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現代教育技術》雜志由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主辦,為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會刊。本刊刊名由清華大學胡東成教授題字。2001年獲正式刊號,對外公開發行之際,著名教育家顧明遠教授率先為本刊題詞:“開展教育技術研究,促進教育現代化”。秉承“立足教育技術、推動學術研究、促進工作交流、服務行業發展”的辦刊宗旨,本刊面向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信息化的諸多領域,為理論研究提供學術園地,為實踐探索提供交流平臺。
《現代教育技術》本刊實行雙向匿名審稿制度,近年來年《現代教育技術》特別策劃并重點推出“中國電化教育先驅學術思想研究”、“國際開放教育資源典型案例”、“國內外移動學習研究與應用案例研究”等專題在領域內有強烈的反響。
《現代教育技術》在內容選題方面,雜志2013年將特別關注如下選題:教育信息化新理論,特別是立足本土的理論創新;教育信息化新技術,特別是技術的應用創新;教育信息化新實踐,特別是技術與學科和課程的整合。為此雜志將在現有欄目的基礎上,增設“教育信息化前沿”專欄和“傳媒教育技術”欄目,并將原來的“網絡與遠程教育”欄目更名為“網絡與開放教育”。
《現代教育技術》在學術活動方面,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教育技術分技術委員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高校理工科專業委員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技術標準委員會和《現代教育技術》雜志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全國數字校園建設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將于2013年4月在南昌大學舉行。圍繞課題研究與學術論文寫作、翻轉課堂的理念與實踐等議題雜志還將組織一系列沙龍活動。
行業資訊、年度策劃、理論觀點、教學研究、教育技術工作、網絡與開放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技術應用與開發等
1、喚醒民眾,服務社會:趙光濤的電化教育思想與啟示 顏荊京;
2、開源Sakai的特色及應用分析 江麗君;謝新就;騰艷楊;
3、多終端自適應移動課程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李青;
4、高校教材建設的時代性要求研究 陳琳;蔣艷紅;李凡;王矗;
5、對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課程體系建設的理性審視 齊宇歆;
6、泛在學習環境下知識管理模型理論分析與建構 潘基鑫;程璐璐;
7、基于SecondLife的體驗式學習活動設計 李學孺;劉革平;
8、基于質量保障體系的學生評教指標研究 陳磊;
9、支持科學課程探究學習的實驗模擬的交互因素分析 樊文芳;張軍征;
10、在線實踐共同體生命周期及培育策略研究 張麗;
11、網絡輔助教學之調查研究——基于學習者的視角 劉軍茹;
12、高校多媒體教室管理的外包服務運行模式探索 陳金玉;位二偉;
13、主控式IT外包——高校信息化實踐模式的新思路 王成;馬躍勇;涂慶華;
14、基于ITIL的高校IT服務管理應用研究 何秀全;羅圣;夏晴;梅艷;
15、面向用戶的精品課程教學信息資源整合模式研究 胡以濤;
16、障礙與超越:校際網絡學生學習共同體構建研究 王銳;錢玲;王懷宇;
17、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絡課程教學設計研究 龐妮;林茂松;杜潤濤;
18、基于云計算的遠程教育信息系統整合研究 鐘良侃;
19、終身學習理念下的U-learning環境設計 亢春艷;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現代教育技術雜志社和現代教育技術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大學建筑館北110-112室
郵政編碼:100084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大學建筑館北110-112室,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