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學術》(雙月刊)創刊于2010年,是由常熟理工學院主辦的哲學社會科學類大型學術雜志,該刊以開闊的學術視野,獨立的學術立場,前瞻的學術姿態,闡釋中國問題,連接國際學術,促進中國學術的繁榮與發展;同時,積極展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理論研究成果,為繁榮地方哲學社會科學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東吳學術》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東吳·名家 何懷宏、特稿·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方世南主持、新時期文學史中的“新人形象”·何向陽主持、散文研究、江南文化研究、現當代文學研究、隨筆與書評
“戰爭中的孩子”和“孩子的戰爭”劉緒源;
關于提升蘇州絲綢刺繡產業的思考李世超;
《阿尼阿拉號》譯者前言萬之;
一個有水一般智慧的詩人吳思敬;
樂園想象與文化認同——桃花源及其接受史鄭文惠;
評《人面桃花》或格非的矛盾敘事陳眾議;
兩者之間——略論保羅·策蘭與海德格爾的隱性對話劉聰;
談人文學科的危機何輝斌;
小說創作——在常熟理工學院“東吳講堂”上的講演王安憶;
哲學語匯在中國文化中的古今之變與當代更新張法;
從“兩德論”談普世價值與中國模式李澤厚;
馬克思主義美學家孫紹振蔡福軍;
蔣孔陽對中西詩畫美學思想的思考和比較研究蔣紅;
淺析中國傳統信仰之特點孫美堂;
關于東西方文學、哲學與文化的對話殘雪;鄧曉芒;
晚清改革中政治和法律秩序的變革和儒家體制的解體干春松;
我想寫出一個國家的疼痛王侃;余華;
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范疇王國壇;劉麗;
重新理解《資本論》的哲學意義及其歷史地位孫樂強;
歷史唯物主義的政治訴求張奎良;
歷史唯物主義:“改變世界”之維的社會工程哲學之思田鵬穎;
推進并深化社會認識與社會形態研究趙劍英;
荀子“性惡論”的政體改良指向韓東育;
朱熹的子學思想及其特征和地位蔡方鹿;解茗;
當代海外的朱子學研究及其方法黎昕;趙妍妍;
試論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概念戴圣鵬;
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范式”與“學派”曹典順;
馬克思哲學的最高價值訴求:“人民的現實幸福”楊楹;
馬克思的“個體”和“共同體”概念侯才;
李達哲學探索的獨特理論個性汪信硯;
深化對社會橫向發展規律的研究豐子義;
生態社會主義的歷史定位胡建;
論《巴黎手稿》中的“社會”概念戴勁;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東吳學術雜志社和東吳學術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江蘇省常熟市南三環路99號
郵政編碼:215500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江蘇省常熟市南三環路99號,郵編: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