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通報》(月刊)1982年創刊,作為中國地學傳媒中的首份地質學綜合性學術月刊,本刊堅持奉行"從第一手研究出發,從事實中捕捉新的發現,從實證中探究科學本原"的主導思想,既注重成果的原創性與前沿性,又著力突出報道的廣泛與動態性。刊物特色:報道簡潔、精練,取材廣泛、嚴謹,信息量大,刊期短。
《地質通報》包含基礎地質、經濟地質、海洋地質、能源地質、生態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城市地質、農業地質、勘察地球物理、勘察地球化學、地質實驗、探測技術、地質調查信息技術、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專業領域的專業論文。讀者對象:從事地質調查、地質科學研究的科研、教學、生產人員,也包括對地質學及其連緣學科感興趣的廣大工程技術、科技管理人員。
北大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 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 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優秀期刊)、 知網收錄(中)、 維普收錄(中)、 萬方收錄(中)、 CA 化學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 Pж(AJ) 文摘雜志(俄)、 國家圖書館館藏、 上海圖書館館藏、
地質調查支撐服務脫貧攻堅專欄、非主題來稿
1、鄂爾多斯盆地構造演化和構造控煤作用王雙明;
2、松遼盆地反轉期的界定陳驍;李忠權;陳均亮;李洪奎;張彤;
3、海岸帶地區137Cs沉積剖面類型劃分及其意義王福;王宏;
4、重液法分離密度差值很小的單礦物的技術及其應用張美怡;盧靜;
5、廣西堆積型鋁土礦成礦特征與資源潛力預測王瑞湖;李梅;蒙永堅;
6、湘南地區奧陶系巖石組合及其沉積環境羅薇;何幼斌;蔣金晶;游國慶;
7、藏北羌塘自然保護區生態-特種旅游開發的SWOT分析楊韓濤;李才;
8、福建省中級變質巖巖石(構造)地層單位新劃分傅樹超;馬金清;林亨財;
9、中國鋁土礦資源現狀和潛力分析孫莉;肖克炎;王全明;婁德波;陰江寧;
10、GEODYN-Ⅱ軟件移植和40階次月球重力場的解算楊宏偉;趙文津;吳珍漢;
11、祁連山凍土區DK-1鉆孔天然氣水合物測井響應特征和評價郭星旺;祝有海;
12、云南廣南地區老寨灣微細粒浸染型金礦床地質特征與成礦規律羅剛;楊小峰;
13、云南沉積型磷礦成礦特征與資源潛力預測岳維好;高建國;李云燦;李定平;常河;
14、成都經濟區近地表大氣塵地球化學基線施澤明;倪師軍;張成江;闞澤忠;葛良全;
15、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地區河流形態特征及其意義黃文星;王國燦;王岸;曹樹釗;曹凱;
16、松遼盆地南部長嶺斷陷火山巖儲層的特征與勘探潛力陳孔全;陸建林;張璽;畢海龍;
17、膠東大磨曲家金礦床巖石磁組構、構造變形與金礦化江少卿;郝梓國;高幫飛;周應華;
18、貴州甕安地區北斗山礦區寒武系牛蹄塘組的特征龐艷春;林麗;朱利東;周玉華;任才云;
19、滇西施甸地區二疊紀臥牛寺組大陸溢流玄武巖的發現黃勇;郝家栩;鄧貴標;白龍;黃?;
20、甘肅北山地區牛圈子蛇綠巖的形成時代及地質意義武鵬;王國強;李向民;余吉遠;康磊;
21、西天山伊犁地塊北緣早石炭世硅化木的發現及其意義白建科;李智佩;徐學義;茹艷嬌;李婷;
22、應用二維經驗模分解(BEMD)法提取滇東Pt、Pd元素地球化學異常菅貞貞;陳永清;趙彬彬;
23、雪峰山西側盆山過渡帶油氣成藏地質特征和破壞類型周文;金文輝;謝潤成;陳文玲;丘東洲;
24、pH對長江下游沉積物中重金屬元素Cd、Pb釋放行為的影響王亞平;王嵐;許春雪;季俊峰;王蘇明;
25、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二疊紀地層古地磁研究結果及其構造意義秦華峰;李永飛;黃晟;蔡書慧;任收麥;
26、內蒙古西部銀額盆地及鄰區晚古生代海平面變化與沉積響應陳高潮;姜亭;史冀忠;李渭;張慧元;韓偉;
27、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及鄰區石炭系—二疊系烴源巖演化特征及影響因素魏建設;盧進才;魏仙樣;姜亭;
28、北阿爾金拉配泉米蘭群片麻巖及其中兩期基性巖墻群LA-ICP-MS鋯石U-Pb年齡及地質意義劉函;王國燦;
29、黔西納雍地區下寒武統牛蹄塘組黑色巖系生物標志物的特征王琛;林麗;李德亮;楊永軍;馬莉燕;龐艷春;黃燕;
30、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泥火山噴發物中瀝青脈飽和烴氣相色譜特征及其油氣地質意義解超明;李才;吳彥旺;胡培遠;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地質通報雜志社和地質通報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45號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地質通報》編輯部
郵政編碼:100037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45號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地質通報》編輯部,郵編: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