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石礦物學雜志》(雙月刊)創刊于1982年,是由中國地質學會巖石學專業委員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學術性期刊,屬地質類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自創刊以來始終遵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辦刊方針,堅持普及與提高并舉的辦刊宗旨,開展學術交流和討論,以廣大地學科研、教學人員為主要讀者對象,為加速現代化建設服務。
《巖石礦物學雜志》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北大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 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 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優秀期刊)、 知網收錄(中)、 維普收錄(中)、 萬方收錄(中)、 CA 化學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 國家圖書館館藏、 上海圖書館館藏、
專題研究、綜述與進展、寶玉石礦物學、環境礦物學、方法與應用
1、豆莢狀鉻鐵礦床的研究現狀及進展周二斌
2、貧鎂和富鎂坡縷石的熱變化規律研究熊飛;萬琳
3、碰撞與花崗巖——碰撞是構造事件,不是構造環境張旗
4、高壓-超高壓變質電氣石研究的現狀和進展楊鑫;張立飛
5、關于翡翠研究中幾個重要問題的思考周艷;劉嶸;曹姝?
6、國產香煙礦物組成的初步研究趙莉;陳相宇;李福春;藍旋;施超
7、低溫環境下鐵同位素分餾的若干重要過程李津;朱祥坤;唐索寒
8、中國東部中生代巖漿活動與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有關嗎?張旗
9、黑龍江穆棱地區寶石級鋯石成因探討艾昊;陳濤;張麗娟;孫建勛
10、低溫環境下Zn同位素分餾的若干重要過程李津;朱祥坤;唐索寒
11、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區奧陶系層序地層研究武振杰;姚建新;陳留勤
12、水熱條件對纖蛇紋石納米管合成的影響研究馬國華;彭同江;李明
13、福建南平花崗偉晶巖中的電氣石研究楊岳清;王勇;呂慶田;趙金花
14、安徽定遠小廟山金礦床流體包裹體研究張軍;楊?;徐兆文;毛鴻麗
15、淮南張集礦區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分析李暉;鄭劉根;劉桂建
16、昌化田黃的礦物學特征及相關問題探討王長秋;崔文元;徐健人;趙文雯
17、保山鎮康地塊矽卡巖型鉛鋅礦床成因初探楊玉龍;葉霖;程增濤;鮑談;高偉
18、凡口鉛鋅礦區閃鋅礦的成因礦物學特征研究張術根;丁存根;李明高;劉慎波
19、西天山特克斯晚古生代輝長巖巖石地球化學朱志敏;趙振華;熊小林;韓江偉
20、祁連山地區東段馬銜山群及其鄰區巖石學研究林宜慧;蔡金郎;張立飛;楊宏儀
21、塔中地區與熱液有關白云巖的形成機理探討趙闖;于炳松;張聰;沈越峰;戚秀麗
22、南極拉斯曼丘陵長英質片麻巖中夕線石的出溶現象任留東;王彥斌;劉曉春;趙越
23、深埋藏條件下鮞粒灰巖的熱水交代實驗研究曹潔;張永生;龔慶杰;王俊濤;劉思宇
24、山東昌樂鋯石的熱處理實驗及呈色機理研究劉晉華;白峰;羅書瓊;余水蓮;吳志遠
25、南極拉斯曼丘陵長英質變質巖中磷灰石-斜方輝石組合的巖石學意義任留東;劉平
26、拉薩市夏季大氣降塵單顆粒礦物組成及其形貌特征張學磊;鄔光劍;岳雅慧;張成龍
27、貴州紫云上石炭統葉狀藻礁灰巖膠結物特征孫寶亮;鞏恩普;李金梅;關長慶;張永利
28、云南瀾滄老廠花崗斑巖中鋯石標型特征及地質意義陳琿;李峰;堅潤堂;羅思亮;姚巍
29、多孔結構無機材料比表面積和孔徑分布對調濕性的影響冀志江;侯國艷;王靜;張連松
30、遼東大連金石灘新元古代碳酸鹽巖臼齒構造形態及其沉積環境指示意義彭楠;曠紅偉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巖石礦物學雜志社和巖石礦物學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北京市百萬莊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球物理學會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主辦單位:中國天文學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
主辦單位: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中國地震學會地震預報專業委員會;中國地震學會地震流體專業委員會;中國地震學會地震電磁學專業委員會
主辦單位:成都理工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
主辦單位:黑龍江測繪局
主辦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學會;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百萬莊26號,郵編:100037。