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雙月刊)創刊于1979年,由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震學會地震觀測技術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是中國地震觀測技術類唯一的一份科技期刊,是從事地球物理專業的科技工作者及大專院校師生的重要參考文獻。
《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主要刊載地震學、地磁學、地電學、重力學、地球物理觀測技術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地震儀器設計原理;實驗方法;地震臺網布局;臺站儀器標定;臺站技術革新;計算機數據處理方法和各種技術在地震學地磁學中的應用。
地震研究、地震總結與短臨預報實踐、地震和地質災害、觀察與評述、信息化專欄、地震工程技術、中國地震預報論壇學術交流(2020)、地震目錄
1、發震時間與潮汐引力花晶,賀煥榮
2、嵌入式地震觀測系統單元的設計李耿民
3、初始地應力場分析方法的研究孫禮健;朱元清;
4、長沙地震臺北東方向深震sP震相討論龔新華
5、往事回顧——慶賀張奕麟先生80華誕宋臣田;
6、地震視應力及其物理意義的探討盛書中;萬永革;
7、青海及鄰區強震遷移活動規律分析馬玉虎;陳玉華;
8、云南地區強震前震源深度的時空展布毛慧玲,李永莉
9、地震走時與重力數據的聯合反演高武平;張弘;丁志峰;
10、東北地震活動性短期預報方法研究李芳;王安東;尹濤;
11、臺灣臺東7.0級地震前福建地下流體前兆特征林國元
12、大震速報所選臺數與新疆地震編目結果的對比包翠玲;
13、福建政和-海豐斷裂帶地震活動特征分析陳秋英;陳傳昌;
14、福建數字地震臺網地震編目系統廖詩榮,陳緋雯,廖春奇
15、解耦爆炸中震源位置偏離對激發S波的影響嚴波;曾新吾;
16、淺析太原臺記錄太原盆地地震波形的特征董春麗;何申紅;
17、數字地震臺網文件自動傳輸系統的設計吳寶峰;周浩;閆峰;
18、CSAMT法對低阻薄層結構分辨能力的探討安志國;底青云;
19、黑龍江省及鄰區的地震分布與速度結構的關系吳寶峰;閆峰;
20、地震孕育過程中地磁日變規律的分析王世昌,郅紅魁,宋建鎖
21、印度洋9.0級大地震激發的基頻地球球型振蕩宋秀青,于海英
22、云南省區域數字地震遙測臺網近震速報李桂華,何家斌,顏其中
23、向家壩數字遙測地震臺網的臺基地噪聲分析邵玉平;韓進;宋澄;
24、基于地磁水平分量序列的磁暴自動識別易世華;李夕海;李志剛;
25、通海地磁臺地磁特征線與鄰近地區地震的對應關系研究孫維懷;
26、武都水利樞紐工程水庫數字遙測地震臺網布局設計韓進;謝蓉華;
27、天津地區地震波速比分區變化特征龐群英;崔曉峰;王建國;栗連弟;
28、1999年11月大同地震部分余震的定位及震源機制反演李春來,王培德
29、1999年9月24日福州震群活動與地震構造的關系陳文明;楊貴;陳祥熊;
30、2002年12月14日甘肅玉門5.9級強震余震記錄何新社;張惠芳;劉長才;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雜志社和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6號
郵政編碼:100045
上一本電子與封裝
下一本電信工程技術與標準化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6號,郵編:10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