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滑稽戲表演藝術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滑稽戲是一門笑的藝術,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多年來,滑稽戲的足跡不僅踏遍了江浙滬地區,更是走向了全國各地甚至飄洋過海,向世界展示了傳統戲劇的獨特藝術魅力。滑稽戲如何贏得觀眾的認可和笑聲呢?這就取決于滑稽戲的表演藝術形式。本文探討了滑稽戲的起源、形式、表演功課,并聯系自身實踐的表演生涯,探尋滑稽戲表演藝術的真諦,“真情實意、輕松自如、收放得力”是滑稽戲表演藝術的關鍵。滑稽戲表演技能的提升離不開生活,更離不開舞臺和實踐。
【關鍵詞】滑稽戲;表演藝術;表演功課;真情實意
一、滑稽戲的起源和形式
(一)滑稽戲的起源
滑稽戲貌似西方中世紀的世俗劇,文藝復興后的鬧劇,但滑稽戲是種高超的表演藝術,而非快餐文化,也不是日本自我丑化的諧星或西方馬戲團中的小丑。它有一定的門檻,需要過硬的自身條件,滑稽戲演員要能學習南方各地方言和地方戲曲。好的滑稽戲演員多才多藝,渾身是戲。滑稽戲演員是把創造笑料當做自己的使命,于嬉笑怒罵之中透出人生的酸甜苦辣,在笑聲里傾注耐人尋味的各種社會體驗。觀眾把滑稽戲看成使人開心的表演藝術,行家們把滑稽戲稱作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早期在創作劇本時,劇作者對某些具體情節在結構上作了特殊安排,往往有一套完整的語言體系。表演手法有“因小失大”“出爾反爾”“看錯人頭吃錯藥”“張冠李戴”“自搬磚頭打自腳”“正反錯位”等等“套子”。到如今,滑稽戲的創作更注重人物和生活。在運用“套子”構筑情節、制造笑料時,劇作者和演員已作了許多新的探索,在滑稽戲的創新、發展中下了功夫,以符合人物性格、貼近真實生活為標準,來構筑滑稽戲的情節,深入挖掘人物的喜劇性格,引發喜劇沖突,發現喜劇要素,包括臺詞、語言的喜劇性,還有對舞臺表演運用適度夸張的手法。用喜劇性的情節、喜劇性的人物個性、喜劇性的語言來構成滑稽戲,這是滑稽戲的三個基本要素。
(二)滑稽戲的形式及分類
滑稽戲是上海一帶的漢族戲劇劇種之一。起源于蘇州,現主要流行于上海及周邊吳語地區。如今為了讓人們對滑稽戲有更多地了解,也會加入北方的語言特色,表演形式類似北方的相聲和小品;還加入對其他地方語言的模仿,如山東、廣東、四川及東北方言。滑稽戲演出時無正式劇本,多采用幕表制,演員可即興發揮。滑稽戲的劇目大致可分為五類:第一類,是根據獨腳戲的“段子”發展和改編而成的,如《三毛學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因其思想性深刻,藝術性完整,已成為優秀滑稽戲傳統保留劇目;第二類,是從文明戲移植而來,主要有《方卿見姑娘》《包公捉拿落帽風》《濟公》等;第三類,是從話劇、戲曲、電影劇本移植改編而來的,如《蘇州二公差》《好好先生》《西望長安》《萬無一失》《天羅地網》等;第四類,是根據外國劇本改編,如《活菩薩》創排成滑稽戲后,連續演出并滿座達到1年9個月之久,創自有滑稽戲以來演出場次最多的紀錄;第五類,是根據現實題材創作的新劇目,如《阿混新傳》《滿園春色》《路燈下的寶貝》《復興之光》《媽媽不要哭》《顧家姆媽》《毛腳媳婦》《土裁縫與洋小姐》《多情的小和尚》《陳奐生的吃飯問題》等。
二、滑稽戲的行當及四門功課
滑稽戲里有各種行當,滑稽一行與小生、悲旦、潑旦、老生合稱為“四庭柱一正梁”。其角色分行根據人物性格和表演風格劃分,有長衫滑稽、馬夾滑稽、潮流滑稽、呆派滑稽、冷面滑稽。最早的滑稽三大家是王無能、江笑笑、劉春山;第二代滑稽戲名家有朱翔飛、程笑亭、范哈哈、笑嘻嘻、姚慕雙、周柏春、袁一靈、楊華生、文彬彬等;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各地滑稽劇團恢復重建,上海滑稽劇團的主要演員有姚慕雙、周柏春帶領的“雙字輩”以及嚴順開,上海人民滑稽劇團老一代演員楊華生、綠楊、笑嘻嘻、張樵儂相繼退休,由中青年演員王汝剛、林錫彪、沈榮海、毛猛達、周慶陽、張小玲、傅子明、李九松、徐雙飛等擔綱挑梁;浙江杭州有龔一呆、王雙柏等;江蘇蘇州有計玉堂、殷雨官、顧月娥、顧薌等;江蘇無錫有楊天飛、丁玲玲、高仲欣、錢吟梅等;常州市滑稽劇團有楊天笑、趙寶山、丁鳳英、盛洪莊、張克勤等藝術骨干。戲曲表演要精通四門技能叫做“唱、念、做、打”,滑稽戲表演也有四門功課叫做“說、學、做、唱”。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滑稽戲演員,除擁有良好的基本條件外,還必須具備扎實過硬的專業素養,精通“說、學、做、唱”四門功課。“說”和“學”是指演員需要學會各地方言,并運用到所扮演的人物形象中,演員必須掌握喜劇性語言節奏,使聲音抑揚頓挫、高低起伏,需熟練運用各種滑稽的語言技巧,如“吃進吐出”“妙用諧音”“鋪三抖四”等技巧,使得包袱和噱頭自然流暢。“做”是指表演,滑稽戲演員的表演,具有輕松自如的特點,并能塑造精準的人物個性,表現精準的人物特征,完美貼近真實人物,演員結合運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驗派”理論,在“真聽、真看、真感受”中完成表演,讓觀眾隨著人物的情緒起伏時而樂、時而悲。“唱”是滑稽戲演員最難的功課,因為滑稽戲的“唱”采用九腔十八調、各種戲曲的唱腔、時調、流行歌曲等等,演員不僅要學習滑稽小調、江南小調,還需要學習各種戲曲的名家名段,京劇、評劇、黃梅戲、越劇、滬劇、高腳戲、淮劇都是其學習的內容,還要學習些許美聲、民歌、外國戲,尤其還要學習流行歌曲。滑稽戲演員除掌握過硬的基本功之外,文化理論、生活知識也必不可少。文化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對演員來說也是打開藝術寶庫的鑰匙。戲曲界有句老話:“要演深,通古今”,就是講要有文化知識、歷史知識才能把戲演得深透。滑稽戲演員在提升了一定的文化基礎的同時,還應該學一點理論,有了正確的理論,才有正確的觀點,有了正確的觀點,才有鑒別能力。現今滑稽戲舞臺上的表演,大致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只注重技術,不注意塑造人物,唯“噱頭”論,所謂“一噱遮百丑”;第二種是片面地追求生活的自然形態,不注重舞臺藝術的完美,前者是形式主義的表演法,后者則是自然主義的表演法;第三種表演方法既要講究人物刻畫,把握真實的生活氣息,又要注重滑稽戲藝術個性和舞臺完美性的共同呈現。
三、滑稽戲藝術必須與時俱進
滑稽戲藝術已然經歷幾代人的不斷努力和舞臺實踐,然而藝術總是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任何藝術的發展,都需要注重表達手段本身精致化和細致化的提升,需要表演藝術家們去遴選海量的手段和方法,用心去傳遞用別的方法很難傳遞的內容。一門藝術一旦成熟,就會發展出它自身獨立的品格,自有其內在的要求。對每一門藝術而言,技術都是最基礎也是最至關重要的,對滑稽戲表演而言,四門功課就是技,演員既要“身上有”,也要“心里有”。所謂“身上有”是指要對飾演的人物有所體會并有相應的表現手段,演員如果想要出類拔萃,那么除“身上有”要扎實,鍛煉卓越過人的技藝外,還要有對不同角色準確的思考并把握角色的情感,需內外兼修才有可能成為名家、大師。這就要求滑稽戲演員必須與時俱進,時刻鉆研學習,像海綿一般吸收各種藝術門類的精華來充實自身、豐富自身。滑稽戲演員需要大膽突破,勇于創新,并不斷完美滑稽戲藝術。
四、滑稽戲表演藝術的真諦
(一)真情實意
滑稽戲是一門綜合藝術,融合了各種戲曲曲調和各地方言。北方相聲講究“說、學、逗、唱”,而滑稽戲講究“說、學、演、唱”,無論何者,都強調一個“真”字,主要是指真實和真情。所謂真實,是指演員在表演中塑造角色要真實,要能給予觀眾一種真實感;所謂真情,是指真誠的表演才能打動人心,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若要達到滑稽戲表演藝術的真情實感,演員要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觀察,注重各類人物情感的變化,在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之人,如此在具體表演實踐中塑造角色,才能自如運用技巧,讓舞臺上的演出達到真情實意的效果,讓滑稽戲表演藝術更真、更有活力、更具魅力。如上海優秀滑稽戲作品《皇帝勿急急太監》,主要是以上海人民公園的“父母相親會”為題材,故事內容描述的是當今社會非常普遍的現象,老人們晚年孤獨但依然為兒女婚事操心。相親會上,孩子不在,父母像是主角,戲中人物有婚托、中介,該戲滑稽好笑、笑中有淚。演員在表演時需體會父母的心境,將浪漫與噱頭完美結合,才能使真情流露,讓觀眾感同身受,使之想到自己的愛情和父母,從而產生打動人、感動人的力量。
(二)輕松自如的風韻
滑稽戲除了以“笑”為主題,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具備兼容性。滑稽戲表演藝術的形式是將各類表演形式兼收并用,形成獨特的風韻,表演中時收時放、輕松自如。這種“輕松自如”并非松散、松垮,而是松而不垮、滑而不油、灑脫流暢、自然貼切。滑稽戲表演藝術中要做到輕松自如,需要演員具備豐富的表演經驗并不斷磨練。如經典的滑稽戲《三毛學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小小得月樓》等,不僅注重滑稽戲結構的聯系,更是對喜劇效果的把控有較高的藝術水準,若要達到此種藝術效果,輕松自如的表演是必要的條件之一。滑稽戲有各類形式的滑稽,如冷面滑稽、呆派滑稽、海派滑稽以及蘇式滑稽等等,各類滑稽形式各具特色,輕松自如的表演才能讓滑稽戲的角色塑造入木三分,使人物性格深入人心,贏得觀眾的喜愛和認可。
(三)收放得力的演出效果
滑稽戲講究噱頭,簡單來說就是在表演中,該收時收,該放時放,收放得力,表演得恰到好處是滑稽戲表演藝術的關鍵之一。放噱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注意節奏的把控,表演時與搭檔默契配合,才能在表演中“拋”的得力,“出”的自然。其次,演員需要不斷學習、借鑒,取長補短,增添表演藝術的亮點。如江蘇省蘇州市滑稽劇團的現代滑稽戲《一二三,起步走》《顧家姆媽》,以現代意識為主,聚焦人物性格和內心,挖掘人物的情感世界。演員若在表演時收放得力,不僅能演出淺層的故事情節,更能揭露人物深層次的生命意義,展現出表演藝術的高度。演員通過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對現實的真實反映,不斷增強滑稽戲表演藝術的感染力,展現收放得力的表演藝術,給予觀眾在視覺、聽覺、情感上的多重享受,讓觀眾輕松愉快地笑、發自內心地笑以及有品位地笑,這樣才能實現滑稽戲表演藝術的演出效果。
參考文獻:
[1]錢程.上海滑稽三大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陳勤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生態場的恢復、整合和重建[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4(02):52-56.
作者:朱琳芳 單位:無錫市滑稽劇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