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老城區停車改善方案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為促進老城區停車系統良性發展,本文調查C市老城區停車現狀,基于停車需求分析,在靜態交通良性發展框架基礎上,針對現存主要問題提出停車設施改善措施,推動構建“配建為主、路外為輔、路內補充”的停車系統。分析結果表明,通過增量供給約4000個固定停車泊位,可解決67%的停車泊位缺口;利用老城區更新用地12.65公頃建設公共停車場可有效緩解停車供需矛盾;推廣公建類建筑夜間停車共享,可為老舊小區提供約1310個夜間泊位,滿足居住區夜間停車需求。研究結果為停車設施建設優化提供一定參考,并為行業管理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靜態交通;停車系統;改善措施;停車需求分析;老城區
1引言
老城區能更具代表性地反映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交通問題[1]。受歷史欠賬、建設經費等多方面限制,老城區停車供需矛盾突出,占道停車和巡游找尋車位致使道路通行能力下降,阻塞交通、威脅安全,也帶來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2]。可通過增量建設、盤活現有資源實現存量更新,破解老城區停車難問題[3]。本文將研究范圍劃定為C市瑯琊區東至紫薇路、西至豐樂大道、南至鳳凰路、北至明光路圍合區域,面積約2.2平方公里。調研區內停車設施供給規模、使用飽和度及管理情況,診斷停車問題癥結并提出相應改善方案。
2空間布局及老城區停車現狀
截至2021年底,C市常住人口399萬人,總面積13398平方公里。瑯琊區為C市老城區,以占市區1.3%的面積聚集了6.7%的人口,人口及公建的高度聚集致使停車需求集中。核心商業區建設年代早、開發強度大,城市建設和管理由低密度、粗放型向高密度、集約化方向轉變,早年停車配建指標已無法滿足當前需求,致使停車供需矛盾加劇。
3老城區停車問題調查分析
為深入了解C市老城區停車設施現狀和突出問題,開展停車普查,總結現存問題如下。
3.1停車泊位缺口規模大
據調查,研究區域內明確施劃的停車泊位總量約為4880個。配建、路外公共、路內停車泊位供給結構為73%:10%:17%。配建和路外公共停車泊位比例較合理值偏低(合理值為配建車位75%-85%,路外公共車位10%-15%,路內停車位5%[4]),路內停車泊位比例高,停車供給結構失衡,占用過多道路資源。研究片區為停車嚴格限制區(一類區),依據當地《建設工程配建機動車、非機動車泊位設置標準》,計算得到現狀停車泊位需求總量約為10846個,泊位缺口約為5966個。選取“夜間高峰”和“白天高峰”兩個特征時段,對停車占有率進行分析,白天住宅類泊位缺口為833個,公建類泊位缺口為2102個,共計2934個;夜間住宅類泊位缺口為833個,公建類泊位缺口為2102個,共計2934個。其中公共停車泊位白天供給住宅類952個,供給商業、辦公類336個,夜間作為住宅車位。研究區域內商業、辦公、醫院、學校等建筑白天停車矛盾相對更為突出,夜間住宅類基本停車需求量大,而公建類建筑配建車位有空余。
3.2商業區停車矛盾突出
研究范圍內共39處配建停車場。接近飽和的停車場集中在高桿燈商業街區、人保大廈周邊、水石廣場等商業區周邊,如圖1所示。研究范圍內共有公共停車場5處,泊位總量約500個。從服務范圍來看,公共停車場距離核心商業區過遠,無法為其提供有效服務。高桿燈商業片區樂彩城自身配建機動車泊位約419個,其中地面停車泊位112個、地下停車泊位307個,高峰期嚴重飽和;商業和住宅車位使用權劃定完全分離,不利于實現停車泊位共享;工商銀行、興業銀行利用人行道設置專用車位,不對外開放,僅供內部辦公使用,且單層開發,作為核心商業區,土地利于效率較低;非機動車泊位施劃不合理,擠占人行通行空間。人保大廈周邊片區配建停車泊位數量和建筑體量不匹配,大量停車需求造成區域停車飽和,3000平方米的核心商業區土地僅作為單層停車場使用,造成資源浪費。天長路商業片區停車設施利用不均衡,商業停車高峰時段水石廣場停車泊位緊張,飽和度為0.9,而蘇寧廣場空余泊位較多,飽和度為0.5,商業體之間停車引導需加強,人行過街條件需改善。
3.3居住區停車秩序較差
研究范圍內,世紀商業園小區、五金巷小區、水利局宿舍片區、建福園片區、鳳凰一村等老舊小區基本無配建停車場,大量機動車停放在周邊街巷,停車秩序混亂,造成交通擁堵,且內部亂停亂放現象較為普遍,管理難度大,占用消防通道停,造成安全隱患。
3.4違章停車現象較普遍
目前,C市老城區已設置路內停車泊位808個,部分路段停車泊位設置較充分,部分路段施劃不足,豐樂大道、定遠路、紫薇路、明光路、天長路等路段違停現象嚴重。
3.5其他問題
C市老城區部分停車設施存在設計缺陷,南譙路與瑯琊路交叉口、天長路與紫薇路交叉口、南譙路與鳳凰路交叉口、豐樂大道與鳳凰路交叉口附近停車場出入口距交叉口不足80米,影響交叉口交通組織,存在安全隱患;部分路段靠近停車設施一側連續側分帶較長,南譙路(瑯琊路——鳳凰路段)連續側分帶長度達300m,機動車進出停車設施不便,持續占用非機動車道通行;停車管理不到位,天長路步行街、高桿燈商業街區等周邊存在占用人行道私劃停車位、私裝地鎖等現象,豐樂大道兩側攤位侵占停車泊位;部分路段禁停標志和停車位共同存在,易對駕駛人造成誤導;停車自動化管理體系尚未建立,停車誘導系統未普及;停車收費杠桿失靈,根據現行路內停車收費標準,停車均攤費用呈現隨停車時長增加而變小的趨勢,與路內停車“臨時停放、高周轉”的規劃目標相違背[5],而路外停車累計費用高于路內停車,路外停車泊位存在閑置現象。本次研究區域內路內停車泊位總體飽和度達到109%(含違停),路外停車場飽和度約為54.5%,停車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影響動態交通運行。
4老城區停車設施改善目標與原則
老城區停車設施改善總體目標為落實規劃、建設、管理為一體的停車政策框架體系,科學合理推進停車設施規劃建設及管理工作,制定近期公共停車場建設計劃,強化停車管理政策,緩解停車矛盾。停車設施改善的基本原則為全面統籌、重點突出、精致發展、有序推進。
5老城區停車設施改善方案
針對現狀停車問題,圍繞增量供給、優化設計、深化管理3個核心,推進有條件地塊建設公共停車場、停車泊位夜間共享、整改路邊停車泊位設置問題等改善措施,提出加大停車執法管理力度、促進停車收費標準合理化、大力發展智能化停車管理等管理辦法。
5.1利用有條件地塊增設固定公共停車泊位
5.1.1利用搬遷騰退用地建設公共停車場
鼓勵挖潛搬遷騰退土地、閑置用地等用于停車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地上停車樓、地下停車庫、地面停車場等,既滿足城市規劃要求,又能較好緩解停車矛盾突出區域停車需求。可用于建設公共停車場的搬遷騰退用地共可提供停車泊位1870個。
5.1.2結合棚戶區改造建設公共停車場
對位于棚戶區改造范圍內且停車供需矛盾突出的區域,結合棚戶區改造,規劃建設專門的公共停車設施。結合棚戶區改造可開發公共停車泊位1060個。
5.1.3開發建設立體停車場
依據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完善城市停車場規劃建設和用地政策的通知》(2016)[6],可利用研究范圍內住宅、商業等建筑配建的地面停車場相應地下空間規劃停車設施,倡導用地綜合開發,提高土地利用率。可通過開發建設立體停車場新增固定公共停車泊位1020個。通過以上措施,可新增固定公共停車泊位約4000個,具體分布如圖2所示。
5.2倡導公建類建筑停車泊位夜間共享
停車泊位共享模式作為解決停車難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可盤活現有停車資源,達到停車泊位的供需平衡[7]。根據調查結果,夜間公建類建筑車位有較多空余,可用于共享的停車場覆蓋范圍較廣,可提供泊位數約1310個。
5.3調整優化路邊停車泊位設置
消除利用公共資源私設停車泊位現象,梳理區域內所有占用道路紅線設置的停車泊位,要求其必須對社會開放共享,作為公共停車場使用和管理。可轉變為公共停車位的泊位共174個。此外,撤銷在人行道上不合理施劃的機動車、非機動車泊位,確保人行空間,拆除地樁,消除人行安全隱患。
5.4優化停車設施管理方法與政策
加大違停罰款、扣分力度。在增設路外公共停車場的同時,加強停車執法管理力度,增設違停視頻拍攝設備,擴大嚴管路段范圍,將所有主、次干路全部納入;調節停車收費,實行路內停車平均小時成本隨時間增長而提高,提升路內停車設施周轉率,指導路外停車收費低于路內(建議取值4元/小時以下);鼓勵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部門提供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在既有管理辦法基礎上,細化公共停車場建設鼓勵政策,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大力發展智能化停車管理,關鍵路口設置停車場誘導屏,停車場出入口處設置停車場信息顯示屏,發展自動化停車收費管理系統,實現人工收費向自動化收費的轉變。
6改善方案實施預期效果
通過實施以上改善方案,可解決近7成停車泊位缺口,極大緩解老城區停車壓力。通過增量供給可新增4000個固定泊位,解決67%供給缺口;利用12.65公頃搬遷騰退、棚戶區改造等城市用地,使停車場建設與城市更新緊密結合,相互促進;通過提倡公建類建筑夜間停車泊位共享,為老舊小區提供夜間停車泊位約1310個,補齊停車短板;全面梳理并整改私自占用道路資源劃設停車泊位、私裝地鎖等影響行人交通安全的行為,改善路邊停車泊位設計,還路于民[8];多管齊下,通過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停車產業、推進停車收費杠桿合理化、主次干路實施嚴管、建立停車誘導系統及自動收費系統等舉措,停車管理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7結語
緩解老城區停車難問題是較為系統且復雜的一項工程,需在挖潛現有停車資源基礎上,結合城市發展實際綜合施策。近年,C市通過新建停車場、停車杠桿優化等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停車問題,但由于老城區特殊性,其停車系統真正得以改善須以“供需統籌、以供定需”和區域差異化的理念為指導[9],使改善方案易實施、可落地。
作者:孫舒蕊 單位:滁州市道路運輸管理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