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學》(半年刊)1999年創刊,由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主辦,新國學以儒家主體文化和社會為基,撇開傳統國學上多樣化所存在的糟粕,重新提出國學概念。打破傳統國學自我壟斷和封閉,汲取西方馬克思列寧精主義髓,代表著走向世界,屬于全新的中國學術概念。
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漢初歌詩形態新探
林正大檃括詞初探
穀梁子姓氏名字攷論
王安石家族世系考述
陸游劍南尋杜行跡考論
南宋詩人袁說友行年考
袁宏道詩文中的女性形象
《左傳》所見“筆”體考辨
李賀詩歌中的“太陽”書寫
禪宗語錄中“漏逗”的幾種用法
言卑趣則有:袁宏道諧謔詩研究
高文照觀劇詩所涉劇目與表達的觀感
論歐陽修《洛陽牡丹記》中的博物雅趣
文本的流動——蘇黃詩歌中的長松書寫
南宋“選體詩”的發生機制及創作分析
擬樂府賦題法與日本平安朝五律的初現
試析“丁卯句法”的結構形式及其影響
《聊齋誌異》的“食穢”故事與道教母題
從李白到謝朓:當塗青山的文學地理景觀考察
文本細繹與語境還原——中國美學原典讀法舉隅
作爲講唱文本的敦煌俗賦:以《韓朋賦》爲中心
盛朝氣象下的異響——《江左十五子詩選》考論
分期、成因與功用:《南嶽倡酬集》版本流傳述論
《世說新語》在宋代的經典化——以詩歌用典爲中心
白居易早期古體詩分卷問題——以“閑適詩”爲中心
空間想象認同:《高僧傳》對於太武滅佛事件的書寫與建構
高麗時期海左七賢形象重建系列之二——林椿、李湛之與趙通
無我的抒情——論林順夫《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宋詞》
器物與宋代文學文化的一種考察——以高麗松扇與北宋士人相關唱和為例
重繪北美漢學研究地圖——讀卞東波編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新視鏡》
杜詩在日本五山禪林文學中的典範地位的形成——以杜詩閱讀與闡釋爲中心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新國學雜志社和新國學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成都市一環路南一段24號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成都市一環路南一段24號。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