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月刊)創刊于2003年,是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大型綜合性藝術評論月刊。《藝術評論》注重權威性、學術性,風格清新、雅俗共賞。該刊以說真話為己任,力求公正、準確、獨到地評價重要的藝術作品,是國內具有獨特批評精神的雜志。《藝術評論》從創作實踐出發,研究、評論各藝術門類出現的獨特現象,回答藝術生產和創造中出現的問題,勾勒和預測藝術的發展趨勢和走向。
《藝術評論》涵蓋音樂、美術、戲劇、電影、電視、建筑、舞蹈、書法、攝影、曲藝、雜技、裝飾等藝術門類及相關話題。該刊目標讀者定位為文化藝術圈內的業內人士,全國各地文化廳局、文化機構和院團從業人員,大專院校師生,知識分子群體,以及愛好藝術的廣大讀者。在近3年時間里,《藝術評論》在國內藝術評論界和學術界掀起了多次高潮。田青、沙蕙等先后擔任主編。
專稿、特別策劃·百年紅色經典與文藝高峰、回望、藝界時評_舞臺印象、藝界時評_影像閱讀、觀察與思考、書評
文人階層消亡與當代古琴人文精神之缺失章華英
《春之祭》的百年祭禮:身體語言的致敬和反思慕羽
滿懷虔敬溫故知新——聽交響南音《陳三五娘》專場音樂會紫茵
2012中國藝術教育年度報告——高校篇郭必恒,鄭素紅
在音樂中感受中國——指揮家克里斯蒂安·雅爾維訪談錄唐凌
“藝術民主”的命題指涉、歷史參照與現實反思王列生
茅威濤:越劇是我的宗教,舞臺是我的佛門唐凌
立此存照——重溫30年關于小劇場的幾篇文章幾次對話高音
時代的晚上--主流文化視野下的中國當代舞蹈創作發展肖向榮
天地相接扶搖而上——喜看“北京人藝”新戲《甲子園》黃維鈞
溝通·融合“跨文化雙邊對話:第三屆中美文化論壇”會議綜述任慧
中國電影制片企業的發展現狀、問題和趨勢劉藩,余宇
數碼藝術的美學之思——藝術與新技術的融合及其未來新論劉悅笛
陽春白雪,返本開新——王仁杰劇作的古典化追求及其意義龔和德
影音生命的對位”格局——淺談電影藝術中的“對位”思考與合作譚盾
科學·宗教·藝術—兼談人類認知世界的三種不同方式田青
時代的、科學的、進步的精神——愛國、創新、包容、厚德范曾
博藝之道——讀韓美林先生的雕塑藝術呂品昌
親民性:音樂劇創作與推廣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淺議周志強
滿庭芳——賀中國藝術研究院建院六十周年汪國真
當代中國歌劇發展掠影——兼談“歌劇思維與歌劇創作”金湘
從《五姑娘》到《虞美人》——馬家欽大型舞劇創作感思于平
我們的荊軻,以何種面容出現?——深度訪談《我們的荊軻》編劇莫言唐凌
從音樂劇《米脂婆姨綏德漢》談中國民族音樂劇的創作王道誠
一樣的經典,不一樣的“喜兒”——新版歌劇《白毛女》評析傅顯舟
走向生活、走向傳統的版畫藝術從延安木刻運動談起周愛民
“當代文學”的理解:基于八十年代文學研究程光煒
世界經典與本土新作——第39屆香港藝術節點評林克歡
鏡中之像與畫中之像——媒介語境中的生活與文藝復興繪畫楊光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藝術評論雜志社和藝術評論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來廣營西路81號《藝術評論》編輯部
郵政編碼:100012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來廣營西路81號《藝術評論》編輯部,郵編:1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