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醫學期刊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醫學期刊編輯素養對醫學期刊影響
編輯作為獨立存在具有創造性勞動意義的職業,它與整個社會的精神文化的傳播和積累密不可分,是社會精神文化工程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由于編輯可能接觸到各個醫學學科領域,而不同的學科領域要求醫學編輯在具備廣泛醫學知識的同時在某一學科專業知識上,能夠以專業的角度進行甄別和篩選相關醫學類的學術稿件,發現其中的新視角、新觀點。當下,醫學期刊正在面臨更嚴峻的機遇和挑戰,在形勢下要求醫學期刊編輯具備更高的創新意識和營銷意識以及國際化水平,更好更快的實現醫學期刊的可持續發展。但是在實際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醫學期刊編輯的學術與信息素養不足日益凸顯,這不僅會導致醫學期刊編輯工作難以更進一步,更加不利于其在醫學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新體制和新媒介時代對于醫學期刊編輯素養的提升很有必要。
1醫學期刊編輯需具備的素養
1.1醫學期刊編輯需具備醫學學術素養
學術期刊出版物質量越發參差不齊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醫學學術期刊專業性強,研究和影響意義深遠,所以醫學期刊編輯對醫學知識不能只是一知半解,起碼在廣泛的醫學知識領域有自己的認知,這樣才能更好的作者進行溝通,理解作者研究思路,從審核者的認知和高度對作者的文章做出評價。
1.2醫學期刊編輯需具備的文史素養
中醫學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特性,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為了更好地將我國的中醫文化傳承和發揚光大,就要求醫學期刊編輯在審核相關中醫類的稿件時具備相關的人文學科素養[2]。從不同的歷史角度、哲學層面,全方位的審閱稿件,充分把握相關稿件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醫學期刊編輯只有具備足夠的歷史素養,對我國的古醫籍的文化特征和背景足夠了解,才能夠及時發現稿件中的歷史知識差錯[3]。
2醫學期刊編輯的發展策略
醫學期刊及醫學期刊編輯的重要性
醫學期刊新編輯,主要是指從學校畢業從事編輯崗位一到兩年的編輯[1]。因為醫學期刊的特殊性,醫學期刊的新編輯大多為醫學生,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有醫學教育背景,但對編輯工作了解甚少,缺乏編輯思維和編校技能[2]。對于大多數醫學生而言,最初的職業夢想多是成為救死扶傷的醫生,后面因為種種原因選擇了編輯這個職業。面對職業方向轉變、職業存在感降低、收入低于期望值、職業規劃模糊、編輯知識與技能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可能會讓醫學期刊新編輯的職業信念動搖,心態變得消極又浮躁。成長期的困難,既有可能讓新編輯產生轉行、跳槽念頭,造成人員流動,給出版社帶來人力資源的損失;又有可能因為新編輯的心浮氣躁,導致期刊出現質量問題,給出版社帶來不良的社會影響。醫學期刊新編輯如何正確面對成長期的困難和壓力,如何樹立信心,如何通過自身努力加速成長,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1醫學期刊及醫學期刊編輯的重要性
醫學期刊是醫學科研成果的重要傳播載體,是醫學相關工作人員獲取目標知識信息的主要來源,在科技信息傳播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獲取信息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公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以往那些只在專業領域內部交流的科研成果,正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并獲得廣泛關注。然而,一些不具有專業醫學知識的傳媒在轉載和傳播科研成果時,往往會有意或無意地對學術研究結論進行曲解或誤讀,從而造成對大眾的誤導。相比之下,醫學期刊具有更好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專業性,在公眾中具有更高的受信任程度。醫學期刊編輯是醫學期刊整個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是醫學期刊出版活動的核心和支柱,起著發現稿件學術價值、把關文稿編校質量的重要作用。比起科研工作者,醫學期刊編輯具有更強的編校能力和傳媒運用能力;比起普通大眾傳媒,醫學期刊編輯具有系統的醫學專業知識[3]。醫學期刊只有擁有一直有能力、高素質的編輯隊伍,才能保證醫學期刊的學術質量,提升科技信息的傳播效果,從而創造巨大的精神財富,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新編輯是編輯隊伍的新生力量,是出版社的未來接班人,在醫學期刊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醫學期刊新編輯遇到的困難
對于大多數醫學期刊的新編輯來說,工作之前只在學校及醫院進行過醫學專業知識學習,與醫學期刊的接觸并不多。就算有過多次醫學論文投稿經歷,大多也只是以作者的角色參與其中,幾乎沒有系統學習過專業的編輯知識與編校技能,對完整的出版流程一無所知,嚴重缺乏出版工作經驗。面對全新的認知范疇和工作環境,新編輯可能一方面沒有工作頭緒、不知如何下手,另一方面害怕出錯、心理負擔較大,導致工作的開展變得舉步維艱。醫生與醫學期刊編輯,雖然都是與醫學具有相關性,但是也有各自的特點。醫生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臨床醫學知識,幫助患者預防或治療疾病、維持身心健康;編輯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編輯知識,將作者的作品經過判斷、選擇、加工之后傳播給讀者。醫生主要面對的是患者,備受公眾關注,有眾多需求市場;編輯主要面對的是醫務工作者,相對默默無聞,服務對象比較小眾。醫生通過成功治病救人可以獲得救死扶傷的事業成就感,更高的社會地位和更好的經濟收入;編輯則更多是“為他人做嫁衣”,自己花費了很多心血反復加工得出的作品,放在醒目位置上的署名是作者,似乎與自己沒有太大關系,收入方面可能也比醫生遜色不少。工作內容、工作對象、工作結果方面種種的不同,可能會給醫學期刊新編輯帶來巨大心理落差,從而產生消極情緒。
3新編輯應著重學習與提升的地方
3.1主動調整心態,找準工作定位
醫學期刊統計學錯誤思考
本文作者:張巧蓮 鄭玉建 單位:新疆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 新疆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在醫學論文寫作中,醫學統計學方法應用是必不可少的,正確使用能保證科研工作順利進行,并使科研成果更具有科學性、代表性和可靠性。反之,如果使用不當或者誤用,會直接影響研究結果的質量,反而會使讀者產生誤解,甚至有時會導致錯誤的結論。近年來,醫學統計學方法在醫學科研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國內廣大醫學科研工作者的重視,統計分析結果表達已成為醫學論文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統計學是評價醫學科技論文質量優劣的重要依據,然而從近年發表的論文來看,有不少作者對統計方法的使用還不熟悉,實際應用中統計方法濫用、錯用和誤用的情況時有發生[1]。據國外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對不同醫學期刊的調查,有統計學錯誤的論文比例最高者達66%,最低者也有20%[2-4]。國內有學者對5種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論著中統計學方法的應用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1985年統計錯誤的論文比例為24%,1995年為36%[5]。這些調查研究均說明統計方法誤用的嚴重性以及正確應用的緊迫性。國外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有針對醫學論文的科研設計與統計方法應用情況的調查研究,國內學者也進行了相關研究[6]。這種研究有助于及時了解醫學科研論文中統計方法的應用質量,發現存在的問題,提高醫學科研工作者應用統計方法的水平。筆者總結了近年來已發表的醫學科技論文中常見的統計學問題,希望能引起各位專家學者和臨床醫生的共識與重視,促進我國醫學期刊質量的提高。
1 統計設計存在的常見問題
統計設計是整個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環,是研究工作應遵循的依據。常見的統計設計問題有:忽視組間均衡性,樣本缺乏代表性,樣本例數不足,未設置對照組,未隨機分組,未提出統計分析方法等。針對以上問題,在科研設計中一定要遵循實驗設計的四大原則即“隨機、對照、均衡、重復”的原則[6]。
1.1不遵循或不重視隨機化原則
隨機化是科研設計的重要原則,直接影響研究結果的可信度。隨機化既要隨機抽樣,還要隨機分組,并有足夠的樣本量作前提。然而,在醫學論文中許多作者對此不夠重視,主要表現在論文中統計處理隨機化不突出,隨機化缺失情況比較常見,有的論文甚至將隨機誤解為隨意、隨便,不采用隨機化處理方法,導致結果缺乏可靠性。還有些文章中沒有提出“隨機”抽樣的設計與方法,沒有排除標準,給人隨意選擇病例之感,且病例數少,因此沒有代表性,所得出的結論不可靠。部分文章雖然注明了“隨機”,但未提及采取什么方法進行隨機化研究或兩組間的例數相差甚遠,不符合隨機化的一般規律,沒有臨床參考價值[7]。
1.2缺少對照研究或對照組設計不合理
醫學期刊編輯具備的素養
醫學期刊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載體,承載著多方面知識,在傳播醫學信息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多數醫務人員通過下載相關的和最新的文獻獲取本專業先進的前沿知識和學科動態,所以,對醫學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作為醫學期刊的重要工作者,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所以編輯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順應期刊的發展。本文就編輯應具備的素養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具備扎實的醫學專業知識
醫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且不斷發展、更新較快的學科,雖然一般醫學期刊都有自己的審稿專家,但收到的文章較多,很難做到每篇文章都直接讓專家審稿,所以收到稿件后經常先由編輯初審,初審通過后的文章再由專家審。這就需要編輯利用自己已學的知識和最新研究成果對文章的科學性、創新性等方面提出合理性的意見,并且針對有些專業領域的知識還需與專家溝通交流。因此,只有全面系統地了解醫學專業知識,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和邏輯思維方式,才能對所接收的稿件提出合理的建議。如果編輯沒有專業的醫學知識,便無法提出合理的審稿意見,也很難篩選到高質量的文章。所以,作為一名醫學期刊編輯,應不斷學習專業理論知識,掌握常用的專業術語、醫學的最新成果和發展動態,另外要熟悉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設計原則,能夠科學地鑒定文章的學術價值,才能做好編輯工作。
二、掌握常用的統計學方法
醫學統計學在醫學科研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否正確運用統計學方法對一篇文章的學術價值意義重大。目前,臨床醫生在寫文章時經常會出現一些統計學錯誤。第一,實驗方法選擇不正確。正確的實驗設計是保障數據準確的前提,對臨床研究進行分組時,要注意患者之間具有可比性,用以判斷實驗的科學性。第二,統計學方法選擇不當。如定量資料偏離正態分布,仍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t檢驗的濫用;定性資料盲目使用t檢驗等等。有些本來是陽性的結果,若選擇統計學方法錯誤,統計學工具使用不當,會造成結果呈陰性,得出錯誤的結論。第三,統計表格不規范。1個表格中包括很多不同內容,顯得雜亂無章;表中數據含義不清等等。第四,語言描述不準確。如有無統計學意義的表達,統計學方法的正確表達,對實驗結果的理解是否正確也影響語言的表達等等。所以,醫學編輯應加強對醫學統計學的學習或參加一些培訓班,掌握常用的統計學方法,對于不能把握的內容,請教相關專家進行指導,保障文章結果的準確性。另外,編輯是醫學期刊的第一讀者,對提高醫學期刊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編輯的統計學水平較高,在初審文章時,能及時有效地發現其中的統計學錯誤,使編造數據者無可乘之機。
三、掌握編輯出版規范
編輯在工作中要掌握醫學期刊出版規范,常見的幾個方面如下。第一,在醫學編輯加工過程中,要掌握常用的規范化的科技名詞術語。有一些作者雖然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但往往把一些專有名詞寫錯,如將“黏膜”寫成“粘膜”,“禁忌證”寫成“禁忌癥”,“綜合征”寫成“綜合證”,“心肌梗死”寫成“心肌梗塞”,“阿司匹林”寫成“阿斯匹林”等等,這些錯誤往往被作者忽視,但作為醫學編輯,應掌握這些常用的規范用語,加工時仔細核對,保證準確無誤。第二,要規范文中的數字和單位,作者寫稿件一般使用計算機word軟件,有些因擊鍵錯誤可能使一些單位錯寫,如常用的體檢指標mmol/L、μmol/L、pmol/L等,編輯在加工過程中應該熟悉這些指標的常用單位,避免這些低級錯誤出現在期刊中。另外,還有一些單位不能縮寫,如“15%~25%”不能寫成“15~25%”,“(55.2±5.6)kg”不能寫成“55.2±5.6kg”,這些問題作者往往不注意,但編輯應該有一雙火眼金睛,發現這些不當之處。第三,對圖表進行加工。醫學中的一些數據,作者常使用圖表進行描述,使結果更加清晰明了,但要注意使用規范的三線表。第四,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要規范,標點符號應用要正確。英文期刊名稱常用縮寫形式,如將“Bio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寫成BiochemEngJ,“CriticalCareMedicine”寫成“CritCareMed”,“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chemistry”寫成“IntJBio-chem”等等。第五,校對時要注意排版各式,不能背題、單字成行,大于號、小于號、等號不能放于句首,數字和單位不能分割兩行等等。
醫學期刊青年編輯現狀
醫學期刊作為規模較大的一種期刊類型,是公眾獲取最新醫學信息的重要平臺,而青年編輯是承載著醫學編輯事業未來希望的主體,其編輯水平直接關系到期刊質量和公眾獲取醫學信息的準確性,由此可見,青年編輯在醫學期刊編輯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多數青年編輯在編輯學及編輯實踐等方面存在較大不足,這就要求青年編輯在實際工作中能保持積極、良好的狀態,堅持終身學習的原則,不斷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養,為提升醫學編輯的整體水平,進而促進醫學期刊事業的持續發展作貢獻。
一、醫學期刊青年編輯的現狀分析
(一)直接性經驗不足
直接性經驗是指個體通過自身學習或工作實踐所獲取的直接經驗,青年編輯直接性經驗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非編輯專業。醫學期刊青年編輯多是醫學生,雖具備醫學專業知識,但由于不是編輯專業出身,導致其在實際工作中缺乏相應的編輯思想、編輯計劃、編輯分析能力等,無法對論文進行合理的編輯加工,降低了編輯工作的整體質量。第二,醫學臨床經驗不足。青年編輯多是應屆畢業生,嚴重缺乏醫學臨床經驗,再加上醫學技術與醫學知識的不斷更新與發展,其所涉及的新領域、新知識等是青年編輯在校期間未接觸的,導致青年編輯在實際工作中缺乏對醫學稿件創新性、科學性的有效判斷。
(二)替代性經驗不足
替代性經驗是指個體通過觀察或學習他人的行為及能力而改變自身效能信念,青年編輯替代性經驗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個人因素。醫學期刊青年編輯多是剛踏入社會,在工作中多處于一種相對被動的狀態,不善于與專業編輯人員進行溝通和交流,無法及時獲知自身在工作中需要改善或調整之處,導致其在辦刊理念中缺乏引入創新元素、創新知識和創新精神的能力。第二,缺少醫學編輯復合型人才。培養復合型人才是現代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醫學期刊作為一種專業性、綜合性較強的期刊類型,不僅涉及了醫學、生命科學等內容,同時還包括語言學、計算機技術、邏輯理論等方面。但由于醫學編輯缺乏復合型人才,難以起到榜樣示范作用,進而導致相關醫學知識、醫學經驗、醫學成果等內容的傳播受到了一定限制。
(三)社會說服力度不足
預防醫學期刊引文探索
作者:徐浩 申俊龍 錢愛兵 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
一、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引用概況分析
為初步窺探該學科期刊引用網絡結構,筆者統計了學科內期刊2004至2008年度引文數量、被引次數及自引次數,歸一化后求的綜合值,結果如表1所示。需要說明的是:期刊的引文數量、被引次數及自引情況及期刊所涉及的學科范圍均影響到期刊的引用網絡結構,其中除期刊自引次數與期刊引用網絡的復雜程度呈負相關關系外,其他指標均呈正相關關系,為了保證數據對引用網絡結構影響的一致性,筆者對自引次數歸一化值進行了數據處理。觀察表1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26本預防醫學與衛生學期刊綜合值呈現出明顯的層次現象:(1)《中國婦幼保健》位于第一層次,其引文數量、綜合值排名均列第一,表明該期刊網絡結構最為復雜、穩定,與其他期刊交互頻繁。(2)位于第二層次的為綜合值位于0.6左右的三本期刊,分別為:《現代預防醫學》、《中國公共衛生》、《中華流行病學雜志》,說明其期刊引用網絡結構較為復雜,期刊發展較為成熟。(3)綜合值介于0.4和0.6之間16本期刊歸為第三層次,該層次內綜合值變化幅度較小,網絡結構相對簡單。該層次內《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被引次數、自引次數均為學科內最高,表明該期刊單純注重本期刊的發展,吸收信息渠道單一,網絡結構穩定性偏低。(4)其他6種期刊則隸屬于第四層次,該層次內期刊引文數量、被引次數、自引次數位于學科內較低水平,表明該層次期刊研究內容與其他層次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引用網絡結構簡單,穩定性較低,但6本期刊的存在擴充了學科的研究領域,增強了學科引用網絡的穩定性,對學科發展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二、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學科內期刊引用網絡分析
EugeneGarfield曾指出“引文能夠把全部科學論文編織成一個統一的網系”。因此以期刊為節點,以期刊之間的引證關系為聯系,可以得到期刊間的有向網絡關系圖,進而發現學科內部期刊的引用特點及關系。為此筆者構建了該學科的二維期刊引用網絡矩陣,如表2所示,其中行標題代表來源期刊,列標題代表被引期刊,主對角線數據代表自引數據。姜春林等[14]認為作為有向網絡的期刊引文網絡,節點的度數分為出度和入度。出度越大,說明引用其他期刊次數越多,入度越大,則說明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次數越多。據此,筆者統計了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學科內26本期刊的出入度,以衡量學科內知識流向。需要特別說明的是:(1)5年內兩種期刊之間學科引用總次數或學科被引總次數大于10次,視為相互連通,出度或入度增加1,反之不連通。(2)期刊自引視為不連通,因此26本來源期刊出度或入度最大為25。首先從連通度的角度對表2的數據進行分析:如果代表26本期刊的26個節點能夠完全連通,那么共可以構成650條有向邊。表2數據顯示,26本CMSCI來源期刊的連通度為296,表明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內部期刊之間相互融合度較低,學科內多個研究領域具有差異性。其次從出入度的角度進行分析,依據出入度的差值將26本來源期刊劃分為3類:(1)出度高于入度5次以上的為第一類,有:《環境與職業醫學》和《中國婦幼保健》兩本期刊。對比兩本期刊,其入度值相同、出度值相當,但《環境與職業醫學》期刊被學科內期刊引用次數為305次僅占《中國婦幼保健》的51%,表明《中國婦幼保健》對學科內其他期刊的影響強度較強。(2)出入度基本平衡,期刊對學科內信息的輸入、輸出基本相當的為第二類。該類期刊種類高達20種,表明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學科發展較為成熟。其中《中國公共衛生》期刊的出入度均達到了25,為該學科內最高水準,顯示出該刊在學科內部處于核心地位。《現代預防醫學》出入度水平均高于20,說明該期刊對學科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的出入度水平位于學科內最低,表明該刊研究內容與學科內多數期刊有明顯的差異,處于學科內相對邊緣的位置。(3)出度低于入度5次以上的其他4本期刊歸為第三類,該類期刊最明顯的特點是對學科內其他期刊的影響較大,但吸收借鑒較少。其中《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學科內他引次數高于引用他刊次數446次,學科自引率高達91%,說明該刊較為注重本期刊的發展,吸收信息的渠道單一。
為了更形象展示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學科內部期刊的二維引用網絡矩陣,筆者將表2數據輸入社會網絡分析軟件Pajek,生成期刊引用網絡圖譜。其中每個節點代表1種CMSCI來源期刊,兩個節點之間的有向連接線粗細代表對應相互關系的強弱。據此我們發現:26本CMSCI來源期刊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聚集現象,形成了多個聚合子網。子網內部各期刊在研究內容上具有高度一致性:(1)《中國衛生事業管理》、《中國衛生經濟》及《中華醫院管理雜志》構成的子網相對閉合,期刊之間的有向連接線較粗,表明期刊之間聯系較為密切。這可能與這3本期刊載文的研究內容較多涉及衛生學與管理學有關,與學科內其他期刊明顯相異;(2)《工業衛生與職業病》、《中國職業醫學》、《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中國職業醫學》和《環境與職業醫學》5本期刊構成一個子網,5本期刊主要以職業病為選題,因此自然形成了關系子網;(3)《生殖與避孕》、《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及《中國婦幼保健》3本期刊所刊載的論文主要涉及優生保健,相互借鑒成果較多,形成了子網;(4)《中國公共衛生》、《現代預防醫學》、《中國學校衛生》、《中華流行病學雜志》4本期刊之間的有向連接線最粗,形成了整個網絡中聯系最為密切的子網。該子網的形成表明:流行病依舊困擾著學校等公共場所,因此成為了現代醫學預防的主要對象。
三、預防醫學與衛生學期刊與其他學科期刊引用網絡分析
軍隊醫學期刊策劃軍事醫學專題實踐
[摘要]期刊出版力也是戰斗力。軍隊醫學期刊是軍隊衛勤的重要組成部分,辦刊人員崗位重要、使命光榮、在強軍興軍中擔任重要職責任務。隨著軍隊期刊管理體制改革的“落地”,其職能定位和任務性質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面向部隊、服務戰備,為“能打仗,打勝仗”提供醫藥衛生學術資源,已經成為軍隊醫學期刊的核心目標。把握時代脈搏,堅持改革創新,使軍隊醫學期刊的戰斗屬性更加明顯、戰場味道更加濃烈、職能定位更加準確,將是辦刊人員不忘職責使命、推動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而緊扣辦刊宗旨和部隊實際,適時策劃軍事醫學專題專欄,為基層搭建新型的學術交流平臺,恰恰是一個有力的切入點。近年來,不少軍隊醫學期刊利用自身優勢和職能定位,采取多種方式策劃軍事醫學專題專欄,積極助力部隊衛生學術建設。《人民軍醫》雜志作為直接面向基層的醫學期刊,也不斷適應新形勢、研究新情況、謀劃新辦法,針對基層部隊系統了解、掌握和運用軍事醫學研究成果的現實需求,先后策劃了“地雷傷救治研究”“官兵高原病防治研究”等80個專題專欄,為部隊學術建設注入了新動能、激發了新活力。該文以《人民軍醫》雜志為例,簡要介紹軍隊醫學期刊積極策劃軍事醫學專題專欄的做法和體會。
[關鍵詞]軍隊醫學期刊;《人民軍醫》雜志;軍事醫學;專題專欄
彰顯期刊特色的途徑之一就是欄目策劃[1-2],一本好的期刊必須有特色欄目來支撐,特色欄目構成了期刊品牌的骨架,展示著期刊的核心指向與價值追求,是期刊用以吸引讀者、擴大影響的磁石[3-4]。專題專欄策劃是欄目策劃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期刊的質量和品牌建設[5-6]。專題專欄是根據期刊辦刊宗旨,按照文章內容、類型或體裁形式所開辟的專門登載某類稿件的篇幅版面,是期刊的基本單位,可以反映期刊的主要思想。對于軍隊醫學期刊來講,軍事醫學專題專欄是根據辦刊宗旨和辦刊方針,為軍隊衛生技術人員和衛勤領導開設的欄目,是辦刊特色的外在表現[7-9],是軍事醫學某一重點領域、某一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策劃軍事醫學專題專欄,既是軍隊醫學期刊的優勢特色,也是《人民軍醫》雜志本質特征的體現。
1基本情況
隨著軍事政策制度改革的穩步推進,特別是軍隊期刊管理體制改革的“落地”,軍隊醫學期刊的職能定位和任務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軍隊醫學期刊的戰斗屬性必須更加明顯,職能定位必須更加準確,戰場味道必須更加濃烈,出版力就是戰斗力的思想必須更加鮮明。我們體會,面向部隊、服務戰備,為“能打仗,打勝仗”提供醫藥衛生學術資源,已經成為軍隊醫學期刊的核心目標;而緊扣雜志辦刊宗旨、任務性質和地位作用,適時策劃軍事醫學專題專欄,集中研討交流部隊衛勤保障熱點難點問題,恰恰是一個有力的切入點。多年以來,不少軍隊醫學期刊利用自身優勢,采取多種方式策劃軍事醫學專題專欄,積極助力部隊衛生學術建設。《人民軍醫》雜志是我軍創刊最早、總司令題寫刊名的醫學期刊,其前身是1933年軍委總衛生部在瑞金創辦的《紅色衛生》。創刊以來,《人民軍醫》雜志始終按照“面向部隊,服務基層,突出實用”的辦刊宗旨,?力奮斗,扎實工作。特別是2006年以來,不斷適應新形勢、研究新情況、謀劃新辦法,針對基層部隊系統了解、掌握和運用軍事醫學研究成果的現實需求,先后策劃了“地雷傷救治研究”“官兵高原病防治研究”等80個專題專欄(見表1),推出了一系列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有內涵的精品力作。從表1可見,專題專欄覆蓋面廣,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多維,學術層次高低適當,研究程度深淺適中。比如,從研究方向看,涵蓋了軍隊衛生方針政策、基層衛生能力建設、戰傷救治、醫療后送、藥材裝備、軍人醫療保健和心理衛生服務等各個方面。這些專題專欄,對于助力我軍軍事演習、野外駐訓、反恐維穩、國際維和、人道主義醫學救援等非戰爭軍事行動,特別是對于助推健康維護、疾病防治、應急處置、遠程醫學、心理服務、伴隨保障等部隊衛生能力生成,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0-15]。
2主要做法
2.1確定方向和內容。選題策劃是期刊出版的首要環節和先決條件,也是彰顯雜志質量品牌的重要前提[16-17]。《人民軍醫》雜志辦刊宗旨和職能定位,指明了雜志的根基在基層、精髓在基層、發展前途在基層,聚焦備戰打仗和服務部隊是其根本任務。基于這一考量,我們在前期策劃時,努力把專題專欄的設計與推進部隊學術建設、解決部隊平戰時衛勤保障難點熱點問題、提升基層衛生干部隊伍素質和助推部隊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水平結合起來,旨在為基層部隊衛生平臺的搭建提供強有力的欄目支撐[18-19]。比如,在戰時衛勤領域,策劃了“燃燒武器與成批燒傷救治研究專題”“坑道衛生防護研究專題”;在平時衛勤領域,策劃了“野戰方艙醫院抗震救災研究專題”“國際維和衛勤保障研究專題”;在外軍衛勤領域,策劃了“外軍衛勤保障研究專題”“外軍核化生武器防護研究專題”。每個專題專欄一般由4~7篇文章構成,既有研究背景綜述,又有實踐經驗報道,還有研究成果轉化應用。這些專題專欄,不但展示時代特征要求,彰顯備戰打仗、服務部隊的主題主線,而且對于提升基層部隊衛生人員的學術素養也很有幫助,他們普遍感到很“解渴”、很有針對性。不少讀者表示,與傳統單篇文章零散發表模式相比,專題專欄文章的指導性、參考性更強,授業和解惑作用更加明顯。
醫學期刊審稿時效和質量提高對策
學術質量是期刊的生命,審稿在期刊學術質量把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審稿時效和質量一直是期刊界關注的焦點。調查顯示,當前的審稿過程仍然存在較多問題,如審稿意見缺乏參考價值、審稿視角不全面、審稿人不能明察學術不端行為、審稿態度不公正、審稿周期長等[1-2]。準確深入了解審稿人的認知水平和審稿傾向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既往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審稿人對審稿責任和作者學術不端行為的認知不全面,不會主動審閱稿件統計學內容,認為沒有必要披露審稿利益沖突,介意將自己的信息公開給作者[3-5]。但是,上述調查規模一般較小,很少對不同類型稿件的審理時間以及審稿人的統計學審稿能力進行調查,也很少對不同類型審稿者的認知水平和傾向差異進行分析。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針對《中華皮膚科雜志》審稿專家的審稿時間、統計學審稿能力、對審稿利益沖突和學術不端形式的認知以及對公開審稿意見的態度等開展問卷調查,以期深入、準確地了解專家對審稿行為的認知態度,為提高審稿時效和質量提供對策。
1研究對象與方法
在既往研究[3-7]的基礎上,結合審稿實踐中存在的熱點問題,針對審稿行為相關因素設計問卷,內容涉及審稿人一般信息、審稿時間、審稿意見公開意向、稿件評估指標和對審稿利益沖突、學術不端的認知等。采用問卷星平臺問卷,通過郵件向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參與《中華皮膚科雜志》審稿的257位專家發送調查通知,調查對象通過點擊鏈接或掃描二維碼填寫問卷。通過問卷星平臺收集問卷,匯總結果。采用Excel和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對計量資料(審稿時間數據)進行的正態性檢驗顯示其呈非正態分布,因此,用Friedman檢驗分析不同類型稿件審理時間的差異,采用Mann-Whitney檢驗分析不同性別審稿人之間稿件審理時間的差異,采用Kruskal-Wallis檢驗分析不同職稱、學歷、年齡組審稿人之間稿件審閱時間的差異。對于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兩組間(不同性別)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檢驗進行多組間(不同職稱、學歷、年齡組)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人口學特征
共回收有效問卷215份,應答率為83.6%。除2位審稿人來自美國外,其他應答者分別來自全國26個省、自治區或直轄市;男125人,女90人;以41~50歲者居多,占44.2%,其次是51~60歲(35.3%)、30~40歲(13.5%)、>60歲(7.0%),無<30歲者;70.7%的應答者具有正高級職稱,27.0%具有副高級職稱,中級職稱者占2.3%;84.6%的應答者具有博士學歷,9.3%具有碩士學歷,6.0%具有本科學歷。215位應答者中,62.3%為3種或以上的期刊審稿,30.2%為2~3種期刊審稿。
2.2審稿時效相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