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半年刊)創刊于2005年,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主辦,本出版物暫定為半年一輯,每年春秋兩季出版。常設欄目有“現代文學與現代文化”、“文學史新論”、“巴蜀文學重讀”、“對視與爭鳴”、“現代中國文學檔案”等,強化“問題意識”、倡導“學術銳氣”、保藏“文獻檔案”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歡迎圍繞以上欄目撰寫論述,也歡迎提供百年來各種形式的中國文學與文化發展史料。
特稿、新視界、“大文學”視野、郭沫若研究、民國文學研究、共和國文學研究、著述·綜述
民國游戲賦研究
《家》的潛在文本論
回到魯迅本身重新理解魯迅
朱湘與新月詩派的關系考辨
論沈從文創作的“青島影響”
論郁達夫的倫理意識與作家姿態
論余華小說的創作歷程與創作風格
英國詩學文化與徐志摩的詩藝建構
沈從文的神性思想與莊子的精神聯系
“中國現代文學與韓國”新文獻掃描
從胡風的讀后記出發重新進人《生死場》
《自題小像》與魯迅早期的民族國家意識
田園·抗戰·愛欲:綜論常任俠的新詩創作
民國教育部學術評獎活動及其文學史料價值
“農村人進城”與《駱駝祥子》的當代意義
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的生存焦慮及階段性緩釋
撥開“迷霧”見草原——《草原霧》版本研究
錯置的啟蒙主義者——偽滿洲國時期作家古丁論
稀世珍品:杜運燮所佚組詩《機場通訊》初讀札記
汽笛七八樣擊柝有派別——也談魯迅作品的音樂性
可讀與可信:新聞散文化與文學紀實化的互鑒審思
幻象中的探尋:五六十年代臺港現代派詩人共同體
時務風氣與戊戌時期歌體詩的創作——以《湘報》為中心
大轟炸圖景下的“國民詩意”——評范穩新作《重慶之眼》
知識分子、城市與公共領域:郭沫若的廣州體驗及其思想轉向
有限的分裂——論《走出“彼得堡”!》對上海工人作家的再評價
“藝術是情緒之物質底形式”——論向培良對俄蘇文藝理論的接受
雙重“無產”的體驗:論1923-1925年間郭沫若的文化選擇
“家庭”是如何“進步”的?——試析趙樹理早期小說中的“家庭”敘事
“戰時經濟生活”視野中的“未完成”文本——再論李劼人長篇小說《天魔舞》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雜志社和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望江路29號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郵政編碼:610064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望江路29號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郵編:610064。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