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遺產》(雙月刊)創刊于1980年,是全國唯一的古典文學研究專業學術刊物,本學科研究的許多新成果都藉本刊得以發表和確認,它代表了我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國際漢學界也具有不容忽視的學術權威性。本刊以深入研究和總結中國古代文學成就和經驗為基本任務,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供重要參照。
《文學遺產》本刊的主要內容有:有關古典文學理論、各時代作家作品、各文學流派、各種文體的研究,以及中國古典文學與現當代文學的貫通,與外國文學的比較研究論文。還有古典文學文獻資料的考據及研究整理,有關學科建設的探討,對有關研究著作的評論,國內外學術信息,等等。
論文、書評、學者研究、海內外學者訪談、學術動態等
茶陵派非“派”試論——“茶陵派”命名由來及相關問題的考辨何宗美
宋詩紀事的發達與宋代詩學的敘事性轉向周劍之
“飛蛾投火”與中古士人的學術和文學劉林魁
論李白樂府詩的創作思想、體制與方法錢志熙
《左傳》早期史料來源與《風詩序》之關系徐建委
論秦漢制式文章的發展及其文學史意義徐公持
論南宋“士大夫之詞”的義理化傾向張春義
《詩品》“貴公子孫”解——兼論王融在永明體運動中的定位林曉光
劉克莊的文化性格與其文學精神的塑造侯體健
論佛教空觀理論對張說及其詩歌的影響張海沙
論韋應物的詩歌創作與《楞伽經》之關系何劍平
宋代柳詞論案的歷史解讀與文化透視李昌集
試說泰山別稱“太行山”——兼及若干小說戲曲之讀誤杜貴晨;
論徐勉對蕭統《文選》編纂的影響劉寶春
清代常州駢文集群形成的地域機緣——以家族與交友為視角曹虹
梁陳:征戰題材的新變——以橫吹曲為中心王宜瑗
《元大德七年云謙刻本〈校正劉向說苑〉考略》補正秦樺林
宋代的“互聯網”——從題壁詩詞看宋代題壁傳播的特點王兆鵬
從晚清到“五四”:傳教士與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萌蘗宋莉華
明初朱有燉二種“偷兒傳奇”與《水滸傳》成書石昌渝
論唐詩序的功能、表現手法及其發展演變任文京
杜詩的張力——忠君愛民思想在杜詩中的表現形式林繼中
從“先憂后樂”到“簞食瓢飲”——北宋士大夫心態之轉變朱剛
《孔尚任全集輯校注評》補遺張兵;郭小轉
論唐宋詞對南宋詩的滲透——以范成大、陸游、姜夔為中心的初步探討許芳紅
從秦始皇巡行看秦代的精神探索和文學表現梁葆莉
論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及反思與世變之關系葉嘉瑩
李白是浪漫詩人嗎?——反思中國20世紀對李白的浪漫主義解讀劉寧
尋找經典——唐詩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王兆鵬;孫凱云
史傳里的瑣事記載——《晉書》文學特色脞說李少雍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文學遺產雜志社和文學遺產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北京市建國門內大街5號
郵政編碼:100732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