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話語分析的起源發展和本土化運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話語分析的發展經歷了萌芽與興起、發展與成型、繁榮與革新的早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形成了英美派系、福柯學派和批評話語學派三大派系。在我國的本土化歷程中,首先表現為概念的介紹和引進階段,而后研究多為話語分析實踐與應用,認為新時期話語分析的未來與展望將聚焦在計算機領域的網絡文本分析。
一、話語分析的起源與發展
話語分析作為現如今常用的研究方法,并非一蹴而就的。梳理其歷程,發現其經過了早期的萌芽與興起階段,中期的發展與成型階段,后期的繁榮與革新階段。
(一)早期:萌芽與興起
話語分析發軔于語言學、文學理論、傳播學、符號學等人文科學,尤其受到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1952年,結構主義語言學家Z.Harri發表了題為“DiscourseAnalysis”的論文,文章提出了DiscourseAnalysis這一概念,并將Discourse定義為“超越句子或小句子的語言”[1]。國內對Discourse的翻譯,還存在一些爭議和混用的情況,本文為便于敘述,將Discourse稱為“話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繼結構主義語言學界的Harris首先提出“話語分析”這一術語和“超句”這一概念之后,其他領域學者同樣對“超句和敘事結構的分析感興趣,T.F.Mitchell結合語境研究了對話的特點[2],M.A.K.Halliday對語法的系統和結構進行分析,D.Hymes編輯了主要分析文本和談話結構的語言學論文集[3]。這一時期,話語分析處于剛剛萌芽的階段,只是作為一個新生的概念,被不同領域的少數學者關注,而遠沒有形成一門學科。
(二)中期:發展與成型
話語分析在20世紀70年代得到迅速發展,來自各領域的大批學者參與到相關概念的研究之中,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尤其集中在語境(context)、語域(register)、話題和述題(topicandcomment)、指示(deixis)、指稱(reference)等課題上。在這一時期成果影響較大的學者有I.Lehister,vanDijk,J.E.Grimes,M.A.K.Halliday和R.Hasan,J.Sinclair和M.Coulthard,H.Rieser,D.Metzing等人,分別對話語分析進行了不同層面和角度的發展。這一時期,話語分析逐漸“從結構主義的限制中突破出來”[4],汲取各個學科中話語分析的養分,不同領域關于話語分析的成果相互影響、融合,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學科的雛形。
(三)后期:繁榮與革新
20世紀80年代以來,話語分析迎來了發展和興盛。1981年,話語分析的專門學術期刊TEXT創刊,由vanDijk擔任主編,此刊物的創辦可以說是話語分析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重要標志之一。20世紀80年代,話語分析研究成果豐碩,G.Brown和G.Yule合著、于1983年出版的DiscourseAnalysis,對話語分析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完善的概括;R.Longacre所著、出版于1983年的TheGrammarofDiscourse,討論了話語分析框架、概念結構的層次等課題;vanDijk主編、于1985年出版的論文集HandbookofDiscourseAnalysis論述了話語分析的各個領域、話語的各個方面、話語和對話、社會中的話語分析四個方面的問題,在話語分析研究的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5]。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話語分析在理論研究方面大放異彩,在各領域中的應用也層出不窮、遍地開花。話語分析領域初步展現出較為完善的研究體系和理論框架,證明其已經成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發展出多種學派的話語分析,近年來,衍生出多模態話語分析這一領域。
二、話語分析的學派與特點
在話語分析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形成了多個派系,按照不同的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理論的來源以及研究的重點等方面作出的分類,可以將話語分析分為三個學派[6],即英美派系,福柯學派和批評話語學派。
(一)英美派系
一是英美學派。英美學派是最早開始研究話語分析的,Harris于1952年提出“DiscourseAnalysis”這一術語,此后英美兩國學者率先開始這一領域的研究,故而稱之為英美學派。英美學派也可以被稱作“應用語言學派”,其中,一部分學者強調“話語”的結構性意義[7],一部分學者[8]強調“話語”的功能性定義,此外,部分學者[9]對結構性和功能性的定義抱有折中的態度。總而言之,英美學派的研究重點是語言的結構和語言的應用。而“從功能語言學角度看,英美學派進行的話語分析是一種‘解釋性活動’,其目標是對語篇進行評估”[10]。
(二)福柯學派
二是福柯學派。福柯學派以法國哲學家福柯(MichelFoucault)的理論為基礎,側重于研究“話語秩序、意識形態、社會關系等有關社會實踐和社會變革的問題”[11]。這一學派受精神分析、馬克思主義和歷史學的影響也頗深[12],相比于英美學派對語言應用的重視,福柯學派對語篇、話語分析所反映出的社會現實情況更為感興趣。福柯學派的影響很大,更重要的是,由于福柯學派的理研究興趣,哲學家、傳播學家、政治學家、社會學家、文學批評家,乃至人工智能專家等領域的學者也加入到話語分析研究的行列中來。
(三)批評話語學派
三是批評話語學派。批評話語分析又叫做批評語言學,最早由R.Fowler等人提出[13]。作為一種語言研究方法,“它不僅研究語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語言為什么是這樣不僅對話語的意義感興趣,而且對話語如何產生這種意義感興趣”[14]。批評話語分析致力于通過語言形式的表象,分析“權勢關系”,揭示意識形態與話語的作用與反作用關系,以及兩者與社會活動的聯系。批評話語分析同樣注重研究社會層面和意識形態層面的現實問題,并且關注人們是如何通過語言進行社會活動、“保持、創造社會的不公平和不合理”[15]。事實上,批評話語分析現已經作為一個新的話語分析分支,在近三十年的時間里得到了長足發展。
三、話語分析的本土化運用
(一)概念介紹與引進話語分析
在我國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改革開放前,我國尚未引入關于話語的研究,語言學對語法的研究中一般只到句子這個層面,而“篇章段落的分析是作文法的范圍”[16]。改革開放以后,逐步有學者向國內介紹話語分析的方法和理論。1979年就有發表在《語言學動態》上的“《英語話語接應》簡介”(周紹珩)、“《超句子統一體》簡介”(李卓譯述)、“蘇聯的話語語言學(1948—1975)”(馮加方摘譯),這三篇文章首先向國內介紹了話語分析[17]。進入20世紀80年代,對話語分析的介紹和本土化研究的進展取得很大成果。介紹性文章方面,陳平的“話語分析說略”[18]、廖秋忠的“篇章與語句和句法研究”[19]等文章向國內系統地介紹國外話語分析的理論、方法和流派,以及當時的研究動態等。黃國文所著《語篇分析概論》[20]是第一本系統性介紹話語分析理論的專著,從各個方面介紹了話語分析,并且用英文例句解釋了話語分析的各種方法。
(二)話語分析實踐與應用
1983年,廖秋忠的“現代漢語篇章中空間和時間的參考點”[21]首先用話語分析的方法和理論對現代漢語進行研究,是國內話語分析本土化較早的體現。陳平發表的“釋漢語中與名詞性成分相關的四組概念”(1987)[22]和“漢語零形回指的話語分析”(1987)[23]等文章,“將話語分析和句法研究等方法進行了對比”[24]。這些研究對國內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國還出現了話語分析相關的論文集。如王福祥和白春仁主編的《話語語言學論文集》[25](1989),收錄了“句子實際切法”“超句統一體”“篇章分析”“話語語言學和話語修辭”四個方面的研究成果。陳平則提出“所選論文分為兩大類,一類討論現代語言學中有代表性的重要理論和方法……另一類則運用有關理論和方法,描寫與解釋漢語和英語中的一些語言事實,所涉領域主要是句法、語義和話語”[26]。劉堅、衛志強、詹志芳、徐赳赳編輯的《廖秋忠文集》。此外朱永生主編的《語言?語篇?語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輯的《語用研究論集》中也有部分文章涉及話語分析。
(三)話語分析的未來與展望
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話語分析的研究進入高速發展期,成果斐然。如胡壯麟的《語篇的銜接與連貫》[27]重點介紹了語篇的銜接問題,這是話語分析的一個分支課題,并且采用了英漢對比的研究方式,書中使用的既有英文例句也有中文例句。張德祿的《功能文體學》[28]運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詳細探討了文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理論,以及文體特征在各語言層次中的體現。辛斌、苗興偉、李悅娥等文章就話語分析的方法、理論,以及具體的結構問題進行了探討。20世紀90年代,話語分析在中國已經是一門發展迅速、研究學者和研究成果眾多的學科。20世紀90年代初期,國內召開了話語分析研討會,會上重點討論了“從認知的角度宏觀地討論篇章的理解,從功能的角度探討篇章的連接”[29]以及話語分析的方法和理論。如今,由于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網絡文本的出現使得話語分析的形式不僅僅局限于傳統本文。結合計算機編程、文本挖掘(TM)和自然語言處理(NLP)等技術手段,千萬級的大數據網絡文本話語分析可以成為現實,也將是未來話語分析的新出路。
四、小結
話語分析作為一種研究方法通常多用于人文社科類的質性研究之中,歷經發展且實現了本土化進程。在新時期依然需要考慮其適用性,盡管本文的形式在不斷變化,但其本質依然是對文本內容進行思考和總結。話語分析憑借其生命力,在新技術的推進下革新,以適應時代的新要求。
作者:羅祎文 羅一凡 單位:深圳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