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研究與開發》(雙月刊)創刊于1982年,是由河南省院科學院主管、河南省科學院河南省發展計劃委員會地理研究所主辦的地理學綜合性學術期刊。始終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促進學術交流,發展本學科;突出地理學綜合性,區域性特色,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主要刊載:地域研究與開發方面的理論、方針與實踐性文章。讀者對象:主要是從事地理、可持續發展、區域經濟、城市、環境、地圖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及相關專業的師生。該刊為地理科學類中文核心期刊,1992年以來連續四屆榮獲河南省優秀科技期刊獎。
CSSCI 南大期刊(含擴展版)、 北大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 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優秀期刊)、 知網收錄(中)、 維普收錄(中)、 萬方收錄(中)、 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 國家圖書館館藏、 上海圖書館館藏、
抗擊疫情研究、區域研究、城市研究、旅游研究、生態環境、農業農村、土地研究、人口研究、文化地理
1、我國旅游消費的異化與和諧王鏡;馬耀峰;
2、中部崛起與區域創新文化體系重構李俊杰;
3、縣域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規劃初探龔紹方;
4、上海洋山港港口物流的市場博弈分析蒙少東;
5、城市邊緣區的綠色城市設計理念與方法薛華培;
6、廣東省利用外資的空間差異研究陳少存;呂拉昌;
7、中國省會城市國際化水平比較研究張可云;項目;
8、我國港口城市的功能模式研究陳航;欒維新;王躍偉;
9、東京動漫產業空間集聚與企業區位選擇研究褚勁風;
10、建國以來河南省產業結構動態演進的特征分析鄭云;
11、基于產業集群的河南省區域經濟創新要素分析姜保雨;
12、國內價值鏈構建下地方產業集群升級機理研究陳維忠;
13、城市再生視野下的棚戶區改造實踐問題董麗晶;張平宇;
14、遼寧省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協同發展研究范斐;孫才志;
15、湖北省區域經濟差距及其變化的產業分解敖榮軍;韋燕生;
16、基于能值分析的榆林市循環經濟發展研究師謙友;王偉平;
17、遼寧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可變模糊識別研究周荔;蓋美;
18、許昌新區建設的理念及可持續發展規劃吳國璽;潘春彩;申懷飛;
19、我國不同區域城市空間聯系的差異分析郭建科;韓增林;耿雅冬;
20、臺中市后里區樂器產業升級的案例及啟示王敬甯;馬銘波;王緝慈;
21、遼寧沿海經濟帶城市化與水資源耦合關系分析李娜;孫才志;范斐;
22、近20年來我國村落形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車震宇;翁時秀;王海濤;
23、糧食主產區新型城鎮化道路研究——基于河南省的實證分析石如根;
24、江蘇省產業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空間分析渠立權;張慶利;陳潔;
25、基于熵值法的陜西省可持續發展能力動態研究任桂鎮;趙先貴;郝鴻忠;
26、大連港—遼寧腹地系統關聯特性空間演化分析董曉菲;王榮成;韓增林;
27、信息與通信技術對空間組織的影響及其空間效率的測算孫中偉;金鳳君;
28、基于能力結構關系模型的環渤海地區海陸一體化評價孫才志;高揚;韓建;
29、中部地區省域中心城市競爭力差異與協調發展研究朱俊成;楊益明;黃繼發;
30、關中平原全新世以來人地關系地域系統時空演變分析王武科;李同升;張潔;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地域研究與開發雜志社和地域研究與開發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河南省鄭州市隴海中路64號《地域研究與開發》編輯部
郵政編碼:450052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河南省鄭州市隴海中路64號《地域研究與開發》編輯部,郵編:45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