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藝術》(季刊)創刊于1981年,由安慶市文化局、安徽省黃梅戲藝術發展基金會主辦。本刊辦刊宗旨是研究、介紹和探索黃梅戲的歷史、現狀及其發展,是國內外唯一一家以黃梅戲劇種命名的社科學術理論期刊。對黃梅戲這一劇種的劇目、聲腔、表演、歷史沿革、舞臺美術、樂隊配置、藝術教育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多側面的研討與總結。
《黃梅戲藝術》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徽州女人談、劇壇話舊錄、戲劇隨筆、導演手記、安慶劇作選
再芬黃梅藝術喜添黃梅新星
應該研究王少舫
說王少舫與黃梅戲
從黃梅戲中的“一彎新月”談起
電視紀錄片《黃梅戲》中黃梅香
《女駙馬》的曲折歷程
黃梅戲中的“才子佳人”
古老戲曲——牛燈戲初考
形象的總譜——戲曲演員的人物創作基調
簡論劇本劇目創新對黃梅戲發展的重要性
淺談黃梅戲《美人蕉》的藝術樣式
瘋人院里眾生相——話劇《瘋人院飛了》人物塑造的社會意義
發展黃梅戲之我見
淺談戲曲舞臺上的“演員藝術”
何日歸計雁寓灘——紀念著名黃梅戲編劇陸洪非
一個不可多得的本色演員——嚴鳳英舞臺人物形象淺析
憶上戲進修往事
黃梅戲音樂唱腔中“對板”的藝術特色——《忙中未問名和姓》的寫作札記
黃梅戲與越劇唱腔音樂之比較研究
黃梅戲音樂初探
黃梅戲與安慶民歌
關于黃梅戲源頭猜想之外的猜想
將池州儺舞儺戲搬上舞臺的嘗試——小議繼承與保護
淺談黃梅戲藝術
戲曲程式和表演小品訓練的有機融合
戲曲怎樣表現現代戲——《鄉村小院》導演的話
解說桐城歌
一尊干凈的靈魂——緬懷摯友余建民
又到清明多雨時——懷念張亞非先生逝世十周年
懷念程學勤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黃梅戲藝術雜志社和黃梅戲藝術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安徽省安慶市戲校南路北三巷4號
郵政編碼:246001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安徽省安慶市戲校南路北三巷4號,郵編:24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