟生產活動中與環境有關的信息,因此企業不得不在會計實務操作中注重生態環境、資源等的成本,全面系統地進行環境成本會計的核算,從而促進環境會計體系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3低碳經濟下企業環境成本的現狀分析
3.1環境成本多為事后核算,未能起到有效降低環境污染的作用
現今生產企業對于進行產品環境成本核算大多采用事后核算的辦法,并未在企業產品投入生產前期就預先對環境污染物排放進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只有在必須采取措施治理時才會計算環境成本。同時,“先污染后治理”這一做法也給我國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和破壞,損害了自然界原本良好的性能,即便有后期的治理也難以恢復如初。在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污染,如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等,將會一直影響人類的正常生產、生活。
3.2企業環境責任理念不強,環境報告內容不完善
大部分企業并未將企業環境責任理念納入企業文化之中,因為是政府強制要求所以必須實施一定的節能減排措施。由于很多企業只看中當下利益,認為引進大批量環保設備將會提高產品生產成本,有損企業當年或者未來幾年的經濟利益,所以企業的環境責任理念并非企業本身自愿地去主動推行,而是為了形成一份環境報告,于產品生產完成后進行事后環境成本核算,僅以企業內部生產環境為計算成本的主要對象,忽視了企業所處的外部大范圍環境的污染成本,極易導致不公平競爭。此外,企業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具體使用者主要集中為地方政府部門,服務于國家宏觀環境治理。據相關《環境報告使用者信息調查表》調查所示,政府機關在報告使用者中占比高達52%,而像新聞媒體、顧客等僅占比15%左右,社會公眾甚至只占9%。由此可見,企業環境報告的編制往往忽略了政府部門以外的其他使用者,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披露的內容并不足夠完善。
3.3相關制度法規未完善,政府及企業對環境會計人員培訓不到位
環境成本會計的對象是諸如氧氣、二氧化碳、海洋、臭氧層等對人們至關重要但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自然資源資產,難以像固定資產、產品成本等依據會計核算準則進行有效準確的計量,所以我國會計理論研究者還未達成共識且形成統一的要求,對于環境會計理論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政府環境報告制度存在法律歸屬模糊、會計核算程序及規則未明確、信息披露透明度不足等問題。由于政府部門至今未正式出臺實施相關環境成本會計的法律法規,以及企業環保意識仍未得到強化,所以許多企業管理者與會計從業人員并未充分認識到環境成本的潛在重要性,缺乏對環境成本會計的系統學習和專業培訓,只是停留在固有的會計核算體系層面,并未深入了解和學習創新。同時,由于環境成本理論體系尚未形成,高校教學往往只是在傳統會計教學中附帶一些環境成本會計的理論知識,并未過多進行專業化學習。以上幾點均造成環境成本會計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其發展也受到諸多限制。
4低碳經濟背景下完善企業環境成本會計的建議
4.1環境成本核算貫穿整個產品生命周期
低碳經濟下企業應將生產環境成本控制貫穿于企業產品生產經營活動,包括產品開發決策、產品設計、產品生產、產品銷售、產品處置五個階段。4.1.1產品投資決策階段企業在自行選擇特定投資項目方向和選擇投資領域時,需做好事前規劃,盡量將投資目標集中于新能源領域。低碳經濟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勢必會在交通、電力、建筑、冶金、石油等領域產生重大的投資機會。所以基于發展低碳經濟和降低環境成本的雙重考量,企業應考慮優先在這些新能源發展重點領域進行投資。為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企業在產品一開始的項目投資研究時,不僅要以營利為目的,還要考慮方案對資源的利用和環境的影響,將環境成本納入產品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成本費用,在此基礎上分析項目方案的可行性。4.1.2產品設計階段研究人員發現,產品的環境成本基本在產品設計階段就已確定了。以低碳經濟發展為主要指導發展理念,產品設計市場需求要實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那么在產品設計和研發階段就要綜合考慮與產品設計生產過程相關的環境污染問題并不斷地改進產品設計方案。在制定細化整個產品設計生產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分析產品設計生產的全過程、銷售過程、使用過程等必要步驟中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通過使用環保材料、節能設備、可回收資源等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環境成本。4.1.3產品生產階段產品進入生產階段后,企業需從原材料采購、生產設備、能源消耗三方面貫徹低碳理念。在企業原材料采購管理方面,企業內部應充分合理計算所有需要采購的原材料,與產品供應商協調合作,盡量減少原材料的浪費和防止廢棄物的產生。在生產設備方面,企業應盡早選購環保設備,淘汰因使用年數過長導致機器耗能增大的老舊設備。環保設備的減值準備和折舊也應納入環境成本的核算范圍。在能源消耗方面,要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不斷更新換代原有有害原材料和老舊設備,使用無毒害材料和清潔能源。中國石化在2012年首次公開發布的《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環境保護白皮書》(2012版)中指出,2005—2010年,中國石化投入492億元對汽柴油進行升級換代;2012年柴油升級換代項目全面建成投產,以2010年汽柴油產量計算,升級后的汽柴油可實現減排二氧化硫4.8萬噸。這一更新改造順應國家綠色低碳汽車經濟快速發展之勢,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贊揚,在大大升級了企業現有產品性能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企業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極大地促進企業自身的健康發展。4.1.4產品銷售階段在產品銷售階段,企業往往可以通過采用綠色環保營銷等新手段來快速實現降低產品環境成本:在包裝上避免過度使用包裝,選擇可回收或者可持續循環、可再利用的環保包裝材料,降低塑料的使用率,針對產品細致嚴格設計,使得包裝材料利用率得以最大化實現。推銷過程中注重環保理念的推廣,不僅能向社會公眾普及環保知識,也體現企業以身作則踐行環保理念與社會責任感,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前來購買。例如廣東天元快遞股份在“禁塑限塑”等國家相關行業新規政策文件頻出的背景下,不斷探索加大對新技術材料、新技術產品等的技術研究成果開發與應用推廣項目的投入,耗資3.1億元主要用于“快遞電商物流綠色包裝耗材制造基地項目”。這一改革舉措有效滿足了自身企業的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等廣大顧客群體需求,成功地實現了對自身企業產品管理架構的二次調整。4.1.5產品處置階段產品回收處置階段往往還會產生大量的工業廢棄物,如廢棄燃料電池、塑料袋、廢棄核電站等,而這些常常容易被消費者和企業忽視。對于已經廢舊的產品,企業可以對其實施回收和再利用,將廢棄物重新生產形成新產品。如果企業在原材料選取時就已注重材料的可回收性和循環利用性,則可以更好地應對產品處置問題,降低產品處置所產生的環境成本。
4.2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與會計準則
在低碳經濟深入推行的大環境下,需不斷地加強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和國家環境成本的核算理論基礎研究,完善現有的國家環境成本核算體系。各級人大常委會需要通過研究制定配套相關行政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方式,細化政府環境報告的具體操作程序及其操作管理規則、規范各級政府環境報告的具體內容與方式、強化人大執法監督的剛性制度等來約束與有效落實法律責任。環境成本仍存在許多待解難題,如降低碳排放量的成本測算、新一代能源消耗的成本測算、環境成本報告的計算規范化和形式等。因此需要邀請會計管理領域專家、生態學領域專家等多學科領域專家和研究機構針對我國環境成本管理尚存在的問題進行專項研究,吸收國外先進的研究成果,結合中國特有的情況具體分析。
4.3環境成本理論普及,加強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培訓
我國一直以來致力于積極加快探索改變綠色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式,然而目前社會公眾對于發展低碳綠色經濟的認識還只是處于初級階段。有些企業雖然始終堅稱節能低碳減排,但仍舊是“先污染后治理”,于環境保護和發展低碳經濟并無任何實質性的措施。所以,需在全國和社會更大范圍內廣泛開展環保知識教育,倡導宣傳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理念,普及現代環境成本概念,加大關于環境資源保護和低碳經濟的宣傳力度。在企業間大力組織推行環境成本會計的培訓,在企業稅收、環保企業貸款等方面制定相關激勵扶持政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確保環境成本會計在企業間的施行,使得環境成本為企業所接受并且自覺地融入產品生產的每一個階段中去。
5結論
生產企業作為市場經濟活動過程中的主要直接參與者,在充分享受黨和國家各種經濟扶持發展政策的優惠的同時,應具有較強的社會主義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帶頭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統一號召,切實堅持走綠色節能低碳減排的經濟發展之路,以低碳市場經濟發展理念實踐為理論指導,學習和貫徹實踐企業環境成本理論,將企業環境成本貫徹于整個企業產品戰略決策和產品完整經營生命周期中,把企業低碳經濟理念與企業經營文化有機融合,從源頭上有效降低企業污染物和廢棄物的大量排放,實現企業環境效益和企業自身利益的平衡最大化,促進全體企業和整個國家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玉婷.基于低碳經濟背景下企業環境成本會計的作用[J].財會學習,2020(26).
[2]王偉卓,李成堯.“先污染、后治理”發展模式的研究和反思[J].山西建筑,2011(31).
[3]張軍沖.低碳經濟下企業綠色成本會計核算探析[J].財會學習,2019(23).
[4]崔亞蕾.低碳經濟下中國石油集團的戰略轉型研究[D].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19-05-01.
[5]黎富兵,何華.低碳經濟對企業環境成本控制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1(11).
作者:蔡筱璇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