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與傳播評論》由原CSSCI集刊轉為雙月刊,并于2018年1月以正式刊號出版發行。該專業性學術期刊刊號由綜合性學術期刊《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入選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變更而來,旨在關注國內外新聞傳播的前瞻性、前沿性理論與實踐問題,追求正確的價值取向、開展國際對話、深化學術交流,努力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的發展。
《新聞與傳播評論》主要欄目有:學理與方法、傳播與文化、比較新聞學、新聞傳播史、媒介經濟、網絡傳播等。年刊兼顧個案與綜合之研究、定量與定性之分析,義理與辭章并重。歡迎海內外研究者的專精、創新之作。
卷首語、新聞傳播學、媒介化社會、廣告與媒介經濟、傳播與文化、跨文化傳播、新聞傳播史
國家品牌論述研究
宋代邸報讀者特點及其影響
新聞文風:話語的重建與社會行動
“新聞逼視”結構演化的發散性探討
在線視頻用戶關閉彈幕的影響因素研究
多終端使用動機與使用行為的關系研究
清代漕運旗丁挽運中社交網絡與信息傳遞
賦權與重構:區塊鏈技術對數據孤島的破解
框架效應、進展信息對公益眾籌意愿的影響
“日本近代化模式”及其官制“輿情”走向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效果評估的指標和權重
“水墨廣告”概念芻議暨廣告效果的實證初探
移動互聯網語境下紙媒退出的社交媒體用戶話語研究
受眾卷入、敵意媒體認知與網絡表達行為的關系研究
組織傳播視角下小型互聯網創業公司的虛擬組織參與
網絡主播的污名化及其倫理困境:一項網絡民族志研究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研究現狀與拓展路徑
“記者”的前身與本身:晚清新聞從業者職業稱謂之演變
“被扭曲的交流”:社交媒體時代假新聞現象的三重批判
馬克思主義在華早期傳播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萌芽
技術邏輯下的人文回歸:伯恩巴克的廣告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從“宣傳”到“對話”: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政治傳播進路
參與式網絡傳播與個體賦權:基于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網民的考察
邏輯轉向與權力共生:從網絡流行體看青年網民的集體記憶實踐
政治符號、宣傳與隱晦的政治表達:中國郵票圖像中的政治蘊涵演進
互聯網對新生代農民工意見表達意愿的影響機制——基于賦權理論的分析
從電子樂觀主義到厄運預言者:劉易斯·芒福德的媒介技術思想及其學術影響
網絡信任對信息傳遞與意見尋求的影響——基于微信用戶與微信群的實證研究
健康信息的特質與組織方式對受眾接受效果的影響研究——以女性宮頸癌預防傳播為例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中國電影“走出去”路徑研究——以印度電影國際化為借鑒的分析
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網絡表情包的情感動員——以“帝吧出征FB”為例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新聞與傳播評論雜志社和新聞與傳播評論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湖北武昌洛伽山
郵政編碼:430072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湖北武昌洛伽山,郵編: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