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ations In Music
《音樂探索》(季刊)創刊于1983年,由四川音樂學院主辦,是西南地區唯一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專業音樂學術理論刊物,以反映本院教學科研成果為主,發表有一定學術價值的研究論文、教學經驗總結、技能技法探討、人物或作品評價及藝術教育發展前瞻性探討。本刊立足西南,面向全國,尤其鼓勵支持各學科前沿研究、跨學科綜合研究,能體現“求索”精神的學術論文。
音樂史學、民族民間音樂、技能技法、音樂文化產業、藝術教育
被禁唱的領袖頌歌——建國初期對《之歌》的批判馮春玲馮長春
吹黃鐘之律引昆侖巨響——王光祈與中國音樂文獻學孫曉麗
發揮“傳”與“承”的兩個積極性促進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樊祖蔭
論原生態民歌展示活動的意義和作用——兼談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幾種文化保護與傳承模式
當代文化環境中原生態民歌生存方式的多樣性——以50例網絡信息(2010.05-2011.02)為視界
原生態民歌的界定與認知項陽
再論“原生態”音樂桑德諾瓦
原生態聲音美學的議題:聲音的印記與聲音的形態吳榮順
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為例雍敦全
解構主義音樂美學思想宋瑾
論音樂美學研究的多維視域池瑾?
肖邦多重人格的解構鄭玉章錢芳
生態美學關照下的古琴音樂素描田雅麗
論二胡演奏的“兩個世界”邱波王妍
論永新盾牌舞的變遷傅利民李小兵
絲路樂舞飛夢來——土庫曼斯坦國家歌舞團“婚禮樂舞”側記李征
鑼鼓經及其傳承方式所體現的中國音樂思維方式彭瑜
論四川漢族山歌的旋法結構黃濤
略論西藏傳統音樂形態研究的內容和對象陳萬陳君
論消費文化視野下西方流行樂器在中國的發展——以布魯斯口琴為例李悅平
湘西苗族巴岱雄、巴岱扎儀式音聲表述下的信仰關系魏育鯤
音樂學分析視野下歌劇研究的特殊性——以歌劇《欲望號街車》為例何弦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欲上下而求索”——王子初先生與中國音樂考古學王清雷
田野調查與非遺保護的雙重視閾——蕭山細十番的田野調查與保護研究楊和平
王光祈比較音樂史學思想對中國學界的影響——兼及比較音樂史學科方法論的幾個問題李宏鋒
羌族樂器的現狀調查與保護利用——以四川理縣桃坪羌寨為例李征
放眼世界的偉大儒者:中國音樂學先驅王光祈——《王光祈文集》讀后管建華
論音樂美學研究的多維視域池瑾?
傳承和發揚中國民間音樂精粹——雙簧管改編和演奏民歌的感受與體會甄曉楊華玉
音樂形態特征的文化解讀在音樂院校中國音樂史教學中的意義包德述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音樂探索雜志社和音樂探索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成都市新生路6號
郵政編碼:610021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號,郵編:6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