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鐘》創刊于1987年,是由武漢音樂學院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音樂學術刊物。《黃鐘》"立足湖北、面向全國、關注世界",植根荊楚文化,堅守學科特色,以致力于反映音樂理論最新動態、博采學術研究前沿信息為己任。
《黃鐘》在歷屆主編與副主編的帶領下,"黃鐘人"本著尊重寫作自由、提倡寫作民主的原則,以注重前沿課題研究、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為宗旨,使《黃鐘》成為:探索楚音樂文化和編鐘古樂器的重要領地、記錄西方現代音樂理論和計算機音樂的寶庫、解讀中國道教音樂神韻的主要園地、首倡音樂編輯學研究的學術論壇。
《黃鐘》現已更名為《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紀念王義平誕辰百年專欄、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研究、民族音樂理論研究、中國音樂史研究、音樂表演研究、研究述評、學術會議信息
論音樂劇專業聲樂教學的三個辯證統一關系曾誠
時空里的創造流變中的傳承——關于中國傳統音樂的內涵界定劉永福
論中國音樂中的宮調游移和五度關系功能邏輯秦川
湖北田歌旋律音調三聲韻構成研究向文
文化變遷中的左權民歌趙海英
古代音樂表演實踐的生成-變遷機制——唐宋宮廷音樂文化轉型的制度分析康瑞軍
唐代大曲結構名辭考王安潮
明代宮廷音樂管理體制及其時代特征黃敏學葉鍵
作為音樂評論家的阿多諾新音樂理論研究歷史與現狀魏征王真
論民族音樂創作中的“意韻”形態架構陸建業
音高的算法生成與結構對應申濤
鐘信明《第二交響曲》的材料運用肖武雄
感悟人生出神入化——張大龍竹笛協奏曲《飄》的藝術特色蔡夢
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陳銘志《序曲與賦格曲集》中序曲與賦格的關系探討伍潤華
音樂教育價值的“三重關系”及內在一致性張業茂
雙重樂感能力培養中對非語言符號的關照陳怡
從作品中來回作品中去——視唱練耳整體聽覺教學法研究黃茜
論合唱發聲基礎劉波
論聲樂演唱中蘇州吳文化之體現呂琳
音級集合的延展性與音級集合關聯性技術方法鄭艷麗
論音樂人類學學科名稱:基于人類學與民族學關系的視界宋顯彪孫洪斌李姝
交融的合力——電子音樂作品《光衍》的音視頻結合方式分析范翎
律學計算與音樂實踐的關系及音高選樣測量的初步論證陳欣
布里頓對室內歌劇《旋螺絲》中“昆特”角色與唱段的布控魏凡儉
當代德國學校音樂教育觀念的變遷代百生
用天籟α腦波背景音樂創設優雅的居家自習環境陳勇
中國近代新音樂文化的濫觴——辛亥時期音樂文化巡禮馮春玲馮長春
古代音樂表演實踐的生成-變遷機制——唐宋宮廷音樂文化轉型的制度分析康瑞軍羅俊峰
借西方的鑰匙開自己的鎖——中國近現代以來學術研究中的問題宋祥瑞
略論維吾爾《十二木卡姆》中的個人創造——以和田地區《十二木卡姆》為例王建朝張歡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黃鐘雜志社和黃鐘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武漢市武昌解放路255號
郵政編碼:430060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武漢市武昌解放路255號,郵編:43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