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雙月刊)創刊于1959年,文藝理論刊物。發表有關中國文學與中國文論、外國文論研究方面的論文,促進我國文學理論學說和體系的建設。中國文學研究和理論批評的主流權威學術刊物。文章的學理功底和學術特色凝聚了眾多海內外著名專家學者,該雜志視角獨特、論域寬宏,在中國文學評論界享有廣泛持久的影響力。
《文學評論》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短論、論壇、資料、書評、新作評介、新人評介、通信、讀者、作者、編者、學術動態
民族民間文藝改造與新中國文藝秩序建構——以《阿詩瑪》的整理為例段凌宇
語言寓意·結構寓意·空間寓意——吳語本《海上花列傳》的敘事姚玳玫
后現代、后殖民批評與海外中國文學研究——以王德威的研究為中心王曉平
論《古今圖書集成》的文學與文體觀念——以《文學典》為中心吳承學
趙樹理的革命敘事與鄉土經驗——以《小二黑結婚》的再解讀為中心傅修海
對“文學是人學”命題之再認識——對劉為欽先生觀點的若干補充和商榷朱立元
革命敘事的民族化詮釋及其悖論——論焦菊隱當代話劇改編之“通俗”構想姚丹
“都市氣”與“鄉土氣”的沖突與融合——新世紀以來劉震云的“說話”系列小說論姚曉雷
論臺灣傳統文人社群“行動力”的興微與變遷──以臺灣文社暨《臺灣文藝叢志》為觀察核心江寶釵
50至70年代戲劇改革與京劇現代化之路——以北京、上海為中心田根勝
未完成的“五四”與現代性的沖突——20世紀末“反思五四”現象的觀察與思考趙歌東
論新世紀小說的敘事轉向——以《人間》、《風雅頌》、《河岸》為對象李永中
工業題材、工業主義與“社會主義現代性”——《乘風破浪》再解讀李楊
一種隱性文學現象之考察——以《文心雕龍》思維方式對韓愈的影響為例雷恩海
審美復興的文化間性立場——舒斯特曼新實用主義美學建構之路徑馮毓云
愛情情結和階級意識的糾葛與沖突——《雷雨》周樸園與侍萍重逢一場戲的精神分析楊樸
《李自成》與《永昌演義》互見錄——寫在姚雪垠百年誕辰之際蔣守謙
在中外交融中創造現代民族話劇——20世紀后半葉中外戲劇關系研究胡星亮
詩史互文關系索解——以《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與盧綸《塞下曲》為例田蔚;史小軍
從啟蒙人道主義到世俗人道主義——論新時期至新世紀人道主義文學思潮王達敏
肌理說:中才詩人的學詩指南——翁方綱詩歌論述的發軔點和取向張然
多元知識構型與批評范式的創造——20世紀西方文學批評理論的知識學取向及其啟示李西建
文學研究大跨越的時期——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文學研究的回顧與思考張炯
何處是歸程——由《風雅頌》看當下知識分子的精神之殤姚曉雷
傳統人格范式失衡境遇下的悲怨與風流——白樸的心路歷程與其劇作的泛人文內涵張大新;
金圣嘆“腰斬”《水滸傳》、《西廂記》文本的深層文化分析樊寶英
《國語》、《左傳》的引“詩”和《詩》的編訂——兼考孔子“刪詩”說張中宇
詩性建構與文學想象的達成——論葉小鸞形象生成演變的文學史意義杜桂萍
觀念與小說——關于姚雪垠的五卷本《李自成》董之林
早期共產黨人對革命文學的倡導與實踐——以《中國青年》為核心徐改平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文學評論雜志社和文學評論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
郵政編碼:100732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