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融媒體下教育期刊融合轉型發展的對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融媒體時代,傳統教育期刊在融合轉型發展的過程中,一是要堅守“內容為王”這一核心競爭力,繼續經營優質內容,深度開發現有資源,策劃可持續利用資源;二是要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彌補自身劣勢,從而達到更好的融合互補效果。在融媒體時代,新媒介對傳統媒介產生了猛烈的沖擊。教育期刊作為傳統出版的一類,在媒介高度融合的當下,尤其面臨嚴峻的挑戰。此時的競爭不僅僅來自同類刊物,還有高速即時的新媒體與一些名師專家的自媒體,因此,教育期刊應快速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在多種媒介融合轉型發展的過程中,結合自身優勢,堅持“內容為王”的理念,創新機制,開拓新的發展空間。現以《小學語文教學》雜志為例,結合實踐具體探討教育期刊融合轉型發展的初步嘗試。
一、經營優質內容:深度開發現有資源,創造可持續利用資源
《小學語文教學》雜志創刊于1981年,以小學語文教師、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工作者為讀者對象。作為一本傳統的教育期刊,其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積淀,因此擁有豐富的優質內容資源、作者資源,以及較高的品牌影響力。因此,在融合轉型過程中,首先要緊緊依托自身的這些資源優勢,并不斷強化。盡管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但是,從出版內容上看,不管信息載體如何變化,其本質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仍然是“內容為王”。因此,出版永遠需要專注于產出優質內容,而不是糾結于載體的改變。經典內容的生命力不會隨著技術變革而發生本質變化。結合《小學語文教學》自身優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述。
1-深度整合現有內容資源
深度整合現有內容資源,就是將過往刊物中零散的優秀資源進行整理、分類,形成具有鮮明主題的專輯或圖書。如《小學語文教學》雜志主編的“小語人”叢書,就是將雜志上刊登過的一些優質主題內容整合加工后匯編而成,比如《50篇名家卷首語》,就是將最近三年的刊物卷首語進行整理,在匯編過程中,編輯以“小視角、大視野;高站位、深主題”為選稿標準,制作成一本可讀性強、主題深刻的小冊子,受到讀者的歡迎和喜愛。此類型圖書還有《30個名師經典課堂實錄》《15組熱點微題研討》等,這些都是匯編刊物的精華。不過這僅僅是對刊物現有資源最初級的整理。另外,《小學語文教學》雜志還依據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對刊物內容進行深度開發,如編輯根據讀者的不同需求,將“名師經典課堂實錄”這個主題細化為導課片段、糾錯片段、識字教學片段、重難點突破片段、課堂生成片段等。每個主題做成一本書,形成“名師經典課堂教學片段叢書”,增加刊物內容利用率的同時,滿足了不同讀者的個性化需求。
2-策劃可持續利用的內容資源
雖說是期刊,每期的內容較為零散,但是自2018年起,《小學語文教學》雜志便開始有意識地策劃系列內容,且這些內容是經典的,具有普適性的,后期可以再開發利用的。比如《小學語文教學》上旬刊會刊版的“走近大師”欄目,就是基于刊物“傳承教育經典”的辦刊理念,以及在語文教育實踐與研究中,許多現代語文教育前輩對很多教學問題的深入探討,于2018年第6期開設的。此欄目自開設以來,分別對夏丏尊、黎錦熙、葉圣陶、朱光潛、張志公、李吉林、賈志敏、于永正、斯霞、霍懋征10位教育大家進行了專題研究,這10組文章,通過對10位大師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的深度研究,并聯系語文教育實踐的現狀加以分析,對讀者更清楚地把握學科發展的脈絡,掌握語文教育的規律并更好地運用于當前的教學實踐,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該刊于2022年對10位大師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整理,匯編成《走近影響語文教學的十位大師》一書,成為傳承教育教學經典的優秀著作。此外,在現今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環境下,紙媒的發行量不斷縮水,因此,如何讓雜志可以長期銷售,便成為雜志嘗試突破的一種方式。因此,《小學語文教學雜志》利用教育期刊時效性不強這一優勢做了主題專輯內容,比如2021年第5期和第11期做了“口語交際教學”專輯;利用2021年第7—8期合刊做了“策略單元和習作單元教學”專輯;利用2022年第1—2期合刊做了“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教學專輯”等。這些專輯都不是以綜合內容為主,而是以某一個主題內容為主。相信讀者不會看過之后就隨手扔掉,而是會作為工具書至少在某一個時間段放在案頭,這樣就延長了刊物的銷售時間,增加了單期銷量。另外,這些專輯內容在后期又可以匯編成專題圖書或者電子版圖書,進行多次銷售。著名出版家聶振寧在《中國數字出版的現狀與發展機遇》一文中說道:“出版產品是內容產業,誰對內容資源擁有更強的整合與拓展能力,誰能提供更好、更高、更專業的個性化服務,誰才能擁有產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而技術只能是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作為傳統媒介,開發整合更多優質的主題內容,開拓更多可持續利用的內容,才是融合轉型發展的前提。將這些內容轉化成其他媒介形式,就只是技術問題了。總之,不管技術、環境如何變化,教育期刊是知識服務行業,持續增強內容提供能力,并以內容的生產整合為基礎,不斷進行創新,注重原創,做出精品,才是教輔期刊的安身立命之本。
二、利用新媒體優勢:增強新媒體平臺應用意識,促進融合互補
有了優質內容,就可以對現有資源進行合理配置,讓單一媒體生產方式發展為多種媒體生產方式。以現有的條件來說,《小學語文教學》雜志可利用的線上平臺有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利用平臺優勢。
1-利用平臺,發布多種形式內容,增強讀者黏性
1.“深閱讀”“長時閱讀”內容+“淺閱讀”“短時閱讀”內容
公眾號平臺上可以發布雜志每期中的深度好文和實用性強的教學設計類文章,以體現刊物質量,吸引讀者關注。這些文章需要讀者反復閱讀,即“深閱讀”或者“長時閱讀”。另外,在這個時間碎片化的時代,也可以策劃一些適合短時閱讀的優質內容,如《小學語文教學》雜志約請小學語文界專家在公眾號上開設的“箴言”類欄目,每周發布1-3篇短文。專家就某一個小問題或者某一種教學現象發表觀點,短小精悍,少則不足百字,多則三四百字,適合進行“短時閱讀”。還有征集的一線教師的“隨筆”類欄目,以短小的教育教學故事為主,貼近讀者教學日常,可讀性強,一般千字左右,適合讀者閑暇時進行“淺閱讀”。這樣,在公眾號上,以“深閱讀”“長時閱讀”+“淺閱讀”“短時閱讀”相結合的方式發布內容,深淺對接,長短互補,滿足了用戶的不同需求,有利于增加用戶黏性,同時能夠擴大作者范圍,拓展潛在用戶。除此之外,還可以自主策劃一些轉發率高的文章,比如在寒暑假期間的刊物上邀請專家名師推薦教師書單、學生書單等,這樣不僅提高了用戶關注度、關注量,還有助于增強刊物的社會效益。
2.“文字內容”+“音頻內容”+“視頻內容”
在公眾號上進行內容宣傳時,除了直接將刊物優質內容發布到公眾號以外,還可以利用公眾號展示圖片、音頻、視頻的優勢對刊物內容進行補充展示。例如,《小學語文教學》雜志在同類刊物中率先對刊內“教學設計”等實踐類內容配備相應的免費教學課件,即利用公眾號發鏈接內容,將教學課件插入公眾號中,形成二維碼,再刊登到當期雜志上。這樣就極大地方便了讀者在教學中的參考使用,提高了讀者的使用滿意度。另外,《小學語文教學》雜志以刊登小學語文教學類文章為主,老師們的朗讀作品、書法作品、教育類文章等很少刊登,但是這部分內容是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要教育教學內容,因此,《小學語文教學》雜志就將這類作品發布到公眾號上,并給教師頒發相應的證書。這樣,一方面鼓勵了老師的寫作積極性,展示了老師的特長,另一方面,也讓雜志公眾號的內容更加立體、豐富,滿足了讀者多方面的閱讀需求,成為雜志內容的有益補充。在融媒體時代,作為傳統媒體,應該適當地改變思維,將一些枯燥的文字內容轉變成生動活潑的小視頻,豐富雜志內容,一方面增強讀者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能促進讀者的參與性。比如,《小學語文教學》視頻號上開設的“連線作者”欄目,就是邀請刊物上發表了文章的作者老師,錄制對文章的解讀視頻,視頻中配有漂亮的課件,再加上老師對文章詳細的講解,使讀者對文章的認識更加深刻。其中,被邀請的老師里不僅有名家大家,還有一線普通教師,給予了一線教師更多展示的機會,提高了老師的參與度,極大地增強了刊物的讀者黏性。利用新媒體優勢,捕捉策劃主題,發揮引領作用相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的優勢不言而喻,其具有交互性和即時性、海量性和共享性等特點。因此,《小學語文教學》雜志便利用新媒體的這些優勢,及時獲得小學語文界的熱點話題,敏銳地捕捉讀者當下的關注點,從而獲得策劃選題。例如,2017年7月小學期末考試期間,一幅“運送爸爸尸體”的看圖寫話在朋友圈刷屏,圖中,三個學生在清掃落葉,其中一個學生拉著一輛小推車。但可能由于看不清楚考試卷中的黑白圖片內容,一個小學生竟然寫道:“今天上午,我和媽媽、姐姐一起把爸爸的尸體運到山上去。把爸爸的尸體埋掉。”這段話引發了小學語文教師對“看圖寫話”教學的熱議。《小學語文教學》雜志就此熱點,及時策劃了一組專題稿件——“看圖寫話(習作)怎么教”,約請長期研究此主題的名師、教研員及一線教師,從不同方面進行了深度研討,并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小主題,深探究,讓讀者對此主題有了全面和深刻的認識。再如,2020年年底,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張祖慶在其公眾號“祖慶說”中發布了一篇文章《祖慶夜訪語文要素》。文章以詼諧調侃的語調對當前課堂上,老師們唯“語文要素”馬首是瞻的做法進行了諷刺。這篇文章一時霸屏朋友圈,引發了數萬老師的閱讀和評論。《小學語文教學》由此熱點,策劃了“語文要素在教學中如何正確體現、有效落實”這一主題。這組文章約請一線名師、高校小語教學研究者、小語教研員寫稿,文章內容角度各有側重,帶給老師的深度啟發。可見,盡管新媒體對傳統媒體造成了挑戰和威脅,但是傳統媒體也可以利用新媒體的特點,彌補劣勢,突出優勢,從而達到融合發展的目的。
2-利用平臺,發布多類型營銷內容,提高經濟效益
公眾號平臺和視頻平臺,具有覆蓋范圍廣、互動性強等特點,成為營銷的主要陣地。教育期刊在營銷過程中,也可以充分借助平臺優勢,提高營銷效果。
1.主題營銷
主題營銷,就是圍繞某一個主題,運用多種形式,進行針對性營銷。比如,2019年《小學語文教學》雜志組織了一場以“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教學”為主題的大型教研活動,邀請名師進行現場教學,并錄制成視頻資料,上傳到我刊線上學習平臺供老師們學習。爾后,《小學語文教學》上旬刊會刊版在2022年第1—2期,又策劃了“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教學”主題專輯,邀請30多位小學語文界名師,以課堂實錄和教研文章的形式展示此類題材課文的教學過程。因此,針對這個主題,刊物既有文字資料,也有視頻資料,后期刊物就將這些內容整合到一起,在公眾號上進行主題營銷,起到了很好的推廣效果。
2.讀者營銷
讀者營銷,就是讓讀者幫助刊物進行宣傳。借助微信平臺,《小學語文教學》雜志組建了多種作者微信群,比如有喜愛朗讀的老師組成的“朗讀群”,有喜歡書法的老師組成的“書法群”,還有喜歡寫作的老師組成的“隨筆教師群”。這些群能夠促進編讀之間、讀者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具有凝聚讀者的作用,形成了刊物的穩定用戶,使其成為刊物開展各項活動的主力軍。如在《50篇名家卷首語》出版后,刊物就組織“隨筆教師群”里的老師開展了讀書分享活動。老師邊讀書,邊在群里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與體會。編輯就從這些分享的文章里,選取最優秀的刊登到雜志上,其余的則發布到公眾號上,后面都附上購書二維碼。這樣,老師的分享不僅得到了展示,同時也對這本書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促進了圖書的銷售。
3.名師公眾號營銷
現在很多名師都有自己的公眾號,他們或者在當地影響力大,或者在全國都有知名度。這些公眾號具有針對性強、引領性強等特點。因此,刊物可以與這些名師公眾號合作,互相宣傳,從而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以上,筆者簡單談了在融媒體時代,作為一本傳統的教育期刊,《小學語文教學》雜志的融合轉型過程。其實,所有嘗試都指向一個目標,那就是滿足讀者日益變化的需求。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讀者用戶的身份發生了改變,不再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參與到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因此,用戶需要什么內容,需要達到什么樣的閱讀體驗,是編輯需要著重思考的,“用戶思維”也是編輯最需要具備的。
參考文獻
[1]鄒海濤.對融媒體時代“內容為王”的思考[J].今傳媒,2017,25(11):150-151.
[2]秦思慧.“移動互聯網”時代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淺談[J].編輯學刊,2022(02),90-94.
[3]李露萍.融媒體時代社科期刊微信公眾號傳播策略研究[J].傳媒論壇,2021,4(23):109-111.
作者:郭艷紅 單位:《小學語文教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