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刊登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哲學、史學、文學各方面的學術論文及新書評介。
《江海學刊》1958年創刊,是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創辦最早的哲學社會科學類學術刊物之一。“”期間停刊。1979年10月以《群眾論叢》之名復刊。1982年1月復名《江海學刊》。1986年以《江海學刊》(文史哲版)和《江海學刊》(經法社版)分別出版。1990年兩刊合并出版。本刊向國內外公開發行。
原創學術空間、名家專論。
空間化視野中的全球化、城市化與國家—區域化發展劉懷玉
再論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哲學、預言和理論的視角雅克·比岱,夏瑩
對空間生產的制約與可能的替代方案車玉玲,袁蓓
諸眾政治的邏輯脈絡——以安東尼奧·奈格里為中心線索宋曉杰
文化的資本邏輯與資本的文化邏輯:資本創新場景的辯證批判任平
行業自律、利益相關者群體與房地產業環境治理厲偉,張明之
個體性“哲學自我”的顯明:理論創新的重大前提賀來
沒有革命的歷史——評吉登斯對馬克思歷史理論的詮釋郭忠華
在哲學與政治之間:女性主義理論的自我顛覆夏瑩
李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及其深刻啟示汪信硯
近現代儒學的命運:從離異到回歸,經批判洗禮而重建郭齊勇
德國醫療改革的范式轉變及其影響托馬斯·格林格爾,蘇健
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生機制與發展邏輯劉林元
哲學之為哲學:"不是問題"的"基本問題"孫正聿
走進正典時代——論蔡爾茲"正典的進路"對現代儒學的意義成祖明
雅斯貝爾斯世界哲學及其對普遍交往的意義H.哈留克·埃德姆,金壽鐵
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重估《資本論》的價值王海鋒
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制度創新與企業技術創新辜勝阻,李華,洪群聯
"人詩意地棲居":論審美向生活世界的回歸陳伯海
社會質量取向:連接亞洲與歐洲的橋梁艾倫·沃克,張海東
治理視角下的社會質量與社會和諧的比較分析王卓祺,馮希瑩
作為馬克思主義先驅的黑格爾(下)諾曼·萊文,臧峰宇
面向中國文化的實情:當代中國哲學創新的必由之路王南?
從"東方"開始世界創新:對新時代中國管理學的期待高久保豐,于金
社會變遷視域內的中國人口流動:60年回顧與思考劉小敏,蔡婷玉
偏好的滿足與規范經濟學丹尼爾·豪斯曼,邁克爾·麥克弗森,陳真
馬克思的異化概念與歷史唯物主義——與俞吾金教授商榷段忠橋
《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的資本邏輯批判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建構仰海峰
"?":華夏思想之大原——孕育于祭祀文化下的思想意識蔣廣學
自由的限度:從克隆人技術應用看科技倫理論爭的實質問題李隼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江海學刊雜志社和江海學刊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江蘇省南京虎踞北路12號
郵政編碼:210013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江蘇省南京虎踞北路12號,郵編: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