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文科下歷史學本科教學改革的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新文科建設為專業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契機,為專業應對新時代挑戰指明了方向。作為高等文科教育中的傳統學科,歷史學面臨著一系列辦學難題,在守正的同時探索創新之路,是實現專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該文結合華南農業大學歷史系的教學實踐,對高校歷史學本科教學改革路徑提出了思考: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重視學科融合與特色培育;創新實驗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史學職業技能;提倡研究性學習,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關鍵詞:新文科;歷史學;教學改革;公眾史學
2019年,教育部等13部門正式啟動的新文科建設提出了明確總體目標、強化價值引領、促進專業優化、夯實課程體系、推動模式創新和打造質量文化六大任務[1]。作為一場文科教育革命,新文科建設是新形勢下對傳統文科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反思的結果,其本質是融入新科技、新理念,協同解決時代發展迫切問題的創新之舉[2-3]。歷史學專業是我國高等文科教育中的傳統學科,其悠久的傳統既是優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科視野狹窄、學科范式固化、教學形式單調、學生素質層次同社會人才需求脫節等辦學難題[4-5]。在落實新文科建設的過程中,如何在夯實歷史學這一基礎學科的前提下實現創新,是當下高校歷史院系急需思考與探索的課題。
1新文科建設與歷史學專業改革
2019年新文科建設工作啟動以來,高校理論界和高校管理者展開了廣泛的討論。但具體到某一個學科上,探討的廣度和深度存在較大差異。歷史學是一個相對冷門的學科,推進歷史學新文科建設引起的關注也相對偏少,僅有少量學者進行了探討。姜萌(2021)提出,扎實落實“通專結合”的課堂教學體系、構建層次豐富的歷史現場教學體系和循序漸進的課外指導體系,是新文科視野下歷史學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值得努力的方向[6]。新文科建設強調學科交叉、文理相融,這反映了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的新趨勢[7]。盡管當前高校歷史本科教育擔負著為培養專業人才打基礎的責任,但本科教育早已不是精英教育,需要積極應對社會需求的變化[8]。歷史學并非獨立于其他學科之外,與相關學科的融合發展不僅有利于實現歷史學的教育價值,對于當前高校專業教育學科建設同樣意義重大[4]。近年來在國內歷史院系興起的公眾史學教育,即是推動史學同其他學科融合的重要舉措。但史學工作者對“教什么”“怎樣教”有著不同的認識,對史學是否應該“致用”莫衷一是[6,9]。當前,積極倡導服務社會的公眾史學尚不是主流,學術研究、社會服務二者的評價遠不能等量齊觀。浙江大學歷史系桑兵教授提出,新文科建設提倡學科之間的整合,但應慎言跨學科。新文科作為戰略思維,應該向著看似不實用而其實有大用的方向探索至理[10]。可見,面向新文科建設的歷史學本科教學改革,前提是守正,為了求新而不加取舍地向熱門學科靠攏是不可取的。
2新文科背景下歷史學本科教學的思考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歷史系為例
新文科建設的“新”,主要體現在服務國家戰略上有新要求、促進學科的交叉和融合、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人文精神的現代傳承[11]。歷史學專業改革在上述領域均可有所作為。筆者供職的華南農業大學歷史系(以下簡稱我系)成立于2005年,面對辦學困境,我們積極借鑒國內外經驗,開展本科教學的探索與創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3項成果獲校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2017年成功獲批中國史碩士學位點。得益于實驗教學領域的成功探索,2018年,我系成為全國高校歷史學實驗室建設聯盟副理事長單位。下面結合實踐探索,分享新文科建設視域下的歷史學本科教學改革心得與體會。
2.1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重視學科融合與特色培育
美國常春藤名校的辦學經驗表明,以能力為導向的培養理念使歷史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路徑較為廣泛[12]。國內歷史院系應更重視能力(如批判性閱讀能力、寫作與研究技能、語言交流能力等)培養,而非具體知識的傳授。我系在制訂2020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貫徹學科融合、特色培育理念,增加了應用型課程的比重,課程設置進一步強調歷史基礎知識學習和職業技能培養緊密結合。在強化史學素養方面,設立實踐教學課程“閱讀與史學論文寫作訓練”,從大一第二學期開始,連續三個學期開設該課程。課程伊始,列出參考書目,安排學生閱讀,并介紹必要的研究工具,由導師指導學生在三個學期內分別完成一篇讀書報告、文獻綜述和課程論文。在特色課程設置方面,一是依托農史研究特長,強化專業“農”的特色和優勢,開設中國農業歷史與文化、農業歷史文獻導讀、農業文化遺產概論、農業遺產與古村落調查實習等專業選修或實踐課程;二是著眼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開設公眾史學類課程,如博物館學概論、旅游文化、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中國史專題實習、文化旅游綜合實習、口述歷史理論與綜合實驗、文化遺產綜合實驗、歷史教學技能實訓等專業選修或實踐課程。在師資方面,積極吸納具有科學技術史、人類學、地理學、管理學等學科背景的師資力量加入史學教師隊伍,基本保障了跨專業課程的專業化教學。
2.2創新實驗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史學職業技能
新文科倡導的歷史學并不否定傳統史學,而是在傳統史學的基礎上突出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精簡課堂教學、增加實踐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是歷史學專業改革的重要方向。2014年,我系獲批成立嶺南文化遺產保護實驗室。通過購買和征集,共獲取了包括陶器、瓷器、木雕、廣繡、碗具、銅鎖、船模、手工漁網、陶器、石器、碑刻、古錢幣在內的200余件(套)具有嶺南特色的工藝品與文物,開設了文化遺產綜合實驗、口述歷史理論與綜合實驗等實驗課程。文化遺產綜合實驗是面向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實踐課,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導向,主要介紹博物館展覽陳列方式和觀眾調查方法。該課程的部分學時安排在地處廣州市區的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院等場所,以館校合作的方式開展教學。自2007年起,我系教師開始將口述史納入課程內容,后設立相關實驗課。學生口述歷史作品曾榮獲全國青少年歷史記錄大賽一等獎,并七次榮獲全國大學生口述史大賽二、三等獎[13]。此外,實驗室還積極探索新形式的教學手段,創建了“嶺南文化遺產保護實驗室”微信公眾號,并設計“歷史系藏文物展覽”“學院記憶”等教學活動,讓學生獲取更多的參與式學習體驗。我們還積極加強與校外企事業單位的聯系與合作,先后在廣州及其周邊建立了15家校外實習基地,包括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博物館兩家教學實習基地先后獲批校級質量工程)、方志館、中學和企業協會等,為師生開展實習提供了多元選擇。
2.3提倡研究性學習,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提倡研究性學習,實現教學與科研的良好互動,是培養高素質學生的重要方式。西方國家公眾史學本科教育的經驗表明,學生參與課題研究是提升職業技能的最佳途徑[14]。通過參與史學的基礎研究課題,學生能夠有效掌握基本的歷史研究工具與方法,并提升古籍點校、論文寫作等方面的研究能力。近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實踐教學安排困難較大。我們嘗試安排部分學生通過參與教師課題組完成實習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參與學校設立的大學生創新課題和教師承擔的社會服務課題,在更多方面得到鍛煉。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我系教師先后承接了“廣州市農耕文化本底調查與傳承保護”“東莞疍家民俗文化調查研究”等多項社會服務課題,不少本科生也參與其中,得到了良好的鍛煉。學生通過參與課題研究,不僅能在搜集資料、文獻整理、人物訪談、田野調查、人際交往等多方面得到切實成長,還能夠對個人的職業發展形成更為清晰的規劃。
3結語
新文科建設為歷史學專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契機,為歷史學專業應對困難和挑戰指明了方向。農林院校歷史學專業的本科教學改革實踐,一方面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史學基本功,注重強化農史特色;另一方面應兼顧史學人才的社會需求,盡早向學生介紹公眾史學涉及的領域及相關職業,安排學生參與多樣化的實驗與實踐教學、研究性實習。落實新文科建設的有關要求,在反思中求變,推動各院校歷史專業的特色培育,這對歷史學專業的發展壯大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趙飛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